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无家-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玺璋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在这部长达数十万字的小说中,老旦最终被塑造成了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他用自己卑微的生命见证了中国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所经历的苦难。
老旦是个农民,他的理想是守着老婆孩子过日子。但日本人打来了,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第一天就上了前线。日本人的炮弹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也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个无畏的战士。他经历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打了许多大仗、恶仗,多少兄弟、战友在他身边死去,他也无数次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看到了日本人投降,他在梦中思念着老婆孩子,以为可以回家过安生日子了。同样的心思,我们在电影《董存瑞》中就见过的,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想。但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变得更加惨烈,更加沦丧得失去了理性和人性。老旦的刀法在抗日战场上威风八面,所向披靡,但是,当对面的兄弟呐喊着冲过来的时候,老旦手里的刀则变得异常沉重,无论如何也举不起来了。在这里,一旦越过政治的层面,我们就会看到,固有的关于那场战争的历史想像,还有另外一种面貌。老旦当了俘虏。而命运的残酷和吊诡之处,就在于他必须马上掉转枪口,使自己脱胎换骨,于是,老旦也就变成了老解放。
新中国的建立只让老旦享受了短暂的回家的快乐。很快,美国人打到鸭绿江边,老旦再次应征入伍。这一次他可没有那么幸运,再次归来的时候,他把一只胳膊和一个眼球留在了朝鲜。更让人伤心不已的是,回家以后的老旦并没有过上安生的日子。肃反、大跃进、反右倾、三年经济困难,直到“文革”,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老旦从人变成了鬼,他的两个儿子,有根和有盼,一个死在朝鲜战场,一个死在“文革”的火海中,而他的妻子翠儿,摔死在批斗他们的高台下。他掩埋了妻子,然后,怀着赴死的庄严,把一生珍藏的几十枚勋章一个一个别在累累伤痕的身上。当他威风凛凛地走出房门的时候,守在门外的革命小将们都惊得目瞪口呆,作者这样写道:“面前这个上周在台上还低头不语、抖若筛糠的老废物,如今竟然不可一世了!他身上大大小小的军功章在朝阳下璀璨夺目,让这些崇拜英雄的革命者们瞠目结舌。更离奇的是,老旦那粗大的雄根上,居然也沉甸甸地挂了两个勋章,看上去竟然颇为精致,一阵风吹来,竟然叮叮当当碰撞作响了。”老旦在临死前以这种方式恢复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异端色彩的故事。作者明显地想要区别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关于战争的叙述。在他放大了的描述中,传统战争叙事中的浪漫和抒情完全不见了,而代之以血淋淋的残酷和冰冷彻骨的伤痛。小说这样描述老旦头一天参军路上所遇到的情景:“一颗炮弹在老旦前面10米左右的地方炸了,前面几个人像是闹鬼似的忽地不见了,他被震得头皮发麻,感觉到一场血雨从天而降,一条胳膊恶作剧般地搭在了他肩上,还带着热乎乎的体温。”这很有点类似于现在电影大片中为表现战争场面而制造的音响和影像效果,夸张而又逼真。阅读之后,我们同时感到了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心灵震撼,它把战争可能唤起的英雄气概撕得粉碎,揭露了战争背后魔鬼般的狰狞面目。战争可以使人豪迈,也让人恐惧、伤痛、辛酸和堕落,使得我们这些读者从心底涌起一股悲凉之气。
作者关于战争的描写真是别开生面,而战争场面,说到底还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这部小说里,真正让我们心动和心痛的,倒是战争以及社会动荡中老旦同这些普通士兵的悲惨命运。书里写了很多人,他们有的有名字,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稀里糊涂地就把自己的生命丢在了战场上,或某个政治运动中。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但他们从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像一件东西似的被高高在上的权力和势力抛来抛去。而传统的历史叙事却总是盛赞牺牲和奉献,这种刻意塑造的英雄形象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压力,即使老旦这样的普通农民也摆脱不了这种压力,这种被意识形态扭曲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命无关紧要,进而觉得所有的生命都无关紧要。这是很可怕的,是悲剧中的悲剧。以前我们经常慨叹,中国的战争文学一直达不到前苏联战争文学所攀升的思想高度,以及他们所开掘的人性的深度,我们一直没有《静静的顿河》、《第四十一个》这样的作品。读了《无家》,我们可以轻轻地舒一口气了,这部作品或许还有不够成熟的缺陷,比如它的结构安排,就明显地是个半截子工程,没有最终完成。但它在另外一些方面,比如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甚至超过了前苏联的一些作品。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在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都显示出与前苏联的巨大差异,而所有这一切就集中体现在老旦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中。
《无家》VS《亮剑》(1)
如果说去年最火的军事题材小说是因为电视剧而轰动的《亮剑》,那么今年最具影响力的同类题材小说非《无家》莫数。
随便输入“无家”二字,百度搜索达60多万条,这原本没有什么,但是认真的人会明白,对于一部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说,这是了不起的数字。全国将近八百家网站在转载这部《无家》,可谓好评如潮,而且评论多有深度,更有不少精彩的文章。翻开起点中文网两年来的《无家》书评,多体现了两种观点,首先让读者们惊讶,想不到互联网上有如此深刻的作品;其次让读者们敬重,他们喊出了一个声音:起点第一小说。(乖乖,起点中文网加上他们收购的网易读书频道,不下二十万篇小说啊!)一个读者的心声或许可以简单概括《无家》给人的感觉:读者笑风情:2006年8月我的心在跳动;它跳的很快,非常快。不知道怎么了;我陷入了一种迷惘,我想喊,想叫,但我喊不出也叫不出。我的心很痛;是一种真的痛,这就是我现在的感觉,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这是一部雪与血的几乎完美结合的作品,它将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画出了那个年代大多数底层人民的悲喜。阅读中,我数次拍案叫绝,但是叫绝之后又很沉,沉到我的心灵无法承受,每看一遍,就被感动一遍,谢谢雪夜冰河!
众多网站将《无家》和《亮剑》摆出来对比,的确,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感动了无数人,文笔都很优美,结构都很大气,两部作品都可以带给读者深深的感动。但是两部作品又有着截然的不同,让我们看看网友们的比较:网友狄更斯,2007年2月兄弟以为,《无家》和《亮剑》各有千秋,文笔方面二人不分高下,又各有所长,结构上的把握亦不分伯仲。人物上,《亮剑》中的李云龙天生就是个英雄,顶天立地,是那种具备天生的英雄气质的人物,让人敬佩,书中写活了李云龙,简直活灵活现,情节是跟着性格走的。而《无家》中的老旦天生就是个不问世事、甘愿一生种地的农民,不喜欢出头,不喜欢担当民族大义,只想和老婆孩子过着热炕头的日子,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李云龙,也经历不了李云龙的豪壮故事,因此,《无家》在把握老旦这样一个温吞水性格的人物时,既要顾及情节,又要突出人物,可以说在人物的刻画上比《亮剑》更加难。
两部作品我都喜欢,也都感动,但是感动的内容不一样。
网友小妖:2007年3月《亮剑》在对中国军人的描写上是非常成功的,那种至刚的氛围和人物性格刻画可以说是顶峰之做,窃以为《亮剑》的点题之初并不在于书的前面,而在于最后,面对永远无法战胜的对手——他拯救的人民(造反派),李云龙亮剑而死。这才是中国军人的灵魂。
《无家》也好,通篇蕴涵着深厚的主题,没有豪言,只有小的不能再小的要求,可就这么一点要求,付出鲜血和生命却从不能得到实现。老旦犹如中国版的阿甘,经历了一个个对中国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在其中,他无名无姓,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人时刻揪心,在这个层面上的写作力度,《无家》超越了《亮剑》。
网友天下无闻:2007年3月个人感觉,《亮剑》和《无家》各有千秋,重点不同。虽然都是真实的中国农民(李云龙其实也是农民形象,带着中国农民那一种特殊的狡猾),但是是彻底的两类人。我想,真实中,《无家》中的农民会更普遍一些,没有任何更高的期望和理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随着历史而改变,就是无家。
网友摆渡人:2007年4月《无家》看了眼睛湿润,内心翻腾。亮剑看了是心钢硬,人流血网友蓝的理你:2007年3月《无家》和《亮剑》不能说哪部更好,说任何一部比另一部好,都像割肉一样难过。
《亮剑》最坏的是拍成了电视剧,把小说的精粹都拍没了。误导了一大群没看过小说的人。总的感觉《无家》前半部比《亮剑》好,后半部差些。
《无家》写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和他在时代中的无奈。《亮剑》写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人们在时代中的抗挣。
最后老旦和李云龙的结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气节也惊人的相似。这只能说,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他们是农民,但中国的农民不可悔,他们总有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
网友寒羽:2007年5月
《无家》我不感妄自评论,但是它给我的感觉是那么沧桑和震撼……《亮剑》看了很多遍,尤其是战斗的情节,但是最后我却不想看了。看到李云龙要自杀时我就看不下去了。今天上来看《无家》(说真的我很不想看它,因为我知道太多我不该知道的了),我认真看完这2本书后,敢说这是两本好到几乎没有人敢去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