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发现另一个中国-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醋派舷氯透鋈松桨俗值母灰舜说母改傅龋苏庑┮鞘奖愠闪饲橥侨獾男值堋T诮丝蠢矗庵中值艿闹匾陨踔脸拮印⒍取!度菀濉返牧醣妇退倒骸靶值苋缡肿悖拮尤缫路!�
  我们读历代的三国故事及写三国的诗歌,可以看到唐人的着眼点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是讲君圣臣贤的;这是文人士大夫眼中的三国故事。到了宋代,至晚是宋末,人们在讲三国故事时着眼点变了,变成了“桃园三结义”,变成了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了;这是江湖人眼中的三国。游民、江湖人在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刘关张是他们的榜样。特别是刘备这样有组织能力、有胆有识、并且能够爱护结义兄弟、愿意与结义兄弟同生共死的大哥,是人们拥戴的对象。从这个故事流行起,“大哥”就成为江湖领袖的别名。成龙们意义上的“大哥”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长期生活在宗法社会中的人们脱离宗法后,由于生活的艰辛,总是幻想有一个能够保护他们、使他们得以依靠的组织或个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软弱无力的游民,也需要一些“大哥”式的人物作为依靠。于是凡是能与“大哥”攀上关系的,无不乐而从之,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归属感,仿佛长久飘泊无依而突然有了家一样。《水浒传》里的武松、李逵等人,在见到宋江以后,欢悦异常,从此终生追随。他们之所以维护梁山,并非倾心于某种理想,在他们心目中,梁山与宋大哥是一体的,没有宋大哥也就没有什么梁山。
  《三国志平话》《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以及这类题材的杂剧等,塑造了刘备、宋江这样的“大哥”的形象,从此以后,“大哥”就成为传统通俗文艺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类型。大哥形象还有个伴生物,就是张飞、李逵类型的粗豪的勇敢分子。例如《精忠说岳》中的岳飞(大哥)和牛皋(勇敢分子);《说唐》中的秦琼与程咬金;《杨家将》中的杨延昭与孟良、焦赞;《飞龙全传》中的赵匡胤与郑子明,等等。作品中一般都写成这样:大哥是江湖上有形群体(如结义兄弟、秘密帮会、山头)或无形群体的领袖,他们宽宏大量,能够原谅弟兄们的过错;他们讲义气,爱护兄弟,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能在物质上给弟兄们提供最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御下有术,能够公平对待下面的众兄弟,让兄弟们跟着他一起发展,在危险中能把弟兄们引入安全的港湾。当然这些有的可能真正出于他们的本心或者部分地出于本心,大多可能就是技术操作,是演给人看的(如在当阳桥赵云救阿斗之后,刘备所表现的对赵云的爱护,就被老百姓理解为“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宋江常常以金钱资助江湖兄弟,就被金圣叹认为是虚伪),但关键看你是否能够赢得弟兄们的信任。有了信任,追随者就会死心塌地为你冲锋陷阵。此时真伪问题就不重要了,因为生活在生死线上的游民是只关注结果,而不会追究原初的动机的。


说“大哥”(3)


  为什么“大哥”总是与粗豪的“勇敢分子”连结在一起呢?从生活现实这一点来说,这些“勇敢分子”大多心智不成熟,他们需要有一个“大哥”来作为依靠。从表面上看来,李逵、张飞(指文学形象,勿混同于历史人物)等人粗豪健壮,无畏无惧,做起事情来一往无前,谁也不在其眼下;但从精神状态上和人格上来说,他们还处于儿童状态,缺少独立性,必须有精神保姆。对于个性不成熟的人们,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有些人愿意充当喽NB024,即使没有合格的山大王(大哥),他们也要造一个,拥立一个。于是,“大哥”就成了李逵之类的崇拜对象(青年人大多有崇拜偶像,也与其个性不成熟有关,通俗歌曲演唱会上的狂热,真令人想起振臂一呼、从者云集的情景)。这种精神上幼稚而体魄又很雄伟的人,对于社会是很危险的,正像一头没有驯养的大象,暴躁起来,其破坏力可以想见。
  作为游民或江湖领袖的大哥,本质上也是反社会的,他们的目标比勇敢分子宏大,是要在社会动乱中分得一杯羹,或成为社会某个方面的主宰。然而大哥与粗豪的勇敢分子不同,他具备上面所述的那些品质,他们外在的宽容与温和,他们处世的技术与技巧,使得他们能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他们也乐于做江湖上勇于进击者即勇敢分子的制动机,甚至制约勇敢分子的某些活动,从而模糊了他们的真正面目,这样在争取个人利益的活动中,他们显得应付裕如。试想如果梁山上都是李逵一类的勇敢分子,梁山的“替天行道”的旗子就打不下去了,而且这样的故事在当时就不可能出笼,一味地反秩序,统治者能接受吗?因此“大哥”形象的出现,不仅是这类故事的情节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更是这类作品在专制制度下能够被主流社会容纳所必需的。
  后来,更成熟的游民组织出现了,如组帮结社(都是秘密状态),但因为是游民的聚合,他们往往采取平等方式,帮会内以兄弟相称(秘密宗教则模仿宗法中的父子关系,以师徒相称,而且也按字排辈),首领仍是大哥,或称“老大”。清末统治能力日趋衰落,官方的力量往往不敌帮会,甚至衙门中公人差役大多也是帮会分子。这个时候大哥的威风,不减于官吏。孙中山先生在宣讲“三民主义”时曾说:“左宗棠带兵去征新疆,由汉口起兵到西安,带了许多湘军、淮军。经过长江,那时会党散在珠江流域的,叫做‘三合会’;散在长江流域的,叫做‘哥老会’。哥老会的头目叫做‘大龙头’。有一位大龙头在长江下游犯了法,逃到汉口。那时清朝的驿站通消息固然很快,但是哥老会的码头通消息更快。左宗棠在途上有一天忽然看见他的军队自发移动、集中起来,排起十几里的长队,便觉得非常诧异……个个兵士都说去欢迎大龙头。”(《海底》)这使得左宗棠大吃一惊,便设法镇压。由此可知“大龙头”(就是老大或大哥)的威势。
  游民组织在初起时,“哥不大,弟不小”,兄弟之间还有许多温情(主要体现在给钱上,如李逵初见宋江之时);待这个组织成了一定气候以后,就要建立秩序,令行禁止,对于弟兄的专制往往比专制的主流社会更甚。弟兄犯规,“三刀六洞”的处分是常见的,龙头大哥处死一个弟兄,简直像捏死一只臭虫一样。这时温情消褪了,更强调的是“大”的一面。但即使如此,帮会的原则“哥不大,弟不小”也还在,要保持虚假的平等,首领还是人们的大哥,尽管这个“大哥”比大爷还可怖。
  明末清初活跃于闽南的天地会(洪门)和后来的变种哥老会,清至民国间时活跃于两广、云贵、四川、两湖一带。在这些地方,当“大哥”和被人称为“大哥”都是很体面的事。人们也乐于以此逢迎民间有权有势的人士,对那些走江湖的人们尤其如此。现今的演艺界人士,就是由奔走江湖的艺人发展来的。他们之间称兄道弟,对那些有人望并受到众人拥护的,称之为“大哥”,仿佛是他们的领导一样,受到他们的信赖。至于色情业、赌业、娱乐业,即使政府准许登记开业,照章纳税,但也不能不买通黑道,不能不接受秘密帮会的“保护”,这是传统的老规矩。从业者不管多么富有,历来也被看作是江湖人。这些人中的巨擘,自然要称“大哥大”或“大姐大”。
  三
  往昔的老北京还有一种“官称”为大哥的人,他不是游民领袖,而是街里街坊中特别有公信力、并且勇于公益的人。这是在邻里的长期交往中自然形成的。他们有人缘、热心肠,邻里有事,他愿意奔前跑后;街坊发生了纠纷,他能替人了事,从中得到一种快感、满足感。那时没有居民委员会之类的组织,邻里之间的矛盾都由邻里自己解决。这些大哥就成为这一片居民的主心骨,摆平一切是非。老舍在长篇小说《离婚》中所写的张大哥,就是这么一位。他无偿地帮助别人,热心地为亲友奔走,换来了人们的尊敬,张大哥也很自足。书中写道:“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这么足。”但是日本侵占北京后,为了实现对中国人的控制,建立了居民组织,之后所遇到的问题,就不是张大哥所能左右了,甚至连自己也顾不了了。
  中国有些地方不欢迎人家叫大哥,像山东某些地区(如阳谷县),那是因为《水浒传》的影响。大哥是武大郎,谁愿意做戴绿帽子的?于是人们欢迎叫二哥,二哥是武松,打虎英雄。天津人也不欢迎叫大哥,因为旧社会时,天津有拴娃娃的习俗,年青人一结婚,先到娘娘庙拴个娃娃,那个泥娃娃遂成为老大,再生的孩子为老二。大哥是指那泥娃娃。
  世间的趣事真多,难以尽述。


说游侠(1)


  说游侠(江湖子弟岁月老,新贵少年游侠忙)
  《论语》开篇第一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在今天大概已是人人耳熟能详了,但其中有些特别重要的意义,则恐怕未必人人都会意识到。它除了说明孔子对学习、朋友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视外,还反映了社会的重大变化:“学”已经向全民开放,不再是为贵族所垄断的特权,所以它才成为一个普遍的话题;同时以垂直控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正在松动,人们的横向交往已经十分频繁,以致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与自己切磋学习。这种“横向交往”,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游侠”的社会基础。
  一、“侠”不必“武”,却不能不“游”
  周代实行分封制,其社会结构是宗君一体的,并按照封建等级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控制,整个社会仿佛一个大网络;在这个社会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