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代还在发展,《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终究要过时。因为我们看着两种文化背景成长下的两种女孩正在意识形态下不断地靠拢。但是最起码在近十年之内,在女人和女孩的概念还有着明显差别的今天,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夹带着欢笑和泪水的个人回忆,带来了一次对女性发展的重新思考。在现实主义的背景之下,它的意义源远流长。
可是最重要的是,读书的人,并非女性而已。
书评寻找丢失的我们
翻看这本小说,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前言里的最后一句话――寻找丢失的我自己。
可能是出于习惯,我首先去找作者的个人简介。我不相信那些风花雪月的描写,那是年轻人衷情的东西,已过不惑的我相信的是现实的经历。
生于五十年代末的作者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尾巴,是文化大革命最年轻的一代。由于我们经历了类似的故事,考大学、初恋、结婚,直到今天,所以我对这本书有了一种异常亲近的感觉,好像它记录了一段相似的历史。
作者在不经意之间给我讲了一个个平淡却感人的故事。作为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人,受到感动似乎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于是这次成了一个意外。
从他的故事里,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初恋的时光。那时候我也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样子,天真、青涩,还自以为浪漫。我们这一代的人,不会像今天的大学生一样去酒吧约会,因为那时候的北京城里压根没用酒吧。我偶尔去女朋友家里听歌,听张明敏唱的《外婆的澎湖湾》。听的时候我总是紧张地抓着裤子,仿佛可以把粗糙的布料拧出水一般。
看到作者写他约女朋友看电影时的情景,我忍不住笑了起来。那个年代的男孩子大多比较晚熟,我们就是其中的代表。
虽然条件艰苦,我们那个年代的男人大多有一种骨子里的清高。说实话,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一点也不过分。
就因为清高,我才读得懂作者在描写和女朋友分手时的心境,他并非没有机会,可就是要命的骄傲给自己带来了终身的遗憾。看看他,再比比自己,不也一样吗?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当时有了我儿子今天追女孩子的一半劲头,那么个人历史就会重新改写。
后来,作为访问学者的我出了国。和作者书里写的一样,给富人家修理草坪、买二手车、去中餐馆刷碗洗盘……海外游子的苦闷,作者没有写,可是我不会看不出来。那是一种刻骨的思乡,我相信,就算是今天已在美国成家立业了他,仍然还带着这种浓浓的乡情。
《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我觉得以这个名字来命名这本个人散文集有些不合适,它更像是一本小小的历史,用一个侧面记录了一代人思想的成长。就在成长的足迹中,看到的同龄人,都能找回丢失的我们自己。
书评好爸爸手册
认识李同青,完全出于偶然。当时觉得这个人实在有点意思,读物理、做生意、娶外国老婆,还写书。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身边还带着一高一矮的两个儿子。不会说半句中国话的小孩被爸爸取了两个颇有洋味儿的中国名字:达龙、达伟。
李同青来了中国,只要有可能,不管是北京、天津,不管时机是否合适,也不管要会见的将是什么样的朋友,他总喜欢带着两个秀气的混血儿一起去。反正两个小家伙也不懂中文,听着老爸跟朋友侃山就像是听天书,自顾自地在一边吃烤鸭,而且食量惊人。
只有一个地方他没有带儿子去,那是他要去谈生意的山西。理由非常简单:太苦了,小孩子吃不消的。后来听说小儿子达伟因为没能跟老爸同行还别扭了好一阵子。
再后来的一次跟李同青在一起吃饭,美国那边的长途打来了,接到小女儿电话的李同青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突然在电话里嗯嗯啊啊起来,他的语调柔柔地,不停地重复一句话――I love you; my baby。说到肉麻为止,我和旁边的人不住地呲牙咧嘴。可只要电话那边动听的哭声没断,李同青就决不放下电话。那天一个越洋长途打掉了他手机卡里所有的钱。
我和朋友说起过李同青,一群没轻没重的疯丫头开始大呼小叫:那么好的男人,为什么不晚生20年?!也好让姐几个养养眼啊!
我想大家没有胡说,在同龄男孩子中少有这样的踏实务实,即使有,也不会有他的精明和才气。
可是,最重要的不是这点,而是因为李同青他是一个好爸爸,他随时可以因为孩子们的一声调令而抛弃手中的一切,为了这三个年轻的生命,他制定好的所有计划可以在一瞬间更改一万遍。
可他的两个儿子懂事、文气,有礼如他,这样的好爸爸一定有一本难得的教育经。
所以我相信,这样的男人,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差不了。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打开了李同青的这本《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他的初恋、他的奋斗,在我眼里好像是一篇篇感化人心的现实主义教材,有如静静的夜风轻轻拂过,尚且能闻见榴莲的芬芳。直到芬芳散尽,我才看到了他在书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的对子女的关爱。
一篇篇短小的散文,记载着孩子成长的足迹,也记载着一个父亲的持家之方。有这样爸爸的女孩子一定是幸福的,有这样的丈夫的女人必然是浪漫的。我一页又一页地翻过,相信自己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万个个人化的文字,还是一本实用又有效的“好爸爸手册”。
我想,在几年之后,我们中间的一部分人将不得不面临着家庭上的选择,将面临着那一个个比我们更加年轻的生命的降生。正因为如此,我才下决心把这本书保留下来,保留了它,好像就保留了一本日后相夫教子的家庭读本。我想我会一直读下去,读到自己读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书评一个讲诗的人
尽管明知道这是一本个人散文集,但拿起它,还是因为它后面的诗。
越来越多的现代诗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想写诗就要会读诗。我们从幼儿园就背诵唐诗,小学读诗懂诗,中学解读唐诗新诗。直读到今天,才发现大部分诗人笔下的诗不明了了。可是却还违心地大赞一声“好”,只为了不落后于那种所谓的风雅。
我没有想到,自己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一连串的不平与疑惑,在书里被作者尖刻地、不留情面地提了出来。
我仔细地阅读了书里的诗,中文、英文,凭良心说,那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他最反对的是诗歌当中的“猜谜”,推崇的是唐诗中的“意境”,的确如此,当诗人把功夫下在含隐意思上的时候,就很难推敲意境,作诗,也是一心不可二用。
这里面的诗,干净,灵透,一看就是专心致志写出来的。
不知从几何始,诗再也不是一个为非诗人所读的文学形式。 即使是在中国这样人民血液里都有诗的国度,诗也成了不为人问津的垃圾。更有甚者,诗人们根本读不懂别的诗人的作品。整个网上,到了诸多论坛,每个论坛都没有解读,没有注释,没有理解和感受,我看到的,都是那些轻飘飘的“谜语诗”。
写出来的诗也是为了要人懂得的――这就是作者一直强调的观点,也是当今时代诗坛的弊病。可惜,还有有些诗人在这样的怪圈中越走越深。
这就像许多中国诗人并没有学到客观诗的真谛一样。翻译来的西诗; 译者并没有搞懂原诗的意思; 并不花工夫猜出诗人的谜底以后再翻译; 而是词词直译; 句句乱来。 不但失去了原作的文化背景;而且把诸多暗示弄错。所以,与其如此,不如索性去写英文诗。我的英文功底有限,但是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了他不时流露出的一种真情,这样的真情,才是他自我感情的真实写照。
我没有把《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当作一本个人化的纪实文学来读,我只把作者李同青看作了一个读诗的人、一个讲诗的人。虽然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但是他那颗拳拳跳动的赤子之心,他那片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良苦用心,好像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我的脑海中不停回荡,久久不散……
书评自我主义者的思想膨胀
一向不喜欢个人化的散文随笔,尤其是那种把多年的文章篡在一起的、混杂着散文诗歌小说,甚至还有论坛上的“精华帖子”的文摘类书籍。
之所以买下这本书,是因为被作者的经历所深深吸引,我以为有了这样丰富的游学经历的华人可以写出一些不一样的“个人随笔”出来。
可是看过之后,还是不免有些失望。无可否认,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文笔是优美的,他像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一个个爱情故事娓娓道来,把那些柔情的、为了女人而作的诗读出来,确实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但殊不知,天下有100个人,就会有100个爱情故事,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爱情与众不同,都愿意去诉说初恋的美好。最后,我们竟然发现,故事的形式、路线,完全是讲述者的一种自我情感的膨胀,他们怀念的不再是当年的爱人,而是一种爱情的感觉。
爱情的滋味都是一样的,就是那种单一形式的甜蜜。如果是这样,这些过于自我的爱情回想不写也罢!
《美国女人和中国女孩》这本书确实有着过于自我的思想膨胀。作者是成功的,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甚至可以说他圆了成千上万个中国男人的大男子的梦想。可是当作者的扬眉吐气成为了自我陶醉的资本,并一再地书写出来、诉说出来的时候,说实话,大多数普通男人在心里酸溜溜之余还会有一定的审美疲劳。
电视剧、小说、电影片,几乎所有看得见的媒体都洋溢这纸醉金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