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萨的四摄行,自然能为众生福田,当然可成佛,成天人之师,最近你们都有点进步,至少少病少恼,这是修法得益的现象。所以大家无时无刻要随佛学,随天人师学,学他的精神,修一切供养,戒、定、慧三学一切依教奉行,六度万行、三藏十二部的一切行门都在学习之列。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此等将来诸位出去宏法时,一上座就忘我,身心全投进去,自然说法无碍,得到他力不可思议的加被。
再说“一切意乐皆圆满”,这“一切意乐”包括了大家自己本身及佛、善知识两方面的意乐。众生若能于日常生活依教奉行,则佛、善知识自然意乐。佛与善知识最大的愿望是一切众生皆成佛,离苦得乐。比如密宗的事师法五十颂及其他经典都提到,要使善知识高兴--意乐,只要认真修行,依教奉行,如法而修,他就心满意足,如果你不堪受教,整天做孺子不可教也的事,自认为对,我行我素,迷迷糊糊堕落下去。那善知识也只好感慨地等你慢慢再来,等你真忏悔了以后,再来帮忙翻身。所以,这意乐是双方面,只要你修行成佛了,智慧、功德圆满,意乐也必圆满。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一片和谐。这段文字是上下连贯的,现在跟你们讲了,你们懂了,就要照著去做。因此下面就跟著说“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大家快快的大彻大悟、成佛吧!请再唱下面文字: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同学们如法唱诵)
关于现在我们所知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是依我们这个婆婆世界众生所见而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此成佛,大多都以这个模式示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前有六年苦行,这说法为南北传大小乘佛教学者所共认,但出家成道的年岁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悟后佛之说法的内容更是大有争论,南传佛教肯定佛先说小乘法门,即《四阿含》等经,这种论调,在十七世纪欧洲一些学者,及日本学者,都称之为原始佛教、真正的佛教,而对其他一切大乘经典一概否认,说它们是后来的人,假托上的。他们以佛出家在菩提树下悟道后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为佛法中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为修行旨要,并以证得大阿罗汉的涅槃为究竟,以为涅槃后就不再来,没有菩萨道这回事。
而大乘道之显教、密教都说: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先说《华严经》,不过不是为这个世界上众生说的。在菩提树下初成正等正觉,升天宫说法,为天人开启华严大教,在人道中,则先说四谛法门。原来,佛在悟后,首先示现并不准备说法,而是马上要入涅槃,因感动了帝释天人来请法,求佛不要入涅槃,因佛多生累劫的大愿大行在于利众度生,现在成道了,何不大大竖法幢,普利人天呢?而佛则有:“止!止!我法妙难思”之叹,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智慧不够啊!后来佛慈悲答应帝释天人的请法,乃开示了许多方便门,以一乘法敷演三乘、五乘等教法,说法四十九年。现在我们讲要跟佛学,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那么在这娑婆世界上,佛是已经示现了涅槃,但真涅槃了吗?没有。“华严经”的赞颂中就有:“一切十方无边佛”、“湛然不动无往返”等句,佛是无去亦无来,没有涅槃的,他的三身在十方一切刹土里,一切世界里都在。
真正讲起来,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也只不过是佛在这世界上一位化身的示范而已,所以华严境界与大乘戒之“梵网经”上说:释迦牟尼佛乃千佛中化身之一,其报身为卢舍那佛,法身就是毗卢遮那佛。因此,以前大陆上的寺庙,大殿上大都塑了三尊一样的佛像,即是代表佛之法、报、化三身。后来道家也仿造,名之为“三清”--上清、玉清、太清。而所谓的“三门”是一、二、三的三,不是山门,代表戒定慧三门。在大乘佛教而言,佛具三身,并没有入涅槃,法报化佛身遍满一切刹土,他还在说法,永远在度生,释迹牟尼佛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以不来相而来,以不去相而去,无去亦无来。十方所有一切刹土中,皆是佛“广大清净妙庄严”的不思议道场。庄严清净就是佛境界,所以你心中的庄严清净也就是佛境界。我们跟著佛学,成佛以后,亦无来去,众生有尽,我愿无穷,每位佛都没有涅槃,都是再来人。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在十方一切清净庄严刹上,清净妙庄严之佛境界,每位佛与释迦佛一样的说法,一样的“众会围绕诸如来”,佛在说法,其他佛也派代表来听法,“悉在菩提树王下”。我们现在跟随佛学,对于佛的教化、佛的愿力行为都要懂得,而为何要这样做呢?答案即在下文,我们还是再把它念一遍,再唱下一节: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同学们如法唱诵)
前面提过,你们出家学佛是为了证得菩提,悟道成佛,不是为了混饭吃,也不是为了吃素、念念经而已。这是要发狠心,突破根深蒂固的贪、嗔、痴恶习,开启本具的智慧光明,济世利生。所以说修行人学佛悟道成就时,事情反而更忙。佛是为众生担负一切烦恼苦难的,成佛后,乃是利益众生更进一步的开始。佛是世界上的大忙人,是无事忙的忙人,爱管闲事的忙人。老实说,众生的苦恼与佛何干呢?只是佛大慈大悲之故,他偏要救,这就是佛的精神。修行人要如此,才是真学佛。
然而你们学佛是这样的吗?若以为到山里去住茅蓬就好了,这是学自私,是偷懒、是造业,难免贪图供养之嫌,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别人供养你的,你不劳而获,那里是学佛的精神呢?学佛的精神就在这里,注意啊!学佛要修福德智慧,济度众生,会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现实。看看现在好些人悄悄的跑开,说是找个茅蓬清修去,当然闭关清修在学佛的过程中,于某个时候某种情况是有其必要性,然而动不动就要避世隐遁,是否另有隐情呢?至于真正的清修是什么,一个人怎么清修,都还是个问题。学佛仍是要供养一切众生,那有反受众生平日的供养呢?你有这功德受人供养吗?无德无能则不足为众生之福田,除非有“佛陀”这种普利人天的精神,才能接受供养。
我们请佛住世说法弘法目的何在?“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不只人才有痛苦,一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痛苦。我们如果从佛法“苦谛”的角度来下个哲学定义:什么是生命的存在呢?痛苦的延续、烦恼无尽的纠缠就叫生命。十方世界所有生命都在忧患痛苦烦恼中,但众生都看不清现实,不知也不愿离开忧患痛苦--离苦得乐。我也常说:世界上讲哲学都有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人离苦得乐平安快乐而活。而世界上是求不到平安快乐的,只有证得菩提才能解脱这些苦恼。生命真正的安乐是要“获得甚深正法利”,正法就是佛法,佛法包括一切法。千万不要说到佛法就只直接想到大殿上的佛像之佛,认为除此以外,其他都不是。世间上一切法皆是佛法,证得般若悟了菩提,则一切法无邪也无正,未证则说正法也是邪法。难道你说你的正,我的就歪了吗?这是甚深般若的道理,一般众生难以理解。
要获得甚深之正法利,才能“灭除烦恼尽无余”,证得无余依涅槃。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依涅槃--罗汉境界,一者无余依涅槃--大乘佛道。无余依涅槃若以唯识法相而言,包含三种涵意:虚空无为,择灭无为与非择灭无为(非功用之用)。所谓无为即是无余,无为只是法相宗以中国古有名词翻译的另一种用法。学佛要真正达到涅槃,才能真正灭除烦恼。未证得菩提、涅槃之前,烦恼的纠缠终是难免,就是菩萨也有烦恼,除非圆满成就佛果。
大小乘佛法,都讲苦、集、灭、道,要灭除一切烦恼,除非得道。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只要得了道,烦恼自然灭除。那么成了道的佛,为何又那么辛苦的说法呢?像本师释迦牟尼佛,自己证得涅槃以后,四十九年东西奔波,来来往往的说法,不辞劳苦,就是为了要度众生离苦得乐。这种毫无保留的利他精神,我们应该学习。所以,学佛不是逃避现实,不是独善其身。像你们平常只愿自己打坐清静,为了点小事便与人大闹意见,给人眼色看,说别人的是非,这是学佛人的本色吗?凡是使众生起烦恼,陷众生于忧患痛苦,就是在造恶业,甚至造的是地狱种子的业。所以了解普贤行的人,应常使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离苦得乐,这才是学佛的精神,也才合乎常随佛学的道理。
这些文字你们看来都懂,但由于缺少好学深思,故懂是懂,始终无法细腻深切地体会经中的奥义。学人要深入经藏,非得切实发求证心仔细参究,并将所读经文彻底回归于自己内心不可。一切经论到头来都超越他人的注解。要直接阅读原典,以完完全全恳切朴实之心,彻底投人,才可亲尝法味,获益无穷,现在再唱下一偈: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同学们如法唱诵)
佛陀身为太子,他以储君的身份出家,抛开令人羡慕的宫廷富贵,最为殊胜难得。他是真能放得下贪欲等诸烦恼的伟大圣者。“我为菩提修行时”,譬如大家不论出家、在家修行,所为就在求得菩提。可是这一生能否证得菩提,还是个未知数。希望你们这一生便能成就。而这一生证得菩提,也还不算成佛,即使大彻大悟,乃至三身成就也不算圆满成佛,真正完全成佛则同释迦牟尼佛与未来的弥勒佛一样,在无穷的劫数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