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5老子思想批判-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寡民”限制了人才、人力、物资的社会交流,就没有了市场这种各种社会资源的合理调节、配置、重新优化与组合,从而有效提升生产能力的重要机制。没有了社会各种资源交流、重新组合与配置的市场,也就没有了市场竞争,没有社会竞争,生产能力就不能够提高。而失去生产能力提升与竞争机制的“小国寡民”,就成了不能进步、失去活力的一潭死水,就会是永远处在穷困之中。所以,老子的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过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总之,老子鼓吹的“小国寡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思想,就是一种逆人类社会历发展历史潮流而动,反对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能提倡的。因为,只要不是提倡崇尚迷信思想,只要是稍微具有一点社会常识,就会认识到:提倡走“小国寡民”道路,进行画地为牢式的行政管理,“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有文字而不使,“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最终达到一个“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就是一种反科学、反进步的思想,而毫无“高级智慧”、“人生智慧”、“国际性的智慧”、“有意义的现代启示”可言,而是有害于改革开放,有害于中华民族历史复兴,有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错误思想。当然,此亦无“哲学”可言,更不能不顾事实地将其思想捧之为“中国的哲学之父”,进行群众运动式的鼓吹!
第三节 爱民与役民的相反
治理国家,执政者是爱民还是役民?这是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建立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则又是同执政治国者的指导思想紧相联系。而执政者的指导思想,则无不表现为一定的哲学思想理论。轩辕黄帝执政治国,是总结了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引起掠夺性的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人难安居、民不聊生、社会道德沦丧、父子不亲、兄弟相争的历史经验之后,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为指导,而建立以治国为公、天下大同为目标的政治制度,并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立法而行治国的。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以同性相斥、异性相引的物理规律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哲学理论。它认为,凡事物都存在阴与阳的属性,事物的阴阳异性就构成了它们之间的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补、互依、互为己存之根本这样一种平衡、相对的统一体。不论任何事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交,互渗,才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够兴旺发达,才能够长盛而不衰。所以,《易》经就以经卦阴阳相重而又各安其位、表现为不相交的别卦卦画,命名之曰《否》,而对表现为阴阳相交之别卦卦画,就称之曰 《泰》,并且明白地告诉人们:“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通也。”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在一个国家之中,执政治国者,因为掌握着行政大权,制定法律,执法治国,发号施令,在政治的一切方面都处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故为阳。而黎民百姓,处于下位,接受执政者的统一治理,守法、听命,就表现为被动,是属于对立统一事物之中阴的一面。然而,阴阳事物则是互根、互依的关系,失阴则无阳,失阳则无阴。故执政者只有爱民、亲民、在一切行政措施方面都将黎民百姓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才能受到民众的爱戴和拥护,黎民百姓才能够为国尽忠,而贡献其力量、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所以,人民为君王之根,国家之本,君主爱民就是从根本上珍惜政权、热爱社稷。黄帝更从各部落方国重视掠夺、勤兴杀伐、为一己私利失国、灭身的事例中,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天地之间所存在客观规律的不可违背性。因而就说:
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指人民接受统治而不逃亡)。吾爱地而地不旷(指土地不会荒芜)。①
圣人不巧,时反时守,尤为爱民,与天同道。②
圣人举事也,道合天地,顺于民心,……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③
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④
夏禹建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独载政治制度之后,就不会实行爱民、亲民、以民为本的治国之策了。这是因为,家天下的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就违背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理。执政者为了私利,首先就将自己放在了一个与全国黎民百姓争利益的地位上,而且是用手中所掌握的治国大权来同老百姓争利益,这种掌权者,客观上就已成为人民的公敌。这样,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就是同性相斥的矛盾与斗争关系。统治者要与人民争利益,就必然要任人唯亲,而不会任用贤能,其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权位。为了这个目的,就要采取制度性的措施为组织保证,分封家族成员、亲信为朝庭要害部门大官、为小国诸侯、为地方官,千方百计地役使和盘剥人民。
—————————
① 《黄帝经·十六经·立命》。
② 《黄帝经·十六经·观》。
③ 《黄帝经·十六经·前道》。
④ 《黄帝经·经法·君正》。
掌权为私利,为了自己权位得以保障,就要大树自己的权威,千方百计地神化自己。因此夏禹就要鼓吹“君权神授”思想。将他自己炮制出来,为抵制当时社会上原有的民主政治思想,为自己的奴隶独裁统治做说的东西,假托为天神所赐,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用以愚弄人民以达其奴役之目的,就是历史的证明。夏商以来各个朝代,莫不如此。
所以,老子就不赞成爱民,而主张“役民”。只是,他并不将此直说出来,而编造理论化的说词,将其“役民”观点披上一层神秘的理论外衣罢了。如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①
爱民治国,能无知(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②
—————————
① 《老子·第五章》。
② 《老子·第十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①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②
老子是懂得阴阳相对观点的,但在宣扬他的“役民”理论中,就进行诡辩了:首先,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天地”是作为一个客观自然规律的名词,自然规律是无思想意志的,因而,自然规律可以使植物、动物、人类生存,也是降灾可以使他们死亡的,这里并不存在“天地”——也就是“道”将万物“为刍狗”还是“为圣贤”的问题。由此推论出作为人的“圣贤”将“百姓”当作“刍狗”对待的问题。这是故意制造逻辑混乱而做的一种曲说。
同样,治国者为君、为阳,接受社会统一治理的百姓,就为民、为阴。阴与阳的关系是一种互为感动、互为交流思想意志、互相渗透、互为依存、互为己根的关系。治国者只有受民、亲民,思民之所思,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危,才能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戴,人民也才能爱国忠君。所以,治国者只有懂得爱民,才是真正地爱惜自己的权力与地位。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将能够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能够给人民以智慧和带来幸福者,才称之为“圣人”的,岂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道理?而老子之所以作如此诡辩,就是反对治国者要“爱民”的思想,就是要宣扬他的愚民理论。正因为如此,他就对“受民治国”提出否定性的一连串质问:“爱民治国,能无知(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因为,老子所强调的,是与轩辕黄帝完全相反的一种理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并且将它的这种歪理还当作了一种判断天下是非的“稽式”,谓之“玄德”,然后就又自夸:“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
① 《老子·第六十五章》。
② 《老子·第三章》。
这里,只有这“与物反矣”的自我评价是对的——与正常事物之理相反!
至于其“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话,则是将其为君主独裁统治者出谋划策、将黎民百姓当作杂草与猪狗的面目暴露的一清二楚!
爱民者,民恒爱之。所以,历史上,人民就称颂轩辕黄帝的历史功德;惧民、愚民、役民、害民、将人民当作杂草与猪狗者,历史将其政称作暴政、称其君为暴君,何“圣”可言?
所以,我以为,对于老子这样将人民像杂草、猪狗一样看待,鼓吹愚化、奴役人民的人,说成是什么“圣人”,并且七挘О顺兜亟献拥难月鬯党墒墙ㄉ韬托成缁帷昂苌羁痰牡览怼保且恢挚梢匝由斐龊芏嗪托持腔鄣闹傅妓枷耄褪腔奶评肫住⒉还耸率档囊恢窒勾蹬酰陀兄匦绿致鄣谋匾恕R蛭庵秩鲜侗旧恚筒皇钦驹谏缁崂方降慕嵌群腿嗣竦牧⒊∩系恼啡鲜丁!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