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十五年-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社会环境的变化。孔子的目标,在于期望由像他一样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来代替当时诸侯
小国中世袭的卿大夫。孟子却生活在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里,其时齐楚之间的王国,采
取了全民动员的方式互相争战。这种情形不再允许哲学家以悠闲的情调去研究个人生活
的舒畅和美。孟子的迫切任务,在于找到一个强者,这个强者应当具有统一全国的条件,
并且能接受儒家学说作为这一大业的基础。他企图以雄辩的言辞说服他的对象,引导他
和他的廷臣回到善良的天性之中,有如引导泛滥的洪水归于大海,以避免一场杀人盈野
的浩劫。
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
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它的依赖程度也愈大。到10世纪以后,也就是唐宋两代,中国
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经济的重心,由华北旱田地带移至华中和华南的水田地带。随
之产生的显著后果,则是内部的复杂性相继增加。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
此改变而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
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这种多方的改变,使集权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创立新的哲学理论,
以维系社会上成千成万的优秀分子,即读书的土人。这些土人就是绅士阶层,和以前的
门阀士族比较,人数多,流动性大,生活面和知识面也远为广阔。以此,儒家单独的伦
理性格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
境。
针对这种需要,很多学者不断把孔孟的著述加以新的注释,而把这些注释综合调和
以构成一种思想系统的,则是宋代的大儒朱直。他是孔孟以后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思
想家,死后被尊为贤人。他对儒家经典的论述具有权威性,他的《四书集注入是明朝、
清朝两代士人规定的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他的治学方法被称为“理智化”、“客观”、“归纳法”,有时甚至被认为有“科
学”的根据。未亮对过去的历史和哲学著作熟读深思,进行整理。他的结论是,历史上
各个朝代的盛衰兴亡,以及宇宙中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共通的原则,而且彼此印证。
其学说的基础,乃是宇宙和人间的各种事物都由“气”构成,通过“理”的不同形式而
成为不同的“物”。这所谓“物”,包括具体的事物如日月星辰,也包括抽象的伦理如
孝梯忠信。这种把具体和抽象混为一谈的方法,是中国思想家的传统习惯,也合于他们
一无论的宇宙观。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看到一件事物,这种事物就不是孤立的,不可
能与环境隔离。他们着重于事物的功能。一件事物具有特性,就是因为它和其他事物发
生了关系。白色的东西有白色的特质,是因为有光线的反射,见于人眼。这也就是说,
凡“物”皆有动作,光线的反射见于人眼是一种动作,为人忠孝也是一种动作。运用这
样的观点,未竟把雷霆和鞭炮看成相似之物,因为两者都是“郁积之气”企图发散。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
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气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
“人欲”所取代。补救的办法是“格物”,也就是接受事物和观察、研究事物。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通过格物,可以使人发现天理。
事实上,朱熹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归纳法,也很难说得上科学性。用类比以说明主
题,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常常使用的方法。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之性善,其
实人性与水性并没有联系,所谓相似,不过是存在于孟子的主观之中。朱熹的格物,在
方法上也与之相同。在很多场合之下,他假借现实的形态以描写一种抽象的观念。他认
为一草一木都包涵了“理”,因此他所格的“物”包括自然界。在他看来,传统的社会
习惯,乃是人的天赋性格。但是他在作出结论时,却总是用自然界之“理”去支持孔孟
伦理之“理”。这也就是以类似之处代替逻辑。
对未合的思想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假如人之愚
顽不肖,如他所说在于气浊,则这种生理性的缺点就应当采取机械性的方式补救,例如
着眼于遗传,或者如道家的注重吐纳。然而朱莲反对这样的办法。他认为这些气浊的人
应该接受教育,经过不断的努力,才可能接近真理。这样一来,朱熹之一个全体的、有
组织的宇宙,已成问题,即伦理之理有别于物理之理。
大凡高度的概括,总带有想象的成分。尤其是在现代科学尚未发达的时代,哲学家
不可能说明宇宙就是这样,而只能假定宇宙就是这样。在这一点上,朱熹和其他哲学家
并无区别。既然如此,他所使用的方法就是一种浪费。他的植物,要求别人接触植物、
地质、历史和地理等各个学科,但目的不在这些学科的本身上追求真理。因为对任何问
题,他的结论已作出于观察之先,而且作出这些结论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孔子和孟子。
既然如此,人们就不能不产生疑问:这种博学多闻是否有确切的需要,也就是说,朱景
的成就,是否能和他付出的精力相当?
朱熹治学的方法可谓“支离”。避免这样支离,另有捷径。此即以每一个人自己的
心理,作为结构宇宙的工具,而所谓心理,即包括视觉和听觉,也包括直觉和灵感。宇
宙的自然法则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合为一体,很难获得实证,但在心理上却可以不言自明。
宇宙的伟大与完美,无须有赖分析,就可以在个人的心理上引起合群为善的精神,从而
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社会道德的真谛。其最高境界,可以使人摆脱日常生活的忧虑,心灵
上达到澄澈超然。持这种看法的人,常说“将发未发之际”也就是杂念冰消、情绪宁静
之际,此时视觉、听觉、触觉还没有全部开动,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可以领会到宇宙间一
种无可形容的美感。
以这种方法治学是为“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相对。心学派反对理学派累赘的
格物致知,提倡直接追求心理的“自然自在”;理学派则认为心学派也大有可以非议之
处:宇宙的真实性如果存在于人的心中,任何人都可以由于心的开闭而承认或者拒绝这
一真实性。这样,世间的真理就失去了客观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宇宙的一元化和道家
的“道”、释家的“无’电很难再有区别。一个人可以用参梯的方式寻求顿悟,顿悟之
后,所获得澄澈超然的乐趣仅止于一身,而对社会的道德伦理则不再负有责任。耿定理
的终身不士就是一例。再则,儒家的经典一贯是土大夫行动的标准和议论的根据,而心
学一经风行,各人以直觉为主宰,全部经典就可以弃置不顾。李蛰全凭个人的直觉和见
解解释经典又是一例。
第七章 李蛰——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蛰——自相冲突的哲学家(3)
如果知识分子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则王朝的安全会立即受到威胁。知识分子在
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的地主,因而也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
人。而正统的儒家观念又是维系他们的纽带,除此而外,再无别的因素足以使他们相聚
一堂,和衷共济。所以李蛰在晚年被捕入狱,虽然也被指控为行为不检,但审判官在审
讯的时候对此并不斤斤计筑所注意的乃是他“惑世诬民”的著作。李蛰本人也早就预感
到了这一点。他把他的一部著作题为《焚书人》意思是早晚必将付之一炬;另一部著作
题为《藏书人》意思是有干时议,必须藏之名山,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传播。
李蛰与耿定向决裂以后,随即公布了他写给耿定向的函件,指斥他的虚伪。耿定向
以眼还眼,如法炮制,也把他写给另一位朋友的信广为抄传,信上说:“昔颜山农(颜
钧)于讲学会中忽起就地打滚,曰:“试看我良知!”士友至今传为笑柄。”在这一似
乎是漫不经意的开场之后,他跟着就指出,李蛰的种种古怪行为,无非是就地打滚之意,
目的在于不受拘检,参会禅机。但是耿定向又不无恶意地提到,李蛰曾经强迫他的幼弟
押妓,还提到李蛰有一次率领僧众,跑到一个寡妇的卧室里化缘。在耿定向看来,这些
放荡的行为,也是李蛰以良知为主宰,寻求顿悟的方法,与颜山农的就地打滚无异。
李蛰在1587年对这种攻击作出答辩。除了关于寡妇的事件以外,他对自己的不拘形
迹毫不掩饰。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就地打滚”的评论。他说,他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一
故事,如果真有这件事,只能证明颜山农确实参透了“良知真趣”。他又说:“世间打
滚人何限?日夜无休时。大庭广众之中,渔事权贵人以保一日之荣;暗室屋漏之内,为
奴颜婢膝事以幸一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