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十五年-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如龙、朱任、金科等人也受到革职或戍边的处分。惟一的例外则是与他同时的刘显,
虽然屡被参劾,却能岿然不动。这并不是朝廷对他特别垂青,而是他负有征剿四川“士
蛮”的重任,这一战争旷日持久,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取代他的指挥权。刘显去世以
后,他的儿子刘组被誉为跨灶之儿,继之而成为万历一朝的名将,但也迭经革调,1619
年和努尔哈赤作战,在仓碎进兵的情况下力战而死。
这些令人同情的遭际,在本朝带有普遍和必然的性质。探本溯源,还必须从本朝文
官和武将之间的关系说起。
概括说来,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当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平衡,冲突激化,以政治手段调剂无效,通常就会导致战争。有时候
严重的天灾造成大面积的饥荒,百姓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会铤而走险,诉诸武力。但是
我们帝国的文官,则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动用武力,
对他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他们具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上自国家,下至个人,
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如果一个地区有什么特殊的经济利益,那么就应当加以压抑而不
是提倡。至于天灾足以引起战争,则尤为无知妄说,因为从道德观念来说,天下的事物
无不可以共同分配,灾民的暴动,乃是小人犯上作乱的劣根性使然。
但是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到的训练和战争的经历却养成了和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
他们需要具备难确的选择能力和决心,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冲锋陷阵,要
求集中全力,对敌人的重点作猛烈打击;退守防御,考虑的是地形的险要和工事的完善,
如不可守就要断然放弃;战斗胜利,就一心扩张战果,而不为其他问题而犹豫。在一般
情况之下,他们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博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
而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人在刀剑夫石之中立下的
汗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不过是血气之勇,即使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
功而已。
在维持军队给养的问题上,同样表现了帝国政府重文轻武的风气。让军人自己组织
和管理后方勤务,根本不能考虑;即使是在文官管辖之下,把仓库的地点按照战略需要
来作适当的配置,也被看作有悖于平衡施政的原则。这种风气还使军人退伍以后不能得
到正常的社会地位。本朝治理农民的根本方针是保持他们的淳朴无知,一个士兵退伍还
乡,就等于增加J个无业游民,因为他在军队里所学到的技术和养成的起居习惯,已经
难于再度适应农村的生活,事情的复杂性就会因之而增加。军官退伍以后所引起的问题
更为严重。在别的国家里,一个退伍军官通常都受到应有的尊敬,如果担任民政职务,
他的管理经验也能保证他胜任愉快。然而事情适得其反,我们的军官在长期训练中所培
养的严格和精确,退伍以后竟毫无用武之地。他会发现在军队以外,人们所重视的是安
详的仪表、华丽的文辞、口若悬河的辩才以及圆通无碍的机智。——总而言之,和他已
经取得的能力恰恰相反。
这种观念上的南辕北辙,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而且在实际作战中,
他们也常常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
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总不前,
玩敌养寇。兵士抄掠百姓,该管的长官自然要受到处分,然而事情的背景却常常是军切
积欠过久。军切由文官控制,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却可以毫不承担责任而由将领们
代人受过。
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
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对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
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这种畸形的出现,原因在于
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如果让军队保
持独立的、严格的组织,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一元化的统治就不可能如所预期的成
长、发展,以至于登峰造极。这种制度既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
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死。这种制度和风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早已被事实所证明。本朝的军事蔬败尽人皆知,但其败坏的程度却出人意外。北方的边
境每年都为俺答所入侵,被掳走的人民和劫去的财物不可胜计。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
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也迭经倭寇的蹂躏。正当悲观和惶惑遍布于滨海各省,一股50至
70人的海寇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
竟超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朗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然后趋
袜陵关至宜兴,退回至武进。以后虽然被歼,但是被他们杀伤的据称竟有四千之多。而
南京为本朝陪都,据记载有驻军12万人。这样的军事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当称为罕
见。
面对这样令人焦虑的局面,戚继光的任务决不仅止于单纯地击败倭寇。他首先要组
织一支新型的军队。从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可以看到如何有条不紊地实施他的
建军方案:宣布招兵的办法,规定月值的数字,拟订分配列兵职务的原则,明确官兵的
职责,设计队、哨、局的组织,统一武器的规格,颁发旗帜金鼓这一类通讯器材,等等。
建军方案的核心部分是确立铁一般的军法。军法的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所谓“连
坐法”,一队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不得退却。一人退却则一人
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
《纪效新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甚至还记载了一种制作干粮的方法。然则这
部著作的出现,也正好在另一个角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军训军令都没有固定的准则,专
门研究军事技术的学校从未成立。如果部队手册、战斗纲要、编制表、后勤补给图解和
军法条文等为军中必需的文字材料曾经存在,那么,它们不是没有付诸实施,就是早已
不合现状,所以戚继光才会在他的书里不厌其详地作出规定和阐述。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戚继光个人的意向如何,他所组织的新军就不可能不带上个人
的色彩,所以人们就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成家军”。值得注意的是,这支新军在建立30
年之后,仍然还是成继光的个人部队。这自然又和文官集团的平衡原则大相凿辆。在文
官们的心目中,戚继光的军队不是社稷的干城而是国家的威胁,加之他又和张居正关系
极为密切,所以必须对他作严厉的弹劾。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
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超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
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纪纲可谓荡然无存。
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
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
备军,人数多达200万。
但是这种假想的逻辑并不适用于现实。本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200万“军户”
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变。设立军户的目的,既在于保证官兵的来源,又
在于保障“民户”不致因战争动员而受征兵的骚扰。这制度开创伊始,流弊即随之而来。
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出于强迫;即或出于自愿,也常常是基于权宜之计,时过境迁,
当初的应带就不能矢守不渝。所以各个驻兵的卫所刚刚成立,士兵逃亡和换籍的事件即
已层出不穷。时经一百多年,各卫所的土地,不少都为各军户抵押和出卖。长年以来,
除了西北边境,绝大部分地区都承平无事,所以,一个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远较规定的
编制为少,在退化最严重的卫所中,竟仅为规定编制的百分之二或三。对而且这些有限
的士兵还常常被军官当作营造和运输的劳工,再不然就是留在家里充当仆役。
和这种每况愈下的情形相始终的是补给制度。本朝的军事供应和政事参合为一元。
军队的粗钢补给,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侧面供应。按理说,户部是国家财政的中枢,应该
统筹全局,但实际上却类同于一个大型的会计机构,只是在账目上监督各个机关和各个
地方政府的出纳。各个地方政府按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交附近的军事单位,军区
和中级以上的后勤机构。一个府县,可能输送食粮及银两于十几个不同的小单位;一个
卫所,也可能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粮食和银两。这种方法一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