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情况最多见,比如,以余有达为中介勾连“王玉辉传”和“虞华轩传”,
以《牛布衣诗稿》为中介勾连“牛浦郎传”和“牛布衣传”,以向知县断讼
获咎勾连“鲍文卿传”和“牛浦郎传”,便是如此。

四是,以同道之间亲密交往为圆周,在一个人物传中插入一个或两个人
物传,形成一组。这种情况凡两见,前者如“娄琫、娄瓒传”中之有“蘧駪
夫传”,后者如“杜少卿传”中之有“庄绍光传”和“虞育德传”,皆是如
此。

五是,让人物先在与其传记不相毗邻的人物传或过峡性章回中登场一
现,于相隔一些人物传和过峡性章回后再为其作传。这种情况亦两见,就是:
“王惠传”是在第七回至第八回,其人初次露面是在第一回“周进传”,中
间隔着“范进传”和“严贡生、严监生传”;“牛布衣传”见于第二十回,
其人初次露面见于第七回过峡性文字“范学道视学报师恩”,中间隔着“王
惠传”、“娄琫、娄瓒传”、“蘧駪夫传”、“匡超人传”。

六是,以人物传为骨架,以次要人物为经络,筑构全书情节。这里所说


的次要人物分两类,一类是无个人传记的人物,一类是离开了本传的人物。
其中前者居多数,在密合作品情节和密合作品针线上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又
以令人可笑可鄙的斗方名士和八股迷为最,成为本书艺术结构上的一大特
点。比如,荀玫始见于第一回“周进传”,直到第二十九回“杜慎卿传”中
才了案;金东崖始见于第七回“王惠传”,直到第三十七回“祭先圣”中才
了案;陈玉甫也是始见于第七回“王惠传”,直到第五十四回“陈木南传”
中才由其子陈和尚为其了案。凡此,便是明证。

不难看出:让毗邻的两个人物传的前一个人物传的主人公径入后一个人
物传当配角,这情况在吴敬梓的笔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吴敬梓组合笔端人
物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皆以曲折见长。其笔端人物传的单体结构,
正如上引郑明娳女士所说,也是五彩纷呈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
恐怕只能是:作者在动笔前对如何塑造人物,又如何部署情节,已成竹在胸,
作过通盘考虑。

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
品连缀起来的”,固然不正确;鲁迅认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
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也并不
确切。然而经过发展与修正,吴组缃先生提出的“连环短篇”说,我以为是
可以成立的。因为它比较符合书中的人物传组合方法,至少在对《儒林外史》
的外在结构形式研究方面,时至今日还没有比这更恰当的说法。

五结论和余论

关于《儒林外史》结构问题,“连环短篇”说,是吴组缃先生提出的;
“功名富贵”说,是闲斋老人提出的;“时间顺序”说,是吴小如先生提出
的;认为“作者在写作时,对故事所由发生的时间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乃
章培恒先生的发现。百年来,最具价值的说法,可谓尽见于此。对此,我只
是分别作了点补证。目的是想说明:“时间顺序”是《儒林外史》情节结构
的暗线(这是源于作者的史家态度),“功名富贵”是《儒林外史》情节结
构的明线(这是源于作者的价值观念),“连环短篇”是《儒林外史》情节
结构的外在特征(这是源于作者的人文精神)。若要将它取个名目,可以叫
做“纪传性结构”;因为《史通》给“纪”和“传”下的定义正是:纪者编
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儒林外
史》既以人物传为其骨架,而作者笔端的人物传又是暗中编年的,“功名富
贵”则既是作品结构情节的明线,又是它的主题,称之为纪传性结构,当不
算太错。如果说这篇文字还有点我个人的心得,亦仅此而已。

《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有此匠心,不是偶然的。这既反映了作者对史家
写法的极为重视,及其对史学的造诣之深,又反映了作者蒙受明末清初复古
思潮的影响,也主张“经世致用”。我这么说,理由有三:

清初三大思想家因力主“经世致用”,所以既重“经”,也重“史”。
黄宗羲认为“拘执经术,不适于用,欲免迂儒,必兼读史”,顾炎武认为“八
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便是明证。吴敬梓既是个“研究
六籍之文,发为光怪”(唐时琳《文木山房集》序),又是个对“宋元明诸
儒之绪论,莫不抉其奥”(沈大成《全椒吴征君诗集》序)的饱学之士,其
蒙受明末清初复古思潮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所以“好治经”,把治“经”


看做“人生立命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经世致用”,个中当然也就包括
了治“史”。

再看《儒林外史》在人物塑造上和《金陵景物图诗》小序在名物考证上
反映出来的作者对史学的造诣:《金陵景物园诗》小序,其考证“幕府山”
得名的由来,则引《晋书》;考证“天印山”得名的由来,则引《南史》;
考证阮籍墓的方位,则引《一统志》。作者对《晋书》、《南史》、《一统
志》熟悉如此,更何况《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我们
知道,《晋书》有“皮里阳秋”一语,它的意思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
褒贬”,实际上也就是《文史通义》所说的“春秋之所书以褒贬为主”,《三
字经》所说的“寓褒贬,别善恶”。它要求对人物的态度上做到“爱而知其
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要求对事件的记叙上做到“疏而不遗,俭而
无阙”、“文如阔略,语实周赡”,而《儒林外史》在人物塑造上用的却正
是这一方法。其写人,“明镜照物,妍媸必露;虚空传响,清浊必闻”;其
写事,“文虽简略,理皆要害”、“一言而巨细咸该”。假若作者在治“史”
上没有下过一番功夫,我想在史家笔法上是不能如此猎其菁英的。

还有,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同流,而小说的发展曾蒙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所以古代学者称小说为“稗史”。闲斋老人便是如此,其序云:“稗官为史
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
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
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程晋芳也是如此,其《怀人诗》之十
六云:“《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其《文
木先生传》云:“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
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谓《儒林外史》非
正史,那是没商量的。程晋芳所以要“为斯人悲”,显然是“悲”吴敬梓虽
以“治经”作为“人生立命处”,却未能实现其“经世”之志。然而他不说
吴敬梓仿《水浒》或《三言》而说“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这又该
怎么解释呢?正确的解释恐怕只能是:因为唐人小说在构撰上比明代小说更
接近“史”,所以深知吴敬梓创作思想的程晋芳才作如是云。

正是基于这三点,所以《儒林外史》虽云“外史”,可吴敬梓却旨在将
它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且的确做到了这一点。难怪吴
湘皋说:“江南北朋游中,余独畏其才大眼高而心细也。”(吴湘皋《文木
山房集》序)

(原载《文学遗产》1998 年第5 期,收入本书时,作者有所修改。)


科举揭秘海外流芳

翦伯赞——释《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

《儒林外史》中涉及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的地方很多,这在作者当时的
人看来,是用不着解释的。到了现在,事过境迁,科举制度早已废除,官职
名称也成了历史上的名词。就需要作一些简单的说明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把他所叙述的故事,都假托是明朝的,实际上这部
小说中所描写的科举活动和官职名称,都是清朝的。现在我们按照清的科举
制度和官职制度来加以说明。

清朝的科举制,扼要地说来,可以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院试,第
二级是乡试,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即会试、复试和殿试。此外还有一次
朝考。

院试是最初一级的考试。在这种考试以前,有两次预备考试,第一次是
县试,由知县主持,录取后,再经过一次府试,由知府主持,及格的称为童
生。此后,知府再将一府的童生名册,呈送学院,予以考试谓之院试。通过
院试,一个童生,才可以取得生员或俗称秀才的称号。

院试在府城或直隶州的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官员,南京、北京称学院,
各省称提学道,简称学道,亦称学政,俗称学台,又称宗师。《儒林外史》
第二回所说的周学道,第七回所说的范学道,第二十九回所说的学台以及第
四回所说的宗师,都是指的主持院试的官员。

学道或学政的任期是三年,在他的任期内,他必须依次到他所属的各府,
各直隶州主持两次考试,称为“按临”。《儒林外史》第四回说:“去年宗
师按临”,就是指学台来主持院试而言。

院试分岁试科试,岁试与科试的任务,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有两种
任务,第一是从童生中考选秀才,第二是对秀才进行甄别考试。《儒林外史》
第三回说周学道“到广州上了任,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
是南海番禺两县童生”。正好说明这一事实。

秀才在甄别考试中,按照成绩的优劣分为等第,给以奖励或惩罚。《儒
林外史》第七回所说的梅玖,就是以秀才参加院试,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