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268-林黛玉新传-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好吧,就请哥哥嫂嫂告诉荣国府,林御史的女儿不会给什么人做小星的!”
“这话,在聘书和答聘书上不是都写着吗?‘不分大小,无先妻后妾之分,以姐妹相待。’北静王又以冰人的身份郑重说过了。”林良玉不得不有针对性的作解释。
“这就是说,依兄嫂的意思,就只有应下了?”
“不应下怎么办呢?”
“一死了之可以吧!我本是死过一回的人,怕什么。”
林良玉没想到黛玉会说出这种话来,便委婉地开导着:“好妹妹,以后别再提这个死字,也别再这么想。死有什么可怕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你想过了没有,咱们祖上也是钟鸣鼎食之家,堂堂御史的女儿,为了婚事而自杀了,祖宗的清名何在?父母的英灵在九泉之下能安吗?因为掉包计而死,有其冤情,为了拒婚而死,事涉怯弱。何是何非,请妹妹好好想想。”
这番话,说得黛玉动心了,她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缓缓地说了一句:“容我想想吧,今天就不说了。”
第四部分她不愠不恼不怒不惊(3)
黛玉自从专习《道德经》以来后,心情、性体和从前判若两人。遇事,能忍,能让,能思;一旦有什么想不通的,就从《道德经》里找答案,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晚饭后,她叫紫鹃点上一炷芭兰香,自己又虔诚地净了手,漱了口,闭门垂帘,读起《道德经》来——她读经书,从不寻章摘句,总是从头到尾的低声细读,当读到有感悟处,便停下静思: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名与身孰亲?……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她反复思索着,翻阅古代名家们对这两章的注释:河上公说“曲已从众,全其身也。”奚侗说“如《易经》所说‘龙蛇之蛰,以全其身。’”黛玉心平气和地联想着哥哥的话,并且有了自己的新的理解:“死不能全身,死有何用!”她终于明白过来了:“以死相拒,既非全身之道,更非智者之所宜为,乃技穷之黔驴也。”
一夜之间,黛玉熟思了一套对策。
次日清晨,吩咐紫鹃把兄嫂请了过来。
她的表情,脸色,毫无一夜愁思的憔悴,依然是不愠不怒,但却显露出一本正经的严肃与庄重。也不等兄嫂问话,便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思路:
“我也仔细地想过了。说实话,二舅是决心要这么办了。但他压根儿也没想过外甥女儿的死活。说句难听的话,也不怕嫂子生气,他们父子为什么费这么大的周折,弄这么大的手段?不过是贪图林家的嫁资彩礼!”
林良玉没搭腔,喜鸾不好接话。黛玉见状,自知这话太尖刻了,把话题岔开,说道:“有两位王爷出面,如果是直撞王爷而破了他们的面子,一者于哥哥的官场不利,二者也许会惹得他们老羞成怒,依咱们满族的规矩,由王妃下一道“指婚懿旨”,强令指婚,事到这一步,那不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吗!”
“这一层我也想到了,有这种可能。”
“那不就真的把我逼到死路上了吗。”
“我早就说过,王命难违呀。”
“是的。如今我意已决:亲笔写一个感谢王爷深恩的谢恩状,说明从小养在舅舅家里的特殊处境,弱女子有些心愿,必须由舅舅亲口应允了方能出庚帖。”
“你这算应了还是没应呢?”
“对王爷来说算是应了;对二舅来说,那要看他应不应我的条件了。”
“噢?大姑娘这是想玩一招金蝉脱壳?”喜鸾发问。
“是把王爷和二舅分开?”良玉猜测着。
“是的,到那时候就不存在违抗王命的罪名了。”黛玉坦率地承认了兄嫂的猜测和分析。
“若是二舅答应了你的条件,这门婚事你应还是不应?”良玉追问着。
“应,怎能不应呢?”黛玉作了肯定的回答。
“多少条件?”
“不多,只三条。”
“哪三条?”
“等谢过了两位王爷再说。”
“谢恩状什么时候写?”
“早已写好了。”顺手从书匣中取出两张彩笺递给哥哥。良玉拿到手中看时,见是两页深红小粉薛涛笺,八分书工整而又隽秀。谢恩状是分别呈送两位王爷的,一式两份,除“主婚”与“执柯”二词有别,其余一字不差。
弱女子林黛玉叩拜于
南安郡王尊前:
草芥民女,得郡王主婚之福,感被阳光雨露之恩,岂一人之幸,实祖宗之荣,即先人亦感戴于九泉之下矣。民女黛玉,幼失严慈,孤苦零丁,舅氏悯之,抚养成人。舅氏与女,恩同父母,因之,林贾两姓结秦晋之好,亦有别于通常之姑舅姻亲。黛玉素有心愿,必明之于舅氏,乞其恩允,始奏周南,可咏河洲。
伏惟恭颂
千岁千千岁!
第四部分曹雪芹乱点鸳鸯谱(1)
南安郡王看了林黛玉的谢恩状,很高兴,只是不知、不了解林黛玉要贾政“恩允”什么?便问林良玉道:“她要你二舅‘恩允’什么?”良玉推说不知:“我想,不过是儿女情肠吧,也不好细问?”
南安郡王一时高兴,亲自带着林良玉到北静王府送林黛玉的谢恩状。北静王见了,很欣赏黛玉的八分书:“女孩儿家能写得这么好的八分书,真是难得,难得!听贾宝玉说,她是个很活泼的女孩儿,怎么写起死板的八分书来?”
林良玉道:“平时她惯于写章草,想是上两位王爷的谢恩状,用隶体字显得庄重、表示恭敬吧。”
“有道理。真是慧心秀手。”北静王夸了一句,接着又忘乎所以地说道:“能不能给我写个扇面?”
林良玉不敢回答。
南安郡王笑道:“这怕不妥吧。”
北静王醒悟道:“是的,是的。”遮羞过后,就和南安郡王说起别的话来,再也不提这门婚事了。林良玉借机辞出。
回到家中,林良玉向喜鸾述说起见两位王爷的情景。
喜鸾道:“北静王要她写扇面的话,可千万不能说,黛玉妹妹原本就怀疑他和宝玉,这话要叫她知道了,真不知会怎么闹呢。”
良玉点头同意。此时,他的心情很乱:“看来妹妹的话,不是没有缘由的,这贾宝玉若真的是个面首,岂不误了妹妹的一生!”只是想到了这一层,却并不说出口。
喜鸾见丈夫面有有疑色,便问道:“两位王爷就没问她想请老爷‘恩允’什么事吗?”
“南安郡王问过,我只能回个‘不知’二字。北静王什么也没问。”
“难道两位王爷一点都不怀疑?”
“怀疑什么?”
“就不怀疑林黛玉安的是什么心吗?”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怎么会想到有人敢违了他们的旨意。”
“这倒是。依我看妹妹的态度这么反常,定是有些惊人的鬼道道。昨天夜里我想了一个多更次:她虽然是事先听了紫鹃放的风声,可见到你我,不但没说一个不字,还嘻笑着迎我们,还品字迹、挑错字儿,你想想,这是咱们那位嘴比刀子还锋利的妹妹吗?起初我以为她是同意了的,看到她那个谢恩状,才想到她留了后手。”
“是的,她这谢恩状,是为我在王爷面前留下一条退路。那么,在这兄妹情的后面又是什么呢?”
“谁知道她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不管什么药,去看看就知道了。”
林良玉夫妇猜不透黛玉是何居心,但他们是同情她的,不认为这是一门好姻缘——林良玉日益对贾宝玉产生反感,但他说不上话,做不了主,只能两头传话,有时则又像风匣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上谢恩状的差事,总算顺利,但大头在后边,庚帖还没写呢,“谁知这丫头会怎样?”夫妇二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询问黛玉的三个条件。
良玉先说起送谢恩状的事:“两位王爷都很高兴,吩咐说,‘告诉你二舅,以后的事就由着你们自己去办吧。’我呢,做哥哥的一切都依着妹妹的意思办了。”
“两位王爷没说别的?”黛玉不放心地问了一句。
“南安郡王问了一句:‘她要你二舅恩允什么?’我只回了个不知二字。不过,二舅却有些怀疑。”
“你先给二舅看了?”
“向王爷谢恩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告诉二舅。起先,他不同意上谢恩状,我一再说要顺了妹妹的性子才好办事,这才准了。”
“他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二舅说,你有什么要求是自家的事,写在谢恩状里干什么。”
“干什么?这也不过是要两位王爷做个见证的意思。他若是不应允我的三个条件,两位王爷也就怪罪不得我林黛玉了。”
“人家若是应允了,你可反悔不反悔呢。”
“放心吧,他是不会应允的。”
“那就看你的条件了。”
“胡芦里装的什么药倒出来吧。”喜鸾笑着催她。
黛玉不慌不忙,从她天天读的《道德经》里抽出一张折叠方正的彩笺,拿在手中掂了掂,一本正经地说道:
“兄嫂在上,这是妹妹的千斤重托,三个条件都写在这里。”
良玉伸手欲接,她却缩回手来,用沉重的语气说道:“哥哥要亲自交到二舅的手上,应允不应,请二舅批在这上面。”
“好,都依你,我们两个只不过跑腿学舌。”
“那就请兄嫂把这帖子带回去看吧!”说着,起身,双手递给良玉,又嘱咐了一句:“带回去再打开。”
林良玉和喜鸾回到房间,打开黛玉的彩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