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青铜时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恰!髡咦ⅲ⒚挥性跹降奈幕>褪俏耐踝约海」苁且蛔宓耐醭ふ撸骨鬃栽诳磁7怕恚痔锎蚬取!
文王卑服,即康(糠)功田功。(《尚书·无逸》)
伯昌号(荷)衰(蓑),秉鞭作牧。(《楚辞·天问》)
荷蓑与卑服固是一样的寒伧,而打谷种田与看牛放马也并没有多么大的文化上的差异。以这样的一位半开化民族的酋长,要说他作出了一部《周易》,那在道理上是怎么也讲不过去的。
不过著《易传》的人疑《周易》起于殷、周之际,也多少是有些根据的,便是《易》的爻辞里,有几处明明说到了殷、周之际的故事。例如说: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九三)
帝乙归妹。(《泰》六五、《归妹》六五)
箕子之明夷。(《明夷》六五)
据这些故事看来,自然会以为《易》之兴是在“中古”,但作《易传》的人却看脱了好些以后的故事。
中行告公,用圭。(《益》六三)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卫)迁国。(《益》六四)
包荒用懀樱诲谝拧E笸觯蒙校ǖ保┯谥行小#ā短肪哦
中行独复。(《复》六四)
苋陆夬夬,中行无咎。(《夬》九五)
这几条的“中行”,我相信就是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就前两例的“中行告公”而言,“中行”二字除讲为人名之外,不能有第二种解释。
“中行”之名初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荀林父初将中行,故有“中行”之称,《左传》宣十四年称为中行桓子,而他的子孙便以中行为氏。
《益》六四的“为依迁国”,当是僖三十一年“狄围卫,卫迁于帝丘”的故事。卫与郼古本一字,《吕览·慎大》“亲郼如夏”,高注云“郼读如衣”。则“为依迁国”即“为卫迁国”,盖狄人围卫时,晋人曾出师援之也。
《泰》九二的“朋亡,得尚于中行”。尚与当通。我相信就是《左传》文七年,先蔑奔秦,荀林父“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的故事。
《夬》九五的“中行无咎”,《复》六四的“中行独复”也就是宣公十二年荀林父帅晋师救郑,为楚所大败,归而请死时的故事。“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不可。……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晋侯使复其位。”《左传》宣公十二年。
据这些故事看来,我们又可以断定,《周易》之作决不能在春秋中叶以前。由这个断定不用说是把文王重卦,文王演《易》之说更完全推翻了。在文王重卦说之外本来还有伏羲说、神农说、夏禹说,这些都是不值一辩的。又有人主张卦辞作于文王,爻辞作于周公,也同一是臆说。
周公说之发生是根据《左传》昭二年韩起的一番话: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
就这一番话看来,观书的一节完全是不可靠的。凡是《左传》上的解经的语句,如“礼也”、“非礼也”一类的文章,都是刘歆所窜加。观书的几句话直承在窜加语的“礼也”之下,而把上下文的聘与享一联的事迹插断,作伪的痕迹甚为显著。故尔这一节不仅完全不能作为周公作爻辞的证据,甚且要想拿来证明《周易》或至少是八卦在当时已经存在,都是不可能的。
四孔子与《易》并无关系
八卦既利用了春秋时代的字体,《周易》的爻辞又利用了春秋中年晋国的故事,《周易》一书无论怎样不能出于春秋中叶以前是明白如火。因而在那儿浮游着的一些伏羲、神农、夏禹、文王、周公等的鬼影便自然消灭了。剩下的就还有一位孔子。
第二部分:《周易》之制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3)
自来的人都说是孔子赞《易》,《易传》的“十翼”通是孔子著的东西。到了康有为却以为《周易》经部的卦辞爻辞也都是孔子所作,而传部的《系辞传》称“子曰”,倒应该是孔门弟子所作。
康说较旧时的学说是更进了一步的,但可惜他的立说并没有根据。
自来使孔子和《易》发生了关系的是根据于《论语》。《论语》上有两处表明着孔子和《易》的关系:
一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二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路》)
第一项似乎是很坚确的根据,然而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出“学易”二字,言“鲁读易为亦,今从古”,可以知道作“易”的是《古文论语》,而《鲁论》于该句的全文是作: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汉外黄令高彪碑》有“恬虚守约,五十以学”之语,也正是根据的《鲁论》。这样一来,那第一项的根据便完全动摇了。
第二项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与《周易·恒卦》九三的爻辞相同,如认爻辞卦辞都是孔子所作,当然一人的言辞两处可以通用;但奇怪的,孔子说过不少的话,何以只共通得这一句?孔子既作了《周易》那样一部大作,何以他的嫡传如子思、孟轲之徒竟一个字也不提及?《系辞传》上诚然有好些“子曰”,但子不限于孔子,即使真是孔子,也是后来的人所假托的,就和《古文论语》把第一项的“亦”字改为“易”字一样。
孔子和《易》的关系在《庄子》书中也有几处。《天运篇》载孔子见老聃的说话,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又说“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但这是庄子的后学作的寓言,是战国末年或更后的作品。在那时孔子和《易》的关系,由儒者的附会是已经成立了的。《天下篇》里又说:
其明而在度数者,……《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诗》以道志”以下六句,当如马叙伦所说,是古时的注文,由传写误为了正文的(《庄子义证》三三卷二页)。因为上面只说“《诗》、《书》、《礼》、《乐》”,下面突然钻出了《易》和《春秋》来,在文脉上实在是通不过去的。
总之,孔子和《易》并没有关系,在孔子当时《易》的经部还没有构成,他的话被采用了,也正是一个确实的证据。
五《易》之构成时代
《易》的经部之构成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呢?关于这层,由晋太康二年所发掘的汲县的魏襄王墓的出土品,可以得到一个暗示。《晋书》卷五十一的《束晳传》上说: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仍述魏事至安釐王(案当作襄王)之二十年。……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
又杜预的《左传集解·后序》上也有约略同样的记载:
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蝌蚪文字。……所纪大凡七十五卷。……《周易》及《纪年》最为分了。《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别有《阴阳说》,而无《彖》、《象》、《文言》、《系辞》。……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国。……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案当作襄王)之二十年。……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名曰《师春》。“师春”似是抄集者人名也。
由这两种的纪录看来,可以知道在魏襄王的二十年时,《易传》的“十翼”是完全没有的,《易经》是被构成了,但不仅一种,在《周易》之外还有和《周易》约略相似的《易繇阴阳卦》(杜预的《阴阳说》,疑即指此)。同样的东西有两种,正是表明那种东西还在试作时代,这由伴出品的《纪年》与《师春》也可以得到证明见《新学伪经考》卷三上及卷十,又见《孔子改制考》卷十。——作者注。
《纪年》就是《竹书纪年》,原书到后来也散佚了,现存的《竹书纪年》是由明时的人所伪托的。关于这件事情,有王国维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和《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的两种很周到的研究成绩见《王氏遗书全集》。——作者注,用不着多说。《古本纪年》的纪事是终结于魏襄王的死前三年之二十年的,明白地是襄王时代的书籍。那么,同时出土的《周易》和《易繇阴阳卦》也当得是时代相差不远的作品。
《师春》虽被认为是《左传》的卜筮事之辑录,但在我看来,宁可认为是在刘歆编制《左传》时被割裂而利用了的一种资料。因为《师春》是关于卜筮的书,不会受到秦始皇的焚书之厄,同时也就可以想到,在汉代的秘府中必然有所蒐藏。我们试看《左传》上的卜筮事的繇辞,那里面有和现存的《周易》相合的,也有不相合的,便可以知道所使用的《易》的底本是在一种以上。《左传》的卜筮事都是的中了的预言,明明是事后所假托。其最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