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高达上千万人民币。
而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基准价是由标准普尔提供的(简称普氏价格),这一价格的基础是每天下午5时到5时30分之间新加坡燃料油公开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记录,而新加坡兴隆公司、BP公司等几家大的国际油商,则通过操控这一时段的交易记录来拉高市场价格,使中国买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如两家公司相互进行高价对冲,往往以区区2万吨的成交量就可以将这一价格大幅抬高。另外,这些油商还掌握着中国进口燃料油的规律,往往在用电高峰期到来前后、配额许可证发放前后等时段,联手把价格抬高。
国内燃料油需求量的急剧提升和国际供应方的价格垄断,成为当前我国燃料油进口的“软肋”,为此,我国燃料油销售企业绝地反击,展开了争夺燃料油定价权的步伐。
2003年,由广东七家油商联合发起的“广州黄埔燃料油市场基准价”体系,在2004年3月1日被全球两大著名信息商——道·琼斯和普氏争相采纳,并正式推出。这表明在与国际石油巨头争夺燃料油定价权的过程中,国内油商赢得了阶段性胜利。
燃料油基准价主要用于贸易合同的结算,由于装船运输等原因,国际燃料油贸易都在签订贸易合同若干天后开始交货。为了便于交易,通常选择交货时某个市场的一个得到认可的价格为基础,加减一定的数量,作为成交的价格,该价格基础被称为“基准价”。
在此基础上,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8月25日破冰,重返期货贸易市场,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
第四部分争夺石油交易的定价权:石油期货(3)
此外,2004年石油市场的另一件大事是上海石油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这家公司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公司和上海久联集团公司共同组建,专门作中远期合约现货交易,将正式推出中远期现货交易。交易中心成立后,将采用会员制。现阶段已经拥有成品油批发、零售经营许可证的国内2700家石油企业才有资格参与。在交易过程中,必须有现货作为保证,不允许买空卖空。但为活跃市场交易,允许会员进行有现货基础的卖空行为。由于我国目前的油品价格还实行政府指导价,企业只允许在政府公布价格的上下8%浮动,因此交易中心会对远期交易价格进行调控。
期货只是国内石油贸易商参与国际市场的一个例子。而成立石油期货市场,同样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期货市场的形成,不仅需要参与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对监督者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多年的计划经济体系,使得许多官员都只是对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操作比较熟悉。以前石油企业重生产,轻经营,研究流通领域的比较少,就目前的石油管理体制来说,由于石油价格并没有放开,因此,作为市场化程度极强的石油期货就算存在也难以开展。同时,石油期货的交易量也必须满足需求,规模足够支撑。如果交易量小,那么对石油价格波动的缓冲余地就会很弱,甚至不存在。石油期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性,因此参与者众多,进入资金多,交易流动性很强,而且由于各自的目的不一致,有不少以套期保值者,也不乏诸多逐利的投机商,这样就加大了市场风险,导致石油价格频繁波动。
成立石油期货市场,还必须有着完善的“石油金融”服务。事实上,中国燃料油基准价方案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深圳发展银行曾给予广东七家燃料油企业每家8000万人民币的第一阶段综合授信额度。这是因为,期货市场实际上也是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的期货是没有风险保障的期货。
因此,期货市场的成立也需要石油企业、银行、外汇储备机构等各方面的联动,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体系。将石油价格、利率、汇率等风险综合起来考虑。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协调银行、外汇储备、石油石化企业等各有关方面,迅速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形成若干企业化的操作主体,抓住目前的战略时机,尽快实现大规模“入市”,扭转我国目前在油价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目前国内外银行都在盯紧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商机,为石油贸易商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融资和结算服务。仅依靠国内银行,仍难以为国内油商提供完整的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在石油国际贸易中,国内银行为国内企业所开的信用证往往得不到国外大的油商的认可。因此,需要以国外的银行进行“保兑”。所以,要真正参与到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石油企业、银行等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第五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增强应急能力(1)
“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口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盛世也应当不忘危言,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就是“备战”、“备荒”,在石油供应出现短缺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缓冲的机制。在世界发达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30年里,石油储备在世界石油经济稳定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手段和能力,达到调控油价、维护市场稳定的目的;也可以增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石油供应安全。
在任何一个国家,石油都是国家军事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石油储备都是军事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而在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当中,我国是惟一一个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有人形容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是“嘴对嘴”方式,即当年产出的石油当年消费,能够用于储备的石油数量极为有限。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可以威慑意欲使用“石油武器”攻击我们的国家和集团,也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然而,战略石油储备投资浩大,无异于又一个“三峡工程”。
战略石油储备增强应急能力
【石油故事】中国没有战略石油储备,也曾经令全世界紧张。《华尔街日报》2003年12月披露,在美英两国准备攻打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时,国际能源署官员表示,他们与中国官员展开了对话,目的在于预防中国做出让人惊慌的大量购买石油的举动。因为这可能会令已经惶惶不安的世界石油市场再起风波。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是中国的老话。对于石油这样重要的国际性战略商品,与国家安全、能源战略、国际政治密切联系,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种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是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的一种有力武器。
战略石油储备从其诞生时起,就与战争密不可分。1938年,英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就曾建立战略石油储备。1956年埃及收回并关闭苏伊士运河,伊拉克至地中海的输油管道又遭叙利亚破坏,使得欧洲交通因缺油而几乎全部瘫痪,导致石油价格飞涨。在饱尝这次石油供应中断之苦之后,欧洲国家开始建立石油储备。后来,欧洲共同体还对成员国的石油储备指标作了专门规定。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对付新的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在美国的推动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74年11月15日决定建立国际能源署(IEA)。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最初,IEA规定各成员国的应急石油储备应相当于上年60天的进口量,后来提高到了90天;欧共体也把对成员国的应急石油储备的要求从相当于上年65天的消费量提高到了相当于上年90天的石油消费量的水平。
针对各国的具体情况,IEA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有些产油国,如加拿大等可以不建立或只有少量战略石油储备;第二,多数成员国都强制性地规定经营石油业务的公司承担建立石油储备的义务,未完成义务者将受到惩罚;第三,组织专门的民间机构承担战略石油储备的义务,费用由该机构会员单位分担;第四,由政府负责建立专门的战略石油储备或政府与民间共同建立。现在,IEA的25个成员国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已建立巨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应变能力大大加强。
1977年4月,美国政府征用了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墨西哥湾沿岸的地下盐岩洞作为首批储备基地。在此后10余年时间里,美国相继建立了总储存能力为7。5亿桶(相当于1。03亿吨)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美国先后建成六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现实际动用四个)。组成三个战略石油储备分配系统。四大基地分别位于墨西哥湾沿岸的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自西向东依次是布赖恩芒德、比格希尔、西哈克伯里和频尤克查多。以这些基地为中心,自西向东组成了三大储存分配系统,依次为海路系统、德克萨莫系统和卡普兰系统。每个系统中,除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外,还包括炼油中心、海洋转运站和州际输油系统。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全部为原油。从1976年开始筹建战略石油基地,到2004年已达到6。67亿桶的最高储备量,总计约用了20多年时间。“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1年11月份曾下令,增加战略石油储备,要在2005年达到储备能力的极限7亿桶。
美国对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定非常严格。动用储备必须符合《能源政策和储备》法令所规定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