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里每个四合院大多建在一块面积约270平方米的地面上。房要沿着四面端端正正的盖。上首厅房,下首门房,两者间相向盖着厢房,中间狭窄的一块青砖铺地就是内院。各房的背墙山墙连为一体,构成整个院子的界墙。这是定规。即使谁得了上千平方米的地皮,也不得盖成地皮面积那么大的院子,只能两院三院并排而建。总之,你得保持与村中其他院子相仿的格局。在党家村人看来,四合院就是四合院,离开这个模式,那就是什么府、什么宫的了。500多年来,村中无逾此制者。这种四合院便如化石般被镌刻在黄河边的泌水沟谷里边了。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建筑之雅
建筑之雅
四合院的外形是清一色的青瓦盖顶,“五脊六兽”。起墙是一砖到顶,各院虽有高低大小之分,却少有形态装饰之异。这种形制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北京的民居所不敢采用的。因有“僭越”之嫌,即超越封建社会对不同等级身份者建房的礼制规定。
更别有情趣的是院门,大多开在门房偏右或偏左的一间,或背墙上,少有开在中间的。开在背墙上的门,窄小朴素,略作装饰。有钱人家则大多占用门房一间的面积专建个“走马门”,高大、气派。门的上下四周都有“三雕”,各家所雕形式内容必有所区别,争奇斗艳之心态必要在此尽情表现一番。我看到有户人家,大概是虽有钱却未能当官的。主人便将门上阁楼建成官轿模样,进出门必从轿下经过,以示坐了官轿,每日里都可做回当了官的白日梦。凡“走马门”,门旁总有上马石、拴马桩或环等设置。门前若设有旗杆斗子,那必定是官宦人家。门前有双斗旗杆者为进士,单杆者便是举人。
门额题字是每户建院时不可或缺之事,这也是韩城地方一传统风俗。走进院门,先抬头观门额上大字。若写着“进士”、“世进士”、“太史第”等内容的,这是宅主人在炫耀自己的政治地位或官爵。“忠恕”、“富德居”、“和为贵”,是宅主人对门第不凡、很有道德修养的显示,且有警醒自己、训诫后人之意。还有祝颂幸福、平安吉祥,抑或标榜自己文化修养和情趣追求等内容的,如“居之安”、“诗礼传家”等等。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题字大多由当时当地有书法根底者所书,书法讲究,制作精细,绝非涂鸦敷衍。
还有一绝为“门庭家训”,其训词之多,内容之丰,保存之全,无处可比。无论你走到哪个院里,在正对大门的照墙,或厅房两侧的山墙上,均可拜读沉思一番。这些训词让所有拜读过的人受益颇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民间城堡——王氏庄园
民间城堡——王氏庄园
出保定顺平县东北10余里,乡路迂回在黄草相夹的田间,车轮和着斜阳缓缓起落。车前的远山轮廓渐渐明晰,仿佛是清代大画家石涛笔下的一副水墨画,那座传闻中的百年庄园便跃然在目。
庄园布局
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之初有50多套宅院,房屋500余间,四周以五尺宽、丈二高的砖砌成墙围护,俨然一座民间城堡。
南院在整个庄园的最南部,也是庄园现有的主要景观。一条内街将南院分为南北两院。南院当年是主人的场院,建有粮仓、店铺、账房、收租院、车马院等,如今是一所中学的住地,当年情景已经荡然无存了。北院为住院建筑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见到的庄园。
沿着南院内街缓步慢行,两旁青砖碧瓦、古槐蔽日,令人顿生失控错觉。沿街高墙坐北朝南开有正门、侧门各两个墙内宅院分为东路“梦和堂”和中路“仁和堂”两部分。当年,平日只由两侧门进出,只有遇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正门,大显排场。正门高6米,禁闭森严,大门脚下的石狮更显出乡间地主的豪风。
腰山王氏家族的发迹,就像山上的云雾一样,被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留下了种种美丽动人的传说。有的说腰山王氏家族的发迹是跑马占圈得来的。有的说是王氏第四代族人王佩上腰山村北雾山刨荆根,刨出了大量金银宝贝。还有人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原型就是顺平县南腰山的王氏家族……据考证,王氏家族祖居辽宁铁岭,清朝入关后,汉军正黄旗武官王锡衮跑马圈地,在这里占据了方圆百里的土地,开始大兴土木,建成庄园。
在建筑时王家从各地聘来能工巧匠,精雕细刻。据说,一个工匠一天只能磨一块砖,一个窗花木雕需用几十个工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考究,用工之精细,可见一斑。庄园里除了雕梁画栋、风格各异的建筑外,花、果、树、菜几乎占总面积的一半,更有一棵松柏同株——上为松下为柏,看不出任何嫁接的痕迹,至今是一个谜。据说在整个华北地区,这是唯一的一棵松柏连体的树。
置身园中,细细品味,每个院子的房脊的十八只白鸽呈现着祥和宁静之象、轻盈舒缓之美,庄园沉浸在一种凝固的旋律中,令人神清气朗,荡胸心怡。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中国第一奇村——诸葛村
中国第一奇村——浙江诸葛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市境内,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秘布局
诸葛村村落布局十分奇巧罕见,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壮观,结构精巧别致,空中轮廓优美,是南宋末年诸葛亮二十世孙诸葛大师公迁居此地后,为纪念先祖诸葛亮而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的。
位于诸葛村九宫八卦图中心的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构筑的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归入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个部位。更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诸葛村,构成天然的外八卦阵形。步入村中纵横交错的古巷时,大有似连非连、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置身其中,更加感悟到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内涵。
据传,在明清时,诸葛村有18座厅堂,18口井和18条主巷,阴阳相克,祥瑞气升。至今,这里保存完好的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尚礼堂、雍睦堂、大经堂、崇行堂、春晖堂、文与堂、燕贻堂、敦多堂等11座大厅堂。村民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沿袭至今,识草用药蔚然成风,医药高手名士众多,广开药行遍布全国各地,天一堂、大经堂便是其中之一二。此外,还有清代乾隆御题的“文成药行”等。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始终保存着善良质朴的民风。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奇村三奇
奇村三奇
首先,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换句话说,满村的人几乎全是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据统计,全国诸葛亮的后代共约16000人,单单一个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堪称全国第一。
其次,这个村还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
第三,这里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700多年来的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战火纷飞,不知多少中国名楼古刹、园林台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这座大村庄却像个世外桃源,远离战火,避过天灾,躲过人祸。
据说,1925年北伐战争期间,南方国民革命军肖劲光的部队与军阀孙传芳部队在诸葛村附近激战三天,竟然没有子弹炮弹落入村子,整个村庄完好无损。
抗战时期,一队日军从村外高隆岗大道经过,竟然没有发现这个村庄。唯一的一次是日军飞机投弹,炸毁村里一所房子。
村中建筑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似通却闭。外人贸然进村,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往往进得出不得。据说,曾有盗贼混入,找不到出路,结果束手就擒。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人丁兴旺
人丁兴旺
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第十四世孙诸葛利在浙江寿昌县任县令,死在寿昌。他是浙江诸葛氏的始祖。诸葛利的儿子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迁居兰溪,诸葛青的一个儿子诸葛承载在兰溪传了十代诸葛亮的后代,以诸葛承载这一系人丁最旺。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系诸葛家族秉承先祖诸葛亮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们精心经营中医药业,所制良药,畅销大江南北,当然,财富也积累不少。现在诸葛村的大经堂,便是诸葛承载家族在中医药业成就的集中展示。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民风习俗
民风习俗
诸葛八卦村每年有两个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的诞辰,及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的忌日,在这两个大日子,全村人都要参加隆重的祭祖大典,配合大典还要举办热火朝天的庙会及请戏班来演戏。
全村是“自己人”,又是一代忠臣名相的后裔,当然都要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因此,诸葛村的民风淳朴,村民说:这里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孔明锁对放松身心,开发大脑,灵活手指均有好处,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玩具。孔明锁看上去简单,其实内中奥妙无穷,不得要领,很难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