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伞⑼≈菥颇鹞淼穆糜问称飞钍苡慰拖舶�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
历史沿革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个原始居民点。至三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颖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次年,灌婴率部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黄安)寺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开始。
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洲”、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
英雄城市
南昌成为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是从1927年8月1日开始的,当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一南昌起义”,从此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这一历史时刻被载入中国革命史,也成为解放军的建军节的由来;南昌市则是成为国“军旗升起的地方”,并且荣列我国“英雄城市”之列。
在这里,完好地保留了一批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的革命旧址: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遍及南昌市区的这些革命旧址见证并记录着一段光辉的历史。
南昌文化
千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红色故土、绿色家园、古色风情、特色魅力、金色田野,成就了南昌“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春秋战国时期,孔圣人的弟子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中原文化开始传入。西汉至清代,这里孕育了西汉高士徐稚徐孺子,晋代治水专家许逊,五代南唐的丹青家董源,宋代词宗晏殊,元代散曲作家刘时中,航海家汪大渊,明代天文学家欧阳斌元,明末清初“四大画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和“三大医家”之一的喻嘉言,清代《四库全书》编辑彭元瑞、裘曰修和曹秀先等杰出人物。历代许多名士文人,如澹台灭明、梅福、王勃、张九龄、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辙、朱熹、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文天祥、唐寅、汤显祖、宋应星等,都在南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话轶事和不朽诗文。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毛泽东策源地——江西赣州
毛泽东思想的策源地——江西赣州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北连吉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历史沿革
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木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年改为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改赣州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后属访庐陵郡。三国东吴时析庐陵郡置府。民国时置赣南道,分为赣南、宁都两专区。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南康郡,治所迁至现章贡区。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州地区行政区。
赣州文化
宋文化:赣州是一座宋文化古城,有宋代的古城墙、古石窟、古浮桥、古瓷窑,合称为“宋代四古。”宋代城池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建于宋代的八境台踞于古城墙之上,楼台飞檐画栋,重檐歇山,朱楼碧瓦,雄伟壮丽。城北的郁孤台表现了郁然孤峙的桀骜风姿,城内的慈云塔凸现了巍峨的壮美景象,古浮桥上览悠云、夜话亭内畅古今。
红色文化:赣州曾是个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地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赣南,粉碎了蒋介石的几次大围剿,创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中央人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赣州的瑞金、于都、兴国等地迈开第一步。
由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的土地上生活战斗六年多,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和诗篇如《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在《寻乌调查》中提出来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也开始在这个时候萌芽。可以说赣南这块红土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策源地。同时,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赣南这块土地上进行了政权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尤其是军队建设的伟大尝试,留下了丰厚的革命文化遗产。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
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襟江淮,北望黄河,是大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素有“江北胜地,南北要脊”之称,是一个新兴又古老的城市。
历史沿革
亳州古为南亳故地,公元前16世纪,商汤在此建都,后世称为“南亳”,隋大业二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谯郡复改称亳州。元至正十五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朝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复称亳州。1912年州改为县。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亳州文化
亳州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
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喻牛辞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
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敬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
曹操的故乡
亳州是曹操的故乡,也是他政治理想和军事理论的实验场。亳州老城下面有古运兵道,又叫曹操运兵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故有“地下长城”之誉。地道纵横交错,立体分布,有猫儿洞、掩体、障碍圈、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龛等附属设施。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虽然时光如白驹过隙,近两千年弹指而过,可是在亳州依然能寻访到曹氏宗族的古迹。最著名的要数曹氏公园,园内有四孤堆,埋着曹操的祖父曹藤、父亲曹嵩、大女儿曹宪等亲属。从墓中出土了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等文物,墓室内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让人对东汉的社会文化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
华佗与药都的繁荣
亳州在古代就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公元150年左右,华佗发明了具有麻醉奇效的“麻沸散”,将手术延伸到人体内,首启世界医学史上开肠破肚、刮骨疗毒之先例。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先倡导健身疗法的医学家。他模仿虎、鹿、熊、猿、鹤等动物姿态,创立了“五禽戏”,并且身体力行,以致“年且百岁,貌似壮容。”(摘自《三国志》),据说,最后他的死因不是疾病,而是他作为曹操的军医却编造假理由离开军队,于208年被杀害。曹操后来懊悔杀了这位神医,就将亳州华佗的故宅扩建成他的纪念堂,即如今亳州城东南隅的华祖庵。今天的亳州亦拥有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徽学的发祥地——安徽歙县
“徽学”的发祥地——安徽歙县
歙县是安徽省黄山市市辖县,位于景色秀丽的皖南山区,地处黄山东南麓,新安江上游。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相邻,东北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北与绩溪县和黄山区毗连,西北、西南与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接壤。自唐朝以后一直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有“无徽不成镇”之赞的徽商称雄商界三四百年。古城府城套着县城,呈“8”字形,这是全国难以找到的古城结构。
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归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置歙县。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连同原置黟、歙两县共6县,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