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共基础知识-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森林对人究竟有哪些价值,取决于人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发展的程度。人本身的发展越全面,森林的价值就越多样。
第三,价值具有因主体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时间性,即价值的时效性。任何客体对于同一主体或主体方面来说,有无价值和有什么样的价值,不会因客体本身不变而保持不变。相反,只要主体变化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也必定或在性质上或在程度上发生变化。例如,人们的许多切身体验都表达了对价值时效性的意识,如对〃雪中送炭〃的赞美和对〃雨后送伞〃的调侃等等。
三、价值与评价
价值具有主体性并不意味着价值是主观的。价值作为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质或特定状态,本身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这就是价值的客观性。
但是,某一客体是否满足了人对它的需要,一种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一件艺术品是否给观赏者带来了高度的审美愉悦感,虽然是依主体的不同而不同的,却并不依赖于人们是否知道这样的效果,是否承认或理解它们。例如〃忠言逆耳〃,就表现了价值与评价彼此分离的情况。〃忠言〃是对被奉劝者确实有益的建议,接受这种建议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客观的价值;但是这些忠言在听者看来,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甚至被认为是有害的,是〃逆耳〃的,这就是听者对〃忠言〃的主观评价。这种背离或分裂在生活中颇为常见,说明价值和评价并不是直接同一的。
所谓评价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一种反映,一种认识。价值与评价的关系,实际上是客观与主观、事实与观念的关系。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产生价值的基础和过程本身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价值认识和评价的。但是价值评价则是主体站在客体与自己的价值关系的立场,即自己作为一定价值关系的主体,以弄清客体对自己的意义为目的的认识。它所形成和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诸如喜欢还是厌恶、亲近还是拒斥、肯定还是否定等等,具有明确的价值倾向性。在认知过程中总是尽可能避免掺入主体的好恶,而在评价中则总是要表现主体的好恶。在现实中可以观察到,人们对事物的价值评价,从来不像关于事物的知识那样一致、稳定和高度理性化,而是极其多样和不稳定,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的色彩。
探索保持正确评价的条件和途径,使评价成为主体选择、决策的可靠基础。这首先就要解决如何确立科学的、可靠的评价标准的问题。
评价的主观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主体总是带有某种〃先入之见〃的评价标准,即所谓价值标准。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并不一定都意识到这个标准并自觉一贯地掌握它,尤其不一定都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可靠的评价标准。因此,解决评价标准问题,是进行评价的首要问题。
按照反映论的原理,任何观念的东西都不是先验的,评价标准也是如此。评价标准虽然是人们头脑中一些主观的信念、愿望、理想等等价值观念,但它们却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所以,就其形式来说,客观的价值标准就是实践,就是主体的生存发展的实际活动。实践之所以能够实际地确定即验证价值,正因为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在实践中,主体的客观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客体的作用对主体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等,都是客观的、确定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也只是在实践中、在人的生存发展的现实活动中,人的客观本质和规定性的〃尺度〃与〃标准〃功能,才能客观地、直接地实现和表现出来。所以,实践是客观的价值标准的唯一形式。只有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作为最高利益和价值标准,才能够进行真正科学的、合理的社会评价,才能确立起科学的、先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真理和价值虽然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两种不同的关系: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但是,真理和价值是相互联系,统一的。真理和价值各代表了主客体统一的一个方面: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统一,是以客体尺度为基础的统一;价值是客观实际与主观需要的统一,是以主体尺度为基础的统一。在人类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中,真理和价值始终作为两个相互并列的尺度、相互作用的因素和相互贯通的特性而存在,把这两者统一,才能实现人的最高理想自由。第六章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人事部国家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审定并全国推荐用书第六章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提要本章需要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和社会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构成和形式。掌握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的原理。
重点掌握作为人存在的社会形式的阶级和国家各方面的相关内容,正确理解并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及其处理方法,理解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五、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而且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状况。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人们在创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自然观。同时,人们的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人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社会历史观。所谓社会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看法。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所谓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所谓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研究社会历史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
第二,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人们对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不同回答,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
第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创立以前,神学史观、英雄史观和人道主义历史观等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支配和统治地位。这些唯心史观的共同特点是把神的意志、人的思想等主观因素看作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把个别历史人物看作社会历史的主宰;人类社会的历史成了纯粹的思想史,成了英雄、天才的历史。列宁曾经尖锐地指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概括起来说主要是:
第一,历史唯心主义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找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也就不可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二,历史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的历史作用,从而夸大了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总之,从根本上说,历史唯心主义都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看不到人们为了生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所以,他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都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第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第二,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活动的进行又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总和就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