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1.2.3-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考场还有状态问题和发挥问题嘛。所以连中三元这哥们儿很了不起。殿试的录取权由皇帝掌握,所以进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门生。以前是高官主试,高官决定录取,这帮新科进士一旦被录取就对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结成朋党。你们都是我录取的,你们就是我的门生嘛,所以都得听我的。现在不一样,录取权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结党去吧,不碍事。 
第50节:党指挥枪 要文斗不要武斗   
明清两朝殿试在保和殿,尤其清朝那些康熙爷什么的,那真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那考试一考,早晨起来一直考到天黑,点着蜡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坐着监考。到后来有的皇上像咸丰,到考场转悠一下,说声同志们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宋朝科举实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们现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都挡上,严格保密。到了明清还得誊卷,考官看不到你的亲笔卷子,他是由十个中书舍人给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笔迹全都一样,以免万一我的学生我认识他字迹,就给个高分。当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了。在录取名额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别是宋太宗他在位20年,录取的进士超过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录三四十个,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录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难,全国好几千万人,读书的就算有几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几百万,三年一考录取那么几百人,很难办。结果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老开恩科,今年我生了一个胖儿子,我高兴,今年科举开恩科。明年我又生一个,再开。后年娶一个小媳妇挺好,接着开,再后年我们家那树上长灵芝了,他老有事儿。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寿的时候,今年不应该科举,但我整寿,就开一个恩科。1894年没有科举,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就开了恩科。这就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举,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农民都可以去参加科举,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只有犯人的孩子和娼优的孩子不行。过去小孩念私塾,老师教你念: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就能科举当官,读书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还能造反吗。所以真宗皇帝御制《劝学篇》劝士子们六经勤向窗前读。你干吗要读书呢?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你只要念书,什么玩意儿都有: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英语、数、理、化、生、史、地、政,正好六个。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你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不读,铁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车。宋朝的科举制等于是扩大了政权基础,这么多个人都让你给吸入到朝廷里来。但是官本来就够多了,你还把这么多人都招来,招来你就得让他做官。做官你就得给他钱,北宋的知识分子待遇那么优厚,给钱还不能给少。所以造成一个结果,冗员,官吏多而杂,这帮人就更不地道了。 
第51节:多余的官兵多余的开销   
4多余的官兵多余的开销饿向胆边生到了北宋初年中期,发生了很严重的社会危机。唐以后田制不立,没人管了,百姓有多少地就给国家交多少税,没地的就甭交了。而到了宋,北宋太祖皇帝是高干子弟出身,他当上的皇帝是因为趁着人家孤儿寡妇篡的权嘛,所以他不了解民间疾苦,他也没见过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所以北宋还是不给老百姓分地。特别是北宋皇帝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尓。有钱的人越多越好,正因为有钱的人多了,国家可以征税呀。你说的那是美国,美国的个人所得税60%是年收入十万美元以上的这些个大款们交的。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工薪阶层交的,你说让那公司老总交个人所得税,他交什么呀?他把自己工资定到1600,不够交税标准。你那飞机头等舱你月工资1600买得起吗?他肯定花什么钱都走公司账,我月薪1600,不交个人所得税。这在国外是非法的,比尔盖茨每月工资400美元,你信吗?为富者不仁,所以中国不可能指着有钱人为国家出力,北宋也这样。造成的第一个社会危机就是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差距越来越大。富人有弥望之田,穷人无立锥之地,到了这种地步国家还不管,你不管这个贫富矛盾,最后矛盾就指向了政府。第二,百姓被地主剥削得饥肠辘辘,就得被逼造反。农民没得吃那行吗?他肯定反抗。第三,冗官、冗兵、冗费,三冗。冗官就是养的这官太多没用。冗兵,北宋养兵的目的是为防止内患,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我养兵的目的就是让你别叛乱,有叛民而无叛兵。结果每逢荒年政府都派人到灾区去募饥民当兵。那你这个部队等于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兵全是饥民构成的。过去有这么一个口号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我一竖旗就有人来,吃粮。不是来保家卫国的,要吃不着粮,就哗变了。所以北宋的军队爱哗变,你想他能吃得着粮吗?长官怎么着都得克扣军饷吧。你看他长官坐着奔驰600,你自行车也没有,长官一顿饭鲍参翅肚,你煎饼果子吃不起,于是这帮人就哗变了。岳家军为什么后来打仗那么棒,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抢。老百姓就支持人民子弟兵嘛。北宋别的军队老百姓不支持他,觉得他比金军、辽军还混蛋,就会抢老百姓。见着老百姓如狼似虎,见着敌人就耗子见猫那种感觉,御敌无方,扰民有术,这部队哪行。冗费就好理解了,你80%的钱花在养官,这就叫冗费。 
第52节:王安石死磕   
5王安石死磕搜刮有钱人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北宋一共九个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神宗是第六代皇帝。王安石变法有三方面。第一,理财措施。理财措施核心是这么一句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是要增加国家的收入。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摆明了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所以他这个改革既属于调整阶级关系,也属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首先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贷款给农民,收成后加息20%还官,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相对于现在来说,20%利息太高了,现在都是千分之多少。你嫌高你可以不借,但是你要不跟政府借,只能向高利贷和地主借,那就是200%的利息。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一句话就把官僚地主搞惨了,这些人想盘剥百姓没法盘剥了。其次是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这样一来,原来可以不服役也不交钱的官僚地主,现在不服役就得交钱了。再次,农田水利法。复次,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的多少肥瘠收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官僚地主的土地肯定又多又肥,农民的土地又少又瘠,那就肥的多收,瘠的少收。最后,市易法,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有个成语叫囤积居奇,本来是商人的敛财之道,现在等于是政府在干这个事儿了。这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收入。政府在夏季收购羽绒服二百块钱一件,以免你积压仓库,所以商人都把羽绒服卖给政府了。到冬季政府以六百块钱卖出,然后政府挣四百对吧。但如果商人卖,他可能卖八百,九百,一千。因此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政府得到了钱,老百姓物价也能够便宜点,然后商人吃亏了,就这个意思。所以整体的理财措施都体现着这个思想核心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见图5…30,p268'短暂的变法变法第二是军事措施。首先,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后改为五家)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然后你们家有两个男丁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战时编入军队抵御辽夏进攻,减少军队开支。这种兵实际上叫民兵,是保卫本乡本土的,中国最适合这样的军队。因为有人说中国人轻家国而重乡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打架勇敢着呢,你看我媳妇一眼我跟你没完。外敌入侵就胆小,异形打过来了,我躲着。中国人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一出国,你北京的,我也北京的,你上海的我也上海的,没有说你中国我也中国的,组织的也是北京同乡会,不是中国同乡会,缺乏国家概念。所以这民兵非常适合,你保卫的是你媳妇,你家乡。 
第53节:王安石死磕   
将兵法。禁军驻地固定,然后固定地将官加以训练,充实边防。变法第三是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废明经,设明法。明经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用。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所以王安石的作用是通过变法,一定程度地扭转了社会危机。可惜最后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危害百姓。而更主要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司马光当政,就是小时候砸缸的那个,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废除了。好心办坏事王安石变法为什么用人不当?王安石干这事压力很大呀。因为咱们中国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而儒家的政治主张是法先王。要尊重先朝和先王的规矩,你要改革,一般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所以王安石他就顶着雷,压力很大。他明确地表示说我这个变法是本着这么一个原则,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过的这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