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梅兰芳画传-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煊裨峄ā返难莩觯晌本┑谝怀隽⒌米〉摹昂炻ハ贰薄4撕螅防挤冀幼庞直嘌萘嗣栊辞琏┧荷鹊摹肚Ы鹨恍Α泛汀犊∠恕贰<绦昂炻ハ贰痹鎏砹艘觳省! 肚Ы鹨恍Α酚置肚琏┧荷取肥敲防挤加爰肝挥讶思灞嗯诺模彩撬莩龅牡诙觥昂炻ハ贰薄S�1916年在北京首演。此剧只有三个角色,梅兰芳饰晴雯、姜妙香饰贾宝玉、姚玉芙饰袭人。剧本是根据《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改编。因故事发生于端阳节,在这日子里演出,也算是应节戏。 梅兰芳所演的古装戏都是歌舞并重的。在《千金一笑》中,他把握剧情发展的主要关节、围绕一把扇子编演舞蹈。如宝玉叫晴雯取扇时应是晚间,故在这折戏中创编了以扇扑萤的“扑萤舞”,不仅身段轻盈飘逸,极富美感。而且明白无误地展示了时空场景,显示出京剧虚拟手法的无穷魅力。因晴雯的身份、性格与林黛玉截然不同,故梅兰芳在此戏中扮演的丫环晴雯,无论头饰、服装、身段和神态,都与《黛玉葬花》中林黛玉迥异,体现了梅兰芳戏路的广阔和功底的深厚。 梅兰芳排演的第三出“红楼戏”是《俊袭人》。时间是1927年,距前两出“红楼戏”的演出,已十余年。因《黛玉葬花》和《千金一笑》的演出效果极佳,梅兰芳一直有意再试红楼剧目,后经齐如山根据《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俊袭人娇嗔箴宝玉”的情节,编出《俊袭人》剧本,丫环劝宝玉不要在姊妹之间嬉戏,宝玉不以为然,袭人佯做娇嗔以试其心。由梅兰芳演袭人、姜妙香演贾宝玉、姚玉芙演麝月,还有一小孩角色叫四儿,由“斌庆社”学生魏莲芳扮演。 《俊袭人》整出戏中都有布景,而且只有一个场景。故事情节均在同一地点展开,是一出独幕剧。舞台上没有守旧,也没有桌围椅帔。宝玉的书房和起居室里布置,完全用实物。梅兰芳演出时,总是将自家的红木家俱搬到舞台上,多宝格和书架上陈列的珍品和书籍,也都带来充当道具。到外地演出时,借这些东西就非常困难,经过多次实践,梅兰芳认为使用真实布景道具失去了京剧的风格。因此,《俊袭人》演出场次不多,也没有流传下来。
梨园世家·学艺登台《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是梅兰芳排演的一出古装神话歌舞剧。由于梅兰芳偶在一位友人家看到一幅《散花图》,见天女风带飘逸、体态轻灵,画得生动美妙。画中天女形象特别是风带使他产生了舞动的意念,又想到敦煌壁画的飞天仙女,从月夜少女愁思到飞花曼舞,他想把画意化为舞台的形象,力求创造出形如“敦煌飞天”的神韵,以展仙女之美。于是梅兰芳把想法告诉了齐白石等师友,白石老人听后大加赞赏。师友们拿出许多书画珍本供他研究。他从佛经《维摩诘经》中取材:维摩居士因夜读苦累成疾,害了眼病。佛祖如来遣文殊菩萨前去问疾,又降佛旨命天女到病室散花,试女有无仙根仙蒂。此剧由罗瘿公编剧,名为《天女散花》。剧词多涉佛语,经梅兰芳与诸友人逐字推敲,以“云路”和“散花”两场为核心,以歌舞为主。 梅兰芳为了演好《天女散花》,参考了敦煌的各种“飞天”画像,把“飞天”的各种形象运用到剧中天女身上。为了把画中的“飞天”御风而行时,身上的带子被天风吹得飘飘然的形象表现在舞台上,他把天女服装的水袖取消,改用两条长绸,用武戏的基本功,把长绸抖动起来,舞成各种艺术形态。同时用不同唱腔配合表演。如在天女出场时唱二黄慢板;“云路”一场唱西皮导板、慢板和流水板;“散花”时唱两段昆曲:[赏花时]和[风吹荷叶煞]。皮黄、昆曲兼用,更助舞姿之美。因之,他创造的边唱边舞的“长绸舞”不但更好地烘托了天女御风而行的美妙形象。也为京剧艺术的表演,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 梅兰芳编演《天女散花》,付出了很大心血,剧幅虽不长,却花费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才排练完成。在1917年12月首演于北京吉祥园。除梅兰芳扮天女外,姚玉芙扮花奴、李寿山扮如来佛、高庆奎扮文殊菩萨、李寿峰扮维摩居士。此剧一经演出,立即轰动四城。同时也使他演的古装新戏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不断创新·形成梅派昆曲戏
昆曲是个古老的剧种,有大量的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有许多受过古典文学薰陶和较高艺术修养的演员。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是以昆曲、京剧享名艺坛的。梅兰芳幼年第一次登台唱的便是昆曲《鹊桥密誓》。其父梅巧玲是从昆曲入手,后学皮黄的青衣花旦,而梅兰芳则相反,先学的是皮黄青衣,再学昆曲的正旦、闺门旦、贴旦。因为时代不同,在梅兰芳所处的时代,昆曲因曲高和寡而日渐衰落,梅兰芳由于爱好昆曲并蓄意拯救,提倡昆曲,他先后向乔蕙兰等多位名家学习昆曲,吸取营养丰富自已的表演艺术。并且积极地演出昆曲,在演出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通过演出激起观众对昆曲这一古老剧种的兴趣与爱护,使这支兰花重放异彩。 梅兰芳学会的几十出昆曲中,当时常演的剧目有: 《白蛇传》中的“水斗”、“断桥”,饰白蛇。 《孽海记》中的“思凡”,饰赵色空。 《牡丹亭》中的“闹学”,饰春香;“游园”、“惊梦”,饰杜丽娘。 《风筝误》中的“惊丑”、“前亲”、“逼婚”、“后婚”,饰俊小姐。 《西厢记》中的“佳期”、“拷红”,饰红娘。 《玉簪记》中的“琴挑”、“问病”、“偷诗”,饰陈妙常。 《金雀记》中的“觅花”、“庵会”、“乔醋”、“醉园”,饰井文鸾。 《狮吼记》中的“梳装”、“跪池”、“三怕”,饰柳氏。 《南柯记》中的“瑶台”,饰金枝公主。 《渔家乐》中的“藏舟”,饰邬飞霞。 《长生殿》中的“鹊桥”、“密誓”,饰杨玉环。 《铁冠图》中的“刺虎”,饰贞娥。 《昭君出塞》中的“出塞”,饰王昭君。 《奇双会》中的“哭监”、“写状”、“三拉”,饰李桂枝。 梅兰芳在这些剧目中虽不全部演出,但有的戏已成为“梅派”代表剧目,在国内外演出时受到好评。 梅兰芳使昆曲得以复苏、发扬,并且在他的其他代表剧目中,也孕含着昆曲的精髓。昆曲又充实了梅兰芳的表演艺术。 梅兰芳在演出的昆曲戏中,有几出戏是有代表性的作品。《游园惊梦》是其中之一。此剧在1959年还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一部舞台戏曲表演艺术片而流传于世。 《游园惊梦》是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名著《牡丹亭》中最富魅力的一折戏。梅兰芳排演此戏时,是由乔蕙兰教曲、陈德霖与梅兰芳共同研究身段,丰富了表演,使之别具光彩。1918年在京首演,梅兰芳扮演杜丽娘、姜妙香扮柳梦梅、姚玉芙扮春香、李寿山扮大花神。另有“斌庆社”学生串演十二花神,“堆花”一场十分整齐华美。此戏一演而红。梅兰芳在诸多昆曲剧目中,最爱此戏。下的功夫最大,演出的场次也最多。 梅兰芳南迁上海之后,于1933年又与江南昆曲名家俞振飞、丁兰荪、许伯遒等交往,更加深入研究此戏的唱念、身段,博取众家的精华。1934年在上海的一次义演中演出。由俞振飞饰柳梦梅,许伯遒吹笛。合作的甚为完美,可以说已入化境。这也是梅、俞两位艺术家合作的开始。 梅兰芳在《游园惊梦》中饰演杜丽娘,无论是唱、念、做,都不同凡响。通过他的优秀表演,不仅表现出了杜丽娘的温婉、娴雅、贞静的性格,还把这位深锁幽闺的少女心灵深处的寂寞、空虚、惆怅、彷徨的心情,在唱做中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而且演来层次分明,让每一个细心的观众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如在“游园”的时候,他只流露了一些惆怅之情,着重在叙景,体现了词中“摇漾春如线”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越足,就越能使观众觉得这样幽闲的环境,这样美丽的姑娘,应该有一个如意的家室。在“惊梦”时,从念“蓦地游春转”一段白口,到唱完[山坡羊]一支曲子,将杜丽娘的怀中幽怨大胆表露出来,不再像“游园”时那样含蓄了。 梅兰芳“惊梦”一场的表演,恰到好处。因为这场戏表现的不是普通的梦境,似真非真,似幻非幻,似虚非虚,似实非实,所以杜丽娘的表演要与此相适应,既不能过实,也不能过虚。过实则损伤梦的意境,过虚又极易流于轻浮。梅兰芳的表演正是在缠绵中表现出一些飘忽感。尽管他那时的姿态是站在连歌带舞的柳梦梅身边,然而观众却能从杜丽娘亭亭玉立的姿态中,感觉到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爱情的冲动。同时,在“惊梦”这场戏里,梅兰芳在运用眼神的功夫也有独到之处。其中有四次“对眼光”时精彩的表演。如与柳梦梅投来的含情脉脉的目光像闪电似的一触,柔情蜜意,令人荡气回肠。 《游园惊梦》这出戏中,杜丽娘这个正值妙龄的大家闺秀,和所有封建时代的青春少女一样,也有“难言之隐”,梅兰芳刻意演出少女的“春困”,而不是表现类如少妇的“思春”。同时在梦中的表演抓住“羞”和“爱”两个字来刻画她的心境。因为梦到风度翩翩的柳梦梅而产生爱,又因为旧时代的“男女授受不亲”而产生羞,爱和羞在杜丽娘的梦中交织在一起。梅兰芳极其细腻、优美、动人的表演,把杜丽娘在特定环境中最美好、最细微的感情,表露无遗。梅兰芳不仅在表演上,毫不矫揉造作,真正达到了浑若天成的境界。在念白和唱腔上也堪称一绝。咬字准而圆,吐字清而响,抑扬顿挫无不曲尽其妙,优美绝伦。 梅兰芳塑造的《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形象,和汤显祖笔下的创作,可以说同是我国戏曲史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