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氏家族全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希望女儿们精通这门技艺。她给女孩们雇了一位刺绣师傅,那是一位针线活做得相当好又有些文化的寡妇。宋蔼龄的天性使她对这种静坐半天才能绣一条花边的光景感到沉闷无聊,她一点儿不愿意学这活计,不敢对抗母亲,她就设法捉弄教刺绣的师傅。在上海方言里“女工伙计”与“女叫花子” 的发音非常接近,宋蔼龄就利用这个双关语大作文章。她还把自己的发现悄悄教给两个妹妹庆龄  和美龄。每天刺绣一开始,三个女孩就轮流把这位女工伙计喊做女叫花子,然后问这问那。每一个人叫一次,其余两个就笑个不住。开始这位女工伙计不明原因,后来她终于发现了她们的秘密,她怒气冲冲地去找倪桂珍,揭发了宋蔼龄对她的羞辱。母亲把宋蔼龄叫来,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她说一个女孩子玩这种把戏,简直太没有礼貌,太违反基督的精神。她甚至要对宋蔼龄进行肉体惩罚。幸亏宋耀如及时赶回了家,他听了这件事,呵呵一笑,把宋蔼龄保护了起来。他说针线刺绣之类,不学也罢,既然只花几块钱就可以买到更好的绣品,倒不如给孩子们腾出时间多学点更有用的东西。从此,母亲再也不要求宋蔼龄学刺绣了,直到成年后宋蔼龄还自豪地向人炫耀自己的胜利,并且自称她一生也缝不直三针线。
  宋蔼龄更喜欢到大自然中寻找乐趣。她率领弟弟妹妹故意放着大门不走,而爬上不高的院墙,再翻下来跑到外面,像越狱的囚犯逃跑,或者像飞檐走壁的江湖大盗,追求这种刺激的欢乐。他们跑到农民的稻田里,抓小鱼、捉青蛙、踩倒大片的庄稼;到农家庭院附近的果树上,偷摘未熟的青果,糟踏掉农民收获的希望。附近农民由于宋耀如经常帮助他们,开始都隐忍不讲,后来在宋蔼龄率领下的这群孩子,越来越像一帮小匪徒,闹剧愈演愈烈。于是,当地农民只得硬着头皮去找来耀如告状。
  宋耀如也为女儿如此的淘气和顽皮而哭笑不得。大概也就是在那时,父亲宋耀如戏渡地给宋蔼龄起了个绰号叫做:“撒旦小羔羊”。当年宋耀如把蔼龄称作“撒旦小羔羊”,可以说明确概括了宋蔼龄孩提时代顽皮大胆的个性以及宋查理对女儿行为的欣赏与放纵。
  就这样,在宋耀如的庇护下,当年的“撒旦小羔羊”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所有孩子中,宋蔼龄同父亲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受父亲的影响最大,两人的志趣也最相投。宋耀如喜欢唱歌,他的嗓音纯美洪亮。小蔼龄也显示出同父亲一样的才能,黄昏的时候,她常和父亲一起唱二重唱。她向父亲学的歌曲多是来查理在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时学到的美国歌曲,因此她对西方音东比对中国的曲调更熟悉。宋耀如自己喜欢骑自行车。宋蔼龄10岁的时候,父亲也送给她一辆“飞鹰” 牌自行车,于是宋蔼龄成了中国少有的自己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女孩。她得到自行车后犹如得了个宝贝,粘在车上就不肯下来。她不顾车高腿短,一次次摔倒仍毫不气馁地又跨上去,很快她就能自如驾驭了。骑车兜风成了他们父女俩最喜爱的运动。一天,两人兴高采烈,一直骑到了南京路的尽头。宋蔼龄嘻嘻笑着骑在前面,路口亮起了红灯,她看也不看就冲了过去,在那里指挥交通的是个留大胡子的印度锡克族交通警,他看到这个中国女孩如此大胆,哇哇叫着要她退回去,宋蔼龄知道他喊什么,但由于平时受到父亲的纵容,根本就不予理睬。暴躁的锡克族警察跳过来抓住车把,把宋蔼龄推回了停车线。待宋耀如赶上来时绿灯已经亮了,气鼓鼓的宋蔼龄蹬车又冲了过去,她围着警察的岗亭一圈又一圈没完没了地绕。来往车辆呼啸而过,警察警告危险,她根本不听。因为这时她已在街心,并不违反交通规则,宋耀如也无法叫她停住,只好在外侧紧紧相随保护。最后这个大胡子锡克族警察不得不过来央求小蔼龄,请她到别处去骑他怕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交通事故承担责任。但小蔼龄憋了气仍不理睬,直到骑累了才离去。以后骑车到了这里,她总要绕着警察骑上十几圈,以此向警察示威。
  宋蔼龄虽然称得上是当时中国最顽皮的孩子,但她喜爱学习却酷似她的父母。小蔼龄开创了宋家小一辈中热衷接受教育的新家风。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上学,那时她还不完全懂事。宋耀如这时在上海市民中已渐有名气。小小的基督教社会把宋耀如当成了他们的领导人。宋耀如在市府礼堂举办的义演中粉墨登场,扮演一个讽刺性的角色。他自然要让孩子接受卫理公会学校的教育。在马克谛耶学校,他为自己的女孩找到了这种学习机会。这所学校在上海汉口路,由南卫理公会创办,并且以主教的名字命名。宋耀如回国后被破格委任的牧师职务,就是在这位主教的干预下被批准的。
  马克谛耶学校是当时上海一所有名的外国学校。宋蔼龄从虹口的家里出来到学校有很长的一段路。邻街西藏路上的一所教堂叫摩尔纪念教堂,教堂的旁边就是学校所在的汉口路。宋耀如当时是教堂里主日学校的校长。每个礼拜天,他都带着妻子孩子来这里作礼拜。小蔼龄5岁的时候,她被教堂里唱诗班的情形迷住了。唱诗班都由16岁上下的女孩子组成,她们衣着漂亮统一,嗓音甜美圆润。小蔼龄因羡慕这些女孩子,吵着要来这里上学。母亲告诉她年龄太小,穿衣吃饭之类都不能自理,怎么可以自个儿出来上学呢?但是宋蔼龄的拗劲上来就谁也无法阻挡住她。
  于是,一天来耀如亲自带小蔼龄去见校长海伦·理查森小姐,商量能否收下他这个只有5岁的孩子。理查森小姐打量着这个穿一条色彩鲜艳的小裤子、梳两条羊角辫的小姑娘,开玩笑地用英语问她是不是真想上学。小蔼龄也用英语执拗地回答说:“我想上学胜过一切!” 这句回答使理查森小姐吃了一惊,这样坚决的孩子她还是第一次见到,她同意让她作为一名寄宿生暂时来试读一段,看看她究竟能不能适应。
  当这个小女孩开创她伟大的奇迹时,宋家只有3个孩子。得到入学批准后的宋蔼龄欣喜若狂,一个星期中,她忙着准备东西,收拾衣服和箱子。这是她第一次自己拥有一个箱子,箱子不算太大,但用红油漆漆得光彩照人,上面还有一幅司马光砸缸的彩画。箱子是宋耀如为小蔼龄上学特意订做的。上学的前夜,母亲把小蔼龄需要带的新衣服和课本之类统统装了进去。当小蔼龄看到箱子并没有装满对,大失所望。这可能是她贪婪性情的最初流露吧,她非要把箱子装满才肯罢休。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母亲只好把她冬天的棉衣也都塞了进去。看着满满的箱子,小蔼龄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其实她不知道这时才是初秋,塞进去的冬衣除了满足她贪婪的心理外,纯粹是个累赘。
  到学校去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在此之前,宋蔼龄一直为上学的事缠着父亲,顾不上别的,只有到了临出门时,她才显出有些难过。敏感的父亲觉察到了这一点,他最后征求小蔼龄的意见,是不是要留在家里,现在决定完全来得及。“不!” 当下小蔼龄坚决得毋容置疑。全家人聚在门口发表意见,祖母一再表示,让这样小的孩子一人离家去上学,实在太残忍了,她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小蔼龄说:“既然决定了,我决不改变主意!只是……只是……”她转向父亲:“有吃茶点的时间吗?学校的饭好吃吗广
  宋太太倪桂珍把一篮子的美味食品交到宋耀如手上之前,先让来蔼龄过目,那里面有鲍泽牌黄油硬糖和黑色的巧克力,这都是小蔼龄平时最爱吃的,小蔼龄一把抱住不肯松手,宋耀如费了一番口舌才替她拿过来。一切都已妥当,小蔼龄身穿红色苏格兰方格呢短上衣,绿色灯笼裤,贴在父亲身边,动身走向那大千世界。
  由于学校没有同样年龄的孩子,宋蔼龄由理查森小姐单独专门上课。理查森小姐有时带小蔼龄上街闲逛,街上的孩子看见这个中国小女孩跟外国人在一起,就一齐高叫:“小洋奴,小洋奴!” 当时,小蔼龄回身伸出舌头向他们做鬼脸,孩子们后退几步后反而喊得更起劲了。
  为了减轻宋蔼龄想家的压力,理查森小姐不得不兼作类似于幼儿园保姆的工作。她常念一首美国儿歌:有个小姑娘,聪明又漂亮。一束长卷发,留在头中央。
  理查森小姐每次念完,总要问一句:“小姑娘是谁?” 宋蔼龄总是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是我!”
  两年之后,宋蔼龄开始随集体活动。上课时书桌太高,她爬上凳子后脚就够不着地,课桌上刚刚露出她的小脑袋,她为此受够了罪,但是没有人想到给她作一些改善。吃饭更成了问题,盛菜的盘子放在桌子当中,所有的人都是见菜就抢,宋蔼龄既够不着稍远一点的菜,又不如别人抢得快,多年后她还颇不满地回忆说,那时候她从未吃饱过。人夜,孤独给她带来另一种痛苦。大同学们去上夜自习,宿舍里只留下她一个人。身单影只,她总想象着黑暗角落里有青面獠牙的魔鬼,一只耗子磨牙或者一只昆虫碰撞窗户,也会使她神经质地怪喊怪叫。寂静无声时她更会疑心有某种巨大的危险在悄悄逼近,吓得她瑟瑟发抖,每分每秒都是那样难熬。大同学的晚自习通常以唱圣歌结束,每晚她盼望的事就是听到这首歌,因为这预示着几分钟后同学们就会回到宿舍。长期的这种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以至几十年后,每当她听到“上帝与我同在” 的歌声,就会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解放感涌上心头。
  学校的大孩子总爱拿这个小不点儿开个玩笑,宋蔼龄要小心翼翼地分辨他们每句话的含义,作出适当的反应,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被他们的哄笑击倒。这种习惯,锻炼了她察言观色、应答如流的本领。一次,一个大女孩看到她因为换牙前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