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衣侦探-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花粉的分析,找到煤矿、石油矿。解放后,我国在寻找油田时,地质学家们也十分注意研究地层中花粉的分布,从“花粉信息”中得到线索和启示。

  1975年,英国科学家平森特博士注意起新鲜的花粉来。他认办,分析这些花粉的成分,同样可以帮助找矿。

  他的研究方法十分有趣。每到一地,便捕捉那儿的蜜蜂。蜜蜂是花粉的天然采集者。从蜜蜂腿上,可以取到成团的花粉球。平森特博士用光谱分析法分析花粉球的成分。

  有一次,他发觉花粉中的含铅量比平常增加了4—9倍。他根据蜜蜂提供的这一“信息”,在当地找到了铅矿。

  他的发现,为找矿提供了一种新奇的方法。有人照他的方法去做,查出某几个地方的花粉中的金、汞、锌、砷含量明显偏高,结果找到了金矿、汞矿、锌矿、砷矿。

  小小花粉,已成了不可小觑的“信息库”!

  《希特勒日记》和笔迹鉴定

  1983年4月20日, 突然从联邦德国的《明星》周刊上,爆出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希特勒的60本日记,被找到了!

  于是,该刊开始长篇累牍地连载《希特勒日记》。

  紧接着,颇有影响的英国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也开始译载《希特勒日记》。

  希特勒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突然发现了希特勒这么多、这么详细的日记,不仅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注目,尤其引起历史学家的关心,因为日记中所透露的许多秘事,与过去历史学家的考证不一致。

  比如,1941年,希特勒的副手赫斯突然驾机单身逃往苏格兰。这件事一直被认为是赫斯叛逃。然而,《希特勒日记》中却说是赫斯奉希特勒的密令,派往英国谈判单独媾和。如果计划失败,赫斯将终生不吐露真情。

  又如,1940年英军从欧洲大陆败退,数十万人集中在敦刻尔克海滩,危急万分,而接应的船来不及一下子把那么多人运回英伦三岛。可是,德军竟没有乘人之危聚歼英军。历史学家对此不解。然而,《希特勒日记》却说,希特勒曾亲自下令,不准德军在这时进击英军,以便日后与英国单独和谈。

  《希特勒日记》轰动了世界。

  《希特勒日记》究竟是真是假?

  有人认为这是真货,因为日记所记述的事情,与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那么吻合。

  不可能伪造内容如此丰富的60本日记。

  然而,许多专家表示怀疑。有人指出,希特勒总是忙到快天亮的时候才去睡觉,他从来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与他共事多年的人也从未看见过希特勒日记。

  为了证明《希特勒日记》“货真价实”,《明星》周刊刊登了那一本本日记的封皮照片,而且公布了其中几页手迹。

  这下子,马上引起美国笔迹专家克莱福德·欧文的注意。他经过与希特勒真正的手稿笔迹对比,明确指出“《希特勒日记》是道道地地的冒牌货!”

  历史学家们经过核对,也指出“《希特勒日记》上的一些记载,牛头不对马嘴,明显违反了史实。”

  于是,联邦德国档案馆、联邦德国刑事和联邦材料检验局对《希特勒日记》进行联合调查。

  1983年5月6日, 当时的联邦德国内政部根据联合调查的结果发表公报, 指出《希特勒日记》并非出自希特勒之手,而是后人炮制的赝品。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宣布,不再刊登伪造的《希特勒日记》,两名责任编辑宣布辞职。

  通过对《希特勒日记》真伪的判别,可以看出,笔迹鉴定是十分重要的。

  在形形色色的案件中,为了识别一些伪造的信件、遗书、借据、契约、协议等,常常需要作笔迹鉴定。在侦破书写反革命字句的案件中,笔迹鉴定成了破案的钥匙。

  如今,笔迹的鉴定,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叫做“笔迹学”。

  笔迹学创始于1860年。创始人是法国神父阿沛·米兄。

  米兄神父最初研究笔迹,并不用于破案。当时他认为,字如其人,笔迹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他收集了许多人的笔迹,进行分类研究。他发现,性格相近的人笔迹相似——这便是笔迹学最早的理论。

  他认为,飞龙走蛇般的笔迹,说明作者豪放自信;字里行间毫无规律,说明作者虽然热情但缺乏自信;至于字迹潦草者,可能是因为疏懒,也可能由于作者文思如泉,一气呵成……。

  美国人艾尔伯特·奥斯本也从事笔迹学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笔迹就是他身上的一部分骨肉, 他不可能凭借意志完全舍弃它。 ”他的这句话,前半句说明“笔迹如人”,后半句说明伪造笔迹必然会露出马脚。

  正因为这样,奥斯本认为笔迹是可以鉴别的,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判明真伪。

  奥斯本提出鉴定笔迹的3个步骤,即:比较,分析,判断。

  笔迹鉴定比指纹鉴定要困难一些,因为指纹无法伪造,而笔迹则常常以伪乱真。

  据《美国大百科全书》1978年版的文章指出,笔迹学专家们常常从以下这些细节比较、分析、判断笔迹的真伪:

  1、笔划的浓淡、粗细。

  2、笔力的轻重。

  3、 书写的流畅性、规律性、节奏性,笔锋的角度、对称性、艺术性所表现出来的书写熟练程度。

  4、起笔、连笔和收笔以及这些笔划对于书写整体之间的关系。

  5、字形上的花式、装饰或缩略。

  6、书写上有无连贯性。

  7、线条性,那就是书写是否和某一基本实线和虚线形成一定的关系。

  8、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以及和总体之间的关系。

  9、书写时的速度和方式。

  10、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字体。

  11、字母及其组成部分的大小比例。

  12、笔从纸上提起的程度。

  13、笔划的修补和重新描摹。

  14、手的颤抖、迟疑不决和捉摸不定。

  15、握笔的姿势。

  16、书写在纸面上的布局。

  17、书写姿势不正常和书写时特别小心翼翼的迹像。

  18、疲劳、疾病、年龄、酒醉或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当然,这里列举的18条鉴定笔迹的原则,只是针对英文书写而言的。汉字的笔迹比英文更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

  其中,笔迹真伪的最大区别在于真迹是写出来的,而伪造的则是描画出来的。

  尽管描画的字可以酷似真迹,但毕竟永远无法避免描画所造成的虚假感。

  1956年,在美国长岛发生了绑架孩子的案件。绑架者给孩子的家长赎金索取单末的落款为“Yourbabysitter”,即“照看你的孩子的人”。

  警方注意到两个“Y”字上都有“2”形笔法,抓住这一特征,查阅当地20万人的档案,核对笔迹,他们终于在一个犯人的假释报告上,查到类似的笔迹,据此,侦破了案件,逮捕了绑架者,救出了孩子。

  当然,查阅20万份档案,逐一核对笔迹,工作量是够大的,而且也颇费时间。

  198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电脑专家与警察局合作,采用电脑辨别笔迹,使鉴定笔迹的时间缩短二十分之一以至百分之一,大大加快了破案速度。

  返回:司鉴网首页《白衣侦探》目录

  “变形O案件”

  笔迹可以鉴定、辨别,用打字机打出字的信件,也能鉴定、辨别吗?

  美国安全勤务局局长尤·鲍曼在回忆录中,曾详细谈到了他在40年代末开始负责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安全保卫工作时,如何侦破“变形O案件”。

  那时候,杜鲁门经常收到群众来信。照例,这类信是由他的助手代拆、代阅、代为处理。

  其中一封用打字机打印的信,把社鲁门的助手吓了一跳,里面的信纸上写着这么一行字:

  “我准备杀死你,总统先生。”

  这封信,立即较交到安全勤务局局长鲍曼手中。

  鲍曼查看了信封上的邮戳,查明信是从阿肯色一个名叫“潘斯维尔”的小镇上寄出的。信上没有留名。显然,这是一封匿名信。

  这个案件如果不及时查清,当然对总统的安全是一种威胁。

  但是,信是打字的,无从鉴定笔迹。

  细心的鲍曼用放大镜来来回回巡视信件上的每一个字母。突然,放大镜停住了,鲍曼的目光注视着字母“O”——它有点碎裂、变形。

  这变形“O”就是破案的线索! 很显然,那架英文打字机上的小写字母“0”的铅字变形了。也就是说,凡是用那架打字机打印的所有信件,“0”字都是变形的。

  只要查到变形“O”信件的寄出者,就可以破案。

  鲍曼把变形“0” 拍照、放大,印发给阿肯色的安全勤务局分局。分局负责人立即通报当地有关邮局,注意变形“O”信件。

  也许是远处的匿名者故意跑到阿肯色的潘斯维尔镇发信吧。所队,整整过了半年,阿肯色的邮局一无所获。

  终于有那么一天, 潘斯维尔邮局局长看到一封信, 那信封上打印的地址中,“O”字是变形的。

  这是一封给附近一家报社读者来信部的信件。

  邮局局长立即扣留了这封信,把情况火速报告安全勤务局。

  保安人员和报社编辑赶来了。报社编辑拆开了信。信也是打字的。在放大镜下,每一个“0”字都是碎裂、变形的。

  信上,有寄信者的姓名、地址。这封信,是要求报社关心写信者的生活。

  保安人员迅速查明,那寄信者是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妇女。她的打字机上的“O”

  字,确实变形。

  她,贫穷潦倒,患有精神病,而且病态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障杜鲁门总统的安全,这位妇女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