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历史的b面-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吒鞘溃蛭绱耍懦晌鹾和醭猩偈父鲆煨罩詈钔踔弧0凑辗扼坏乃悸罚松匚蝗绱耍纱嗤蚴虏还埽硐砬甯5昧恕?珊旁诒环馕鹾笕晕沼斜ǎ芯笫乱沧芤斡胍饧踔粱挂源蠛汗Τ肌⒗铣甲跃樱辈皇蹦中┣樾鳎峁钪毡宦篮笠阅狈醋锩テ鹄瓷绷恕V钡奖谎焊靶坛∈保挪琶闱棵靼琢恕巴盟拦放搿⒛窬」亍钡墓俪〉览恚翟诿靼椎锰砹恕�
说到韩信,就不能不使人想起汉初另外两位与韩信平起平坐的人物,那就是萧何和张良。萧、张二人是刘邦从起兵到当皇帝整个奋斗过程中的谋士功臣,刘邦建汉后又先后担任汉朝相国。与范蠡不同,萧何、张良功成之后并没有彻底退隐;但他们又不像韩信,完全不懂急流勇退的道理,而是选择了第三条路,即以退隐方式来对待为官。在萧何、张良看来,自己的功高盖世,正是全部危险的原因所在。因此,他们虽身在其位,但都不断采用巧妙的办法打消刘邦对自己的疑虑,从而平安地度过了一生。比如刘邦对萧何,他一面给萧何加官赐赏,一面又经常派人打探萧何在干什么。敏感的萧何对此看在眼里,想在心中,他不对刘邦作任何解释和表白,而是以故意自污的方式来解除刘邦的顾虑。例如他有一次在刘邦外出时故意强买民田民宅,结果刘邦回京城后接到许多告发萧何的信件。萧何作出此等不入流的事来,是有意向刘邦表白自己胸无大志,只不过是个贪财的庸人。刘邦对此却暗暗高兴,于是慢慢对萧何也就放心下来了。
张良在西汉立国后仍要常常参与政务,为刘邦出谋划策,朝廷论功行赏时,刘邦因张良功高,就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为食邑。张良明白这里面的文章,坚持只要一万户,把另外两万户退还给朝廷。当然,三万户与一万户之间的差别对于朝廷来说也并不大,但只接受一万户食邑所表明的却是张良的一个态度,而这个态度则完全是为了让刘邦放心。不仅如此,在选择封地时,张良要求封在与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对此,刘邦很是高兴,封张良为留侯。到晚年,张良目睹韩信、彭越等功臣的悲惨结局,联想到范蠡、文种兴越后或逃或死,深深懂得了“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便向刘邦辞官告退了。退隐后,张良崇信黄老之学,专心修道养精,静居行气,希望轻身成仙。后来还是吕后劝他不要自苦,张良才重食人间烟火,但从此全不参与朝政。张良、萧何由此得以善终,并一直得到刘邦和吕后的关照,与韩信等人相比,萧、张二人不可谓不老谋深算,并且也真称得上是绝顶聪明之人了。
/* 55 */
臣 相
出处行藏的揣摩:2。知难而退
见目的已无法实现,不再作无谓的挣扎和牺牲,便知难而退了。这是另一种人的做法。
郭泰是东汉名士,志向高远,交结名流,研习学问,议论朝政,组织和领导了一批健康的政治力量,企图清除朝中积弊。但郭泰自己并不当官,只是作为当时的精神领袖,与朝中的李膺等人巧妙配合。不久,“党锢之祸”兴起,李膺入狱,郭泰也遭到通缉。事后他回到山西老家,以授徒为业,从此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也不再议论朝政得失。这时郭泰还不到40岁,便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划上了句号。当学生和朋友劝他复出时,他已经对东汉政权不抱希望了,他说自己不想去“冒冲风而乘奔波”,只想修身养性,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已。郭泰的聪明就在于他决不意气用事,明知无望而硬作最后悲壮的一搏。
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就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且名传京师,他很想到政坛上去一展身手。他与王维友好,王维在内署值班时约孟浩然入内闲谈,恰遇玄宗驾临。玄宗久闻孟浩然之名,当下便让孟浩然朗诵自己的诗作。不料,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为孟浩然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孟浩然不但没得到什么官做,还惹怒了天颜。孟浩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一下仕途更加无望了,“当路谁想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于是告别友人,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园诗意中倾诉痛苦,消磨时光,抒发“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感叹去了。坦然地放弃仕途上的功名利禄,而选择寂寞和平静,这也是一种值得尊敬的人生方式。
/* 56 */
臣 相
出处行藏的揣摩:3。顺坡下驴
主动选择政治退隐当然属于明智之举,有时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者,但也不会是完全没动脑筋的。历史上有些人的隐退就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迫于形势的结果。这主要是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过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这类人虽算不得十分聪慧,但知其不可而不为,也算得几分机灵。
北宋开国勋臣石守信在北周时与赵匡胤同掌禁军,彼此视为兄弟,陈桥兵变时,石守信是主要策划人,拥戴赵匡胤登基,他更是态度积极,出过大力。此后,宋王朝面临李筠、李重进叛乱,又是石守信成功地领导了平叛,并因此任同平章事(宰相),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独掌北宋军政大权。事实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石守信有图谋不轨之举,但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仍对他放心不下,于是便在自己称帝的第二年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一次,赵匡胤请石守信喝酒,两人杯来盏去对饮正欢时,赵匡胤趁着半醒半醉,突然对石守信大发做皇帝难的牢骚,说:“将军,你有所不知,这当皇帝实在太难了,我没有一个晚上高枕无忧,一觉睡到天明过。这哪有当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一听这话,不知就里,忙问其故。赵匡胤说:“你想想看,这天下人想做皇帝的太多了!”此时,守信还没有明白赵天子话中的话,误以为皇帝发现有人谋反,就说:“哪个敢对皇上存有二心,我一定协助陛下诛灭他。”赵匡胤听石守信这么说,便微微一笑,话锋一转,说:“比如说你吧,你本人虽然没有异心,如果你手下的人想升官发财,想荣华富贵,他要把黄袍硬加到你身上,你不也得乖乖当皇帝吗?”经赵匡胤这么一说,石守信才如梦初醒,原来他赵匡胤心里放不下的正是自己。这种情况在赵匡胤与石守信喝酒之前,石守信是绝没想到的,这突然而来的问题让本没有思想准备的石守信必须马上作出回答。于是石守信便问赵匡胤:“陛下看这情况该如何做好呢?”赵匡胤面露难色又显得十分豁达地说:“人的一生真像古人说的如白驹之过隙,稍纵即逝。朕以为像将军这样的人不如多积钱财,广置田宅,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实实在在的财产。你本人则放弃兵权,到封地去,每天以歌舞美酒为伴,以此享尽天年。另外,朕决定与你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相猜,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第二天,石守信便称疾告退,交回朝中兵权,当了个挂名的天平节度使。
辅佐朱元璋起义、灭元到登基称帝的功臣刘基,在明初的朝野中也是众所公认的第一谋臣。他聪明过人,能谋善断,朱元璋常把他与汉初张良相比,称之为“吾子房也”。当然,刘基的聪明还在于当朱元璋以他之谋与张良相比时,他也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像张良一样隐退了。可是刘基此时年富力强,愿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继续有所作为,不想半途而废。对此,朱元璋却不耐烦了。有一年天逢大旱,朱元璋令刘基负责祈雨。刘基上书讲了当时朝中的一些弊政,认为这是天久不雨的原因。朱元璋照他的意思做了,但仍未下雨。百官趁机指责,朱元璋也责难不休。刘基明白,此时他已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便趁机告退,回乡赋闲了。朱元璋想到刘基人还不老,在家乡仍有号召力,并且手下有一支数量可观的子弟兵,离开朝廷监视会更加危险,便又把刘基召回朝廷,追封其祖辈爵位。刘基当然明白朱元璋的用意,所以当给他本人加爵时,他坚决地辞却了。直到六十多岁时,刘基眼昏齿落,俨然一颓衰老翁,朱元璋才允许刘基回到老家去。从此,刘基蛰居深山,潜形息影,断绝与官府的一切来往,惟以饮酒下棋为乐,从不对人讲起他的经历和功劳。家乡的县令几次拜访都被挡驾,表示他只是一介山民,甘愿永远与世隔绝。
明初的另一功臣李善长却不如刘基聪明,他不肯老老实实地隐退,最终招致杀身之祸。他协助朱元璋起兵打天下,连朱元璋登基时的具体准备工作都是由他主持的,据说他曾亲自书写“天下太平,皇帝万岁”8个大字,作为登基仪仗队的旗帜,并率文武百官劝进。朱元璋封功臣时把李善长名列第一,他也由此成为明朝的第一任丞相。但朱元璋皇位一坐下就对李善长不放心起来,并开始物色新的丞相人选了。他借李善长与另一权臣杨宪闹矛盾,朱元璋先是处死了杨宪,随后又令李善长辞职。李善长只好以养病为借口回到凤阳老家。但李善长辅助朱元璋打天下几十年,只落得赐田1500亩、佃户1500家的可怜实惠,实在于心不甘,他一直图谋东山再起。当朱元璋回凤阳扫墓时,他鞍前马后奔波,朱元璋明白他的用意,便让他负责营建中都凤阳事宜,并把大女儿临安公主也下嫁给李善长之子。本来事到如今,李善长也该安心或死心了,政治的弹性有时非常大,有时却又毫无回旋的余地,李善长却没看到这一点。他还是不死心,还希望在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