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局长史建伟介绍,市场里一直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是今年棉花减产,原本8月时预测全国棉花产量可以达到600万吨,但是受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产量只与去年持平,甚至少于500万吨。另外就是国内对棉花的需求飙生,有轧花厂12000家以上,国内棉纺企业对棉花原料的需求则达到的700万吨。
一个巨大的缺口由此产生,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大至210万吨的空洞如何填平?由于新的棉花进口配额还没有下放,即使下放,也只有89万吨,远远不能填补缺口。
于是出现人为抢购风潮。
徐天翔为此愤愤不平:“大部分货被有实力的中间商拿走,然后囤积待出,这种炒作把价格拉了上去,使得整个市场都受到影响,其他化纤也被连带炒作,这使得我们这些纺织企业几头受阻,很困难。”
到底是谁在囤积?
“囤积者”
金津松认为,如果只有各地棉麻公司做,不可能价格抬这么高,当前一些行业相关上市公司、棉纺厂,甚至一些大资本、大企业进入棉花行业收购、加工领域,先将资源抢到手的策略,正是价格高企的原因之一。
中纺协提交给发改委的报告,将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向拿走进口棉1/3配额的五大国有贸易公司。
在业界眼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北京纺织工业供销公司、上海纺织原料公司、天津纺织工业供销公司,五大公司不光享有进口配额特权,同时还是规模巨大的棉花流通企业,它们一方面控制着相当数量进口棉的投放市场,同时也具备相当实力在国内市场进行收购。
10月22日,撰写报告的中国棉纺织协会副理事长朱兰芬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在报告中吁请发改委加强对五大贸易公司指导与监管,是因为她认为五家公司中肯定存在有人囤货不出的现象,只是她没有掌握到数量而已,“到底囤了多少货,是这些企业的机密”。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公司的确曾经进了几万吨的货,至于这些货目前的去向,他不便透露,“你可别小瞧这几万吨的货,算下来就是好几亿元钱啊!”
北京纺织工业供销公司一位业务员承认,早在9月中旬,公司通过河北一家压花厂,陆续进货200多吨,这些货将于本月底交割。这个量并不算大的,该人士介绍,从棉花产地的实际情况发现,不断出高价抢购棉花的除了需要原料生产企业外,还有大量中间商,其中包括类似北京纺织工业供销公司的贸易企业,它们大量收进并囤货。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今年初刚刚成立,国家有意通过它逐步全权接管今后对棉花的储备职能。公司综合部经理刘华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由于一直在抛售,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库存,考虑到国内状况,公司已经在开始进口,但是由于国家一直没有下指令,所以至今没有“大动作”。
刘华同时认为,的确存在国有贸易公司囤积现象,“现在是每个环节都在炒”。但是由于市场放开,国有和非国有贸易公司在市场份额上各占一半,“大家都在抓机遇,囤货的不光是国有企业”。他还提醒中小棉花流通和制造企业,一定要头脑冷静,切勿盲目抢购,以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当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叫苦不迭时,也有人安之若素。内地最大棉纺织品生厂商、山东魏桥纺织集团有限公司(HK。7924)在这场抢购中出手及时。“我们的棉花足够用。”魏桥总经理张红霞介绍,今年放宽了棉花收购标准,只要棉花水分不超过10%左右就照单全收,而在往年,这一指标是不低于8%。
另外,同样有着资本市场背景的鲁泰股份(SZ。000726)、常山股份(S。。000158)也都有所斩获,其市场部均表示:“公司已有充足的棉花储备。”
政策调控难题
对于棉价,国家的基本调控手段有三:储备棉、银行信贷支持和进出口。
据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综合部经理刘华介绍,最多时全国曾有220万吨储备棉,但自2001年来一直大量抛售,目前储备数量已很少,难以作为平抑价格的有效手段。
银行信贷方面,9月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2003年度棉花年度收购贷款上限问题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紧急请示,发改委办公厅函复中,仍以今年棉花总产将比上年大幅增加为判断基础,同意农发行继续实行贷款上限政策———为防止企业利用农发行信贷资金哄抬棉价,在内地市场标准级皮棉收购价格每担突破500元、新疆突破470元时,农发行可停止发放贷款。
来自中国棉花协会的信息显示,众多棉花收购企业普遍认为,上述规定与市场实际价格水平脱节,无法操作,也缺乏指导意义;而该规定的出台,不会对棉花市场价格产生多大影响,只会进一步减少农发行在粮棉油收购资金上的市场份额。
而继发改委、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农发行等五部9月中旬就棉花采购工作联合发文,要求加强市场监督,防止市场炒作之后,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本月中再次出面提醒棉花收购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要求棉花经营企业吸取以前发生的抬价抢购造成销售困难的教训,不要盲目抬价抢购。
实际上,今年4月,发改委等五部门就曾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棉花经营企业加快棉花销售,禁止囤积棉花、炒作棉价;通知还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棉花经营企业的贷款,防止其利用银行资金进行市场炒作。当时国内棉价自春节后连续数日暴涨,与年初相比涨幅达30%。
但主管部门的一系列发文和讲话,却被彻底淹没在棉价的一片涨声中。10月中旬,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向发改委提交《关于呼吁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缓解棉花供求矛盾的报告》,呼吁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缓解当前棉花供求矛盾。
纺织工业协会的建议有三:将2004年棉花进口配额89。4万吨提前发放给企业,保证企业出口用棉;将2004年棉花进口配额增加到200万吨,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用棉,同时补充工业库存;在棉花进口配额分配中,将非国有贸易分配比例由67%提高到90%。
据发改委对外贸易司一位官员透露,目前已确定将提前发放2004年的棉花进口配额,但对于增加配额的要求,还需研究。
新的配额无疑将解燃眉之急,但似乎不是长远之策。
浙江中大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专家陈青华介绍,去年中,关于棉花将在今年推出期货品种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但因郑州商交所“小麦事件”等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之前,棉花期货都不太可能推出。艾仑宝棉花(中国)公司副总经理李楠指出:“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放开进口,加大国际采购量。”
·特别关注·
德隆与新疆棉的影子
在对投资棉花行业的大资本、大企业的举例中,金津松重点讲到的对象是落脚新疆的“德隆”。
如果要对棉花市场进行考察,人们没有办法绕开新疆,这个中国最大的产棉地,今年产量预计又将超过150万吨,几近全国产量的1/3。
让北京纺织工业供销公司原棉科业务员汪保立感到疑惑的是:为什么新疆棉花收购的价格大战早在9月中下旬时就已经展开,但是已经快到10月底了,北京市场却至今不见有新棉自新疆来?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一时没有找到火车皮,是运输上的问题,另外更大的可能是当地几个巨头把棉花截留了。”
在新疆市场上,驰骋着几个棉花大鳄,一个是改制自新疆棉麻公司的新棉集团(新疆棉花产业集团),这家全国最大的棉花销售企业,棉花年吞吐量超过20万吨,销售额达到25亿元;另一个就是德隆,这个长袖善舞的资本玩家,其入主ST中燕的举动昭示其大举进军棉花产业野心,市场一度传说德隆欲整合全国棉花市场。
早在2002年9月4日,新疆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与喀什地区供销社签订了整体收购整合喀什地区10个县的棉麻和棉纺织业及新兴纺织有限公司的协议。
今年6月,德隆与新棉集团又走到了一起,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其全面整合新疆棉花产业的标志。根据协议,德隆将对阿克苏地区的塔里木棉花集团和新疆托峰棉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整合;之后,阿克苏地区将支持德隆有选择地逐步整合阿克苏地区的棉种繁育加工企业,协助新疆德隆集团控股组建阿克苏地区棉花种业公司。
按照德隆董事长唐万里的说法,德隆将对全疆及全国的棉花资源、棉纺织工业及整条产业链进行深入,而新棉集团董事长高兴森也坦言与棉花产地的合作,是为了加强对货源的控制。
两巨头因志同道合、各有所强而走到一起,其结果就是新疆的棉花将被他们消化。
有证券市场专家分析,ST中燕最近的市场表现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其与棉价高企的某种对应关系。相比9月份的狂跌,国庆开市后,ST中燕一直在8。80元和9。20元之间浮动,震荡之时就是建仓之时,这是庄家吸筹的迹象,庄家吸筹必有道理,道理之一,可能就是其主营业务棉花带来的赢利前景。
全文完(于2004年12月4日转贴编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