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百家到一家 -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神宗即位之初,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程颢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
程颢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政见相同,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公元1072年,他的父亲从四川汉州回京师,旋即致仕(退休),此时的程颢也“厌于职事”,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退居闲职。
他回到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程颢又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
程颐和他的哥哥一样,都是年少有才学,朱熹在《伊川先生年谱》中,谈他“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明道受学于春陵周茂叔先生。”因此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早熟的道学先生。
在18岁时,程颐就以布衣身份上书仁宗皇宗,劝其“以王道为心,生灵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怀有雄心大志。令人遗憾的是,此次上书未达于仁宗。然而就在同一年,他在太学读书时,写了一篇名为《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但是和他哥哥不同,他没有考中进士,加之他又是一个无心官场的人,所以虽然他父亲有庇佑自家子弟做官的权利,他却一直都没有出去做官,而是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大量接受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公元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呜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就这样,程颐在这个书院里讲了近20年的学。虽说被赐进士出身,但是自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尽管如此,到了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
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他的儿子和学生。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
二程的思想
程颢、程颐兄弟从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时,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
他们从“理”作为宇宙本体而气化万物出发,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心是理,理是心”,客观事物是“心”此照的结果。在形神观方面,同样也是“有是心”,而后才“具是形”。提出只要认识天地间充满了“仁”,即可消除人物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是理气结合而成的。从理方面来的“天命之性”,凡圣一样都具有善质;从气方面来的“气质之性”,因气有清浊厚薄,故有贤愚、善与不善之分,但只要“肯学”,“不自暴自弃”,下愚也是可移的。在认识心理思想方面,承袭张载的“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划分,认为“闻见之知”是物交物而知,其中又有亲身经历的“真知”和间接获得的“常知”的差异。而“德性之知,不假闻见”,只要“知性便知天”。考察了“得意可以忘言,然无言又不见其意”的言语同思维的关系。主张知先行后;“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不仅如此,他们还强调人性本善,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 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而要“明天理”,便要极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
第三节 程朱理学的发展(2)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关人文景点
二程祠:两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近临陆浑水库,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
两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1131)年间,明天顺年间,昭封“两程故里”。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有复修。程村中有二程祠,总面积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节 大院。前节 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二节 有“道学堂”,两侧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厢房;三节 中立“启贤堂”,两厢设有讲堂两座,后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清康熙御书“学达胜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3副匾额,现挂道学堂正中。
鲁台望道:二程夫子少年时,潜心研读“四书”、“五经”,仰慕孔子,崇尚儒学。为尊崇孔圣人,在县城滠水河东岸的一座小山上,亲自筑一高台,两兄弟常双双登台遥望东“鲁尼山”(即山东孔子的故里),以示崇敬孔子之情。这就是“望鲁台”之来历,也是“鲁台望道”典故的缘由,此山也得名“鲁台山”。清康熙五年编《黄陂县志》,列为黄陂十景之一。
花柳前川:在鲁台山南有一条小河(港),同滠水河相向南流,叫前川河,河两旁柳树成排,绿荫蔽天,每年春天,野花伴映柳树间,是二程兄弟常休闲游玩之处,或谈学习之感,或咏景吟诗。一个春天的上午,他俩散步来到柳树间,见绿柳映着多种野花,鸟语花香,春色宜人,心情舒畅,其兄程颢诗情迸发,写下千古绝唱——《春日偶题》。
朱熹
——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
人物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学派
理学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生平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据说,朱子诞生的那一天,在朱氏故居婺源老屋的一口井中,突然升起的紫色雾气不断上升,在天空中凝成一片美丽的彩云,直到朱子降生才慢慢散去。这口预兆着吉祥的古井,后来被人们称为“虹井”,
出生后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的幼年是在战乱的烽火中度过的。父亲朱松被战火驱赶着东躲西藏,几次丢掉官职。后来又因反对秦桧的主和政策受到打击而彻底丧失了仕进的前途。于是,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朱熹身上。他用严格的儒家教条管教儿子,要把他训练成一个饱学的大儒。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6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知道在河滩上嬉戏时,他却一人端坐在沙滩上画起了八卦。后来人们把尤溪的这片沙洲称为“画卦洲”。
幼年的朱熹就是在父亲理学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他八九岁时就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不间断。当读到《孟子·变秋章》时,弄懂了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理,就是要下工夫,不罢休地去做事情,就能成功。于是慨然发愤于自己的为学求知。10岁那年,当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者”时,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从此确立了做“圣人”的人生目标。
朱熹14岁那年,父亲朱松因积劳成疾,不幸壮年病故,朱松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爱子的学业与前程。他在病榻之上对朱熹说:“籍溪的胡宪、白水的刘勉之、屏山的刘子翚,这3位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的学问是有渊源的,为我所敬畏。我就要死了,你应把他们当自己的父亲一样,唯其言是听。这样的话,我也就死无遗憾了。”
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