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从百家到一家 -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提刑司干办公事,就在这时,他已开始了收徒讲学的活动。后来又被参知政事龚孟良推荐,召为大学正,迁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
叶适与陈亮同生于南宋偏安时代,他和陈亮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在奏疏中,他尖锐地批判了主和派,指出主和派的所谓“乘机待时”之论,只不过是苟且偷安,阻挠抗战之托词。同时,他还指出了统治集团在决策上举棋不定,在用人上缺乏定策,在法度上因循守旧的积弊。上书请求孝宗“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这本奏折虽然对孝宗触动很大,但在实际上并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38岁的叶适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当时发生了兵部侍郎林栗上疏弹劾朱熹的事件,纯系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倾轧,但为了维护正直的知识分子之发言权,叶适挺身而出,为朱熹作辩护,主要目的在于严辨是非,不全只是维护道学而为朱熹鸣不平。
公元1189年,宋光宗继位,叶适由秘书郎出知蕲州,以后又被召入朝为尚书左选郎官。这时,光宗在悍妒皇后李氏的控制之下,与其父孝宗不和。不久,孝宗病死,光宗竟不能服丧,弄得精神失常。于是叶适提议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得到光宗的允许。不久,光宗因身体不好,准备退位,宰相国正辞职。接着叶适也遭弹劾,降了两官,主管冲情观,差知衡阳,但他没有就任。以后,又起用他为湖南转运判官,迁知泉州。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以巩固其权位,倡议北伐金国,叶适不同意这种缺乏准备而无胜利把握的军事冒险行动,他上疏请求从长计议,“修实政”,“行实德”,先作好收复中原的准备。他讲的“修实政”,是指加强练兵,使足以制敌,训练好大小之臣,试之使足以立事。所谓“行实德”,就是减轻赋税,节 约开支,让老百姓免除过重的负担。然而,当时执权柄的韩侂胄听不进去,他调叶适权任工部侍郎,又改权吏部待郎,兼直学士院。叶适辞去兼职。不久,韩侂胄便会照诸将、四路出师,叶适又劝他先加强长江防务,侂胄还是不听,不久,各路军马皆大败,这才调叶适为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负责江淮一带的防御。从此,叶适便担负了守卫江防,抗御金人入侵的重任。他总结了孙吴“以江北守江”的经验,请求节 制江北诸州,自愿担当起保卫江防的重任。
第一节 思想家辈出的时代(11)
叶适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亲自带兵上前线,参加了抗金斗争,为保护国家建立了显著的功勋。对于如何抵抗金军,收复故疆,在叶适的思想中早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办法。如前所述,叶适认为,要恢复故业,必先改良内政,最切要的是减轻人民负担,调整内部的阶级关系,防止内部动乱。韩侂胄急于求功,单纯依靠不堪一击的宋军去与敌人硬拼,结果劳师糜饷,溃败而归,不但白白丢送了很多将士的性命,而且使江浙一带的人民再一次遭受了极大的苦难。
在叶适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节 制江北诸州的任期内,初步实践了他的抗金计划,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击退金兵之后,叶适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此后,他又以实行屯田,建立堡坞的办法来巩固边防。三大堡建成之后,流散的百姓逐渐回来,这说明叶适的办法的确收到了实际的效果。
可惜的是在叶适的计划尚未全部实行的时候,于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获罪被诛,本来是韩侂胄一党的中丞雷孝友,反而弹劾叶适的附和韩用兵,朝廷以此罪名追削辛弃疾等主战人士官职,叶适也被夺去官职。此次事件,是叶适一生的转折点。从淳熙五年中进士,到开禧三年夺职的29年间,是他学业已成,从事政治活动的时期,从开禧三年到他去世的16年间,是叶适回到故乡永嘉从事讲学和整理著述的时期。叶适同理学、心学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他从50岁(1207年)被夺职回乡到74岁(1223年),经过16年的潜心研究才形成的。叶适晚年住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从事讲学活动,所以人们称他为“水心先生”。
叶适的思想
众所周知,南宋时期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盛行全国,其末流空谈义理,不务实际。而永嘉学派奇峰突起,与之三足鼎立,叶适主张“务实而不务虚”,反对陈腐观念,不迷信权威思想,不讲究来历依据,不袭用前人做法,勇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勇于追求功利,其思想对明清时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
叶适的实事实功思想,主张把“义理”和“事功”统一起来,反对忽视功利而专尚“义理”的空言浮论。这对当时流行于社会的崇尚空谈义理,“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不切实际的士风,可谓一针见血的重刺。这些言论无疑是对理学家的无情批判。因为在当时,无论是朱熹还是陆九渊,都把义理和功利对立起来,只讲义理,否定功利。叶适认为,如果只是高谈“性命”、“义理”,不管议论如何精深,也只是空言。
事实正是如此,朱、陆等人辨析理学的范畴和概念,其议论相当精密,但他们走了极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叶适指出,董仲舒把道德的原理原则同物质利益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认为,道德不能脱离功利,它必须体现为一定的功效,既无功利,则所谓道义,只不过是空话。道义和功利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
叶适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想家。他为了清算道学唯心主义的思想渊源,除对思孟的心性之学进行清理之外,还对周、秦以来许多哲学流派进行了分析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用朴素唯物论的观点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多样性的统一原理。叶适不仅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同时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推移、变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的。认为交易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人只能“迎其端萌,察其道顺而与之始终”。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办事,既要有为,又不妄为。
在认识论上,叶适反对先验论,强调了感性知识的重要性。叶适坚持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不仅是正确的,同时在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上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总之,叶适作为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主要是在薛季宣、陈傅良等人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他在学术上所以有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更重要的是由于他自己不懈努力追求真理和敢于向权威学说挑战的坚强性格,在对理学和心学的批判中,在提倡事功之学的研究中,他不仅表现为当时的进步思想家,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关文化景点
叶适墓:在今鹿城区海坛山支阜慈山南麓。1940年被盗,出土龙泉瓷墓志一方,上书“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1956年,墓经重修,分坟坛、拜坛与墓室,设有石供桌,周围青石栏杆;墓室前立“宋叶水心先生之墓”碑一方。1981年,按原墓形制东移30米重建,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叶适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裔们为弘扬先祖业绩,激励子孙后代奋进,于2001年1月19日在洛川河畔为叶适纪念馆奠基。馆舍三间六层,具古今合璧风格,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总耗资200余万元。建馆期间,众族人踊跃捐资出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并承宋史专家周梦江先生多方关注指导,瑞安市文物馆潘知山先生等历任领导共同策划布展,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教授欣然题馆名,省内外诸多名人学者赠送书画、匾额、联对、墨迹,为之锦上添花。
人物言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便是出于叶适之口,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一分一秒,人生稍纵即逝。要珍惜短暂的人生,就该最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节 心学的起源(1)
陆九渊
——自创“心学”成一家
人物介绍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南宋抚州金溪县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与其兄陆九龄并称“江西二陆”。
学派
始创心学的“象山学派”。
陆九渊曾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应天山),自号“象山居士”,学者称“象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象山学派”。至明朝王守仁时集其大成,与陆九渊“象山学派”合称为“陆王学派”,或称“陆王心学学派”。
生平
陆九渊的父亲陆贺,生九渊兄弟六人,陆九渊最小,生母早在他幼年时即去世。他的四哥九韶、五哥九龄,都是当时较有名气的理学家。陆家也是世代崇尚儒学的书香门第,陆九渊的高祖陆有程,就是一位“博学,于书无所不观”的学者;曾祖“能世其业,宽厚有容”;其祖父陆晋“好释老”;其父亲陆贺也是一位典型的儒生。
陆九渊自幼聪明好学,其学上无师承,只是与父贺及兄九韶、九龄等自为师友,互相,讲学论道。又与刘清之、李浩、王厚之、杨庭显、丰谊、罗点、黄文晟、刘恭等为友,往复论学。他善于思考,“遇事物必致问”,三四岁时,“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寝食。”幼年就有疑古精神,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受权威的束缚。这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他后来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自成一家,有着重大的关系。陆九渊长到十六七岁时,更是少年气盛,能为国事担忧。16岁时,读三国六朝史,看见外族入侵的历史,便慨然剪去长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