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城市口水战 作者:老枪-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发展半导体产业,北京就成立微电子产业基地;上海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北京就提出“S(Shang…hai)┼1”的更优惠政策……似乎非得比出个高下不可。
特别是会展之争,更是争得你死我活。北京、上海均以中国的会展龙头自居,北京是不服老的大哥大,展览馆总面积、展会规模和档次均全国领先,在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会资格的近250家展览公司中一大半都在北京,中国的获得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六个展会中五个在北京,上海仅有一个;上海是国际化的会展新贵,国际性或全国性会展在上海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APEC刚结束,工博会又闪亮登场,两个车展闹得沸沸扬扬,此起彼伏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使上海日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开始显现出国际会展中心的魅力和风采。上海会展业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迅速崛起,已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无疑会大大推动上海会展业的发展。
所以大北京还是大上海?真是一个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答案的问题。
软实力之争
对京沪而言,21世纪最贵的争夺战是人才争夺战。目前北京和上海的人才之争日趋白热化,两地的先天条件都具备强大的吸引人才能力,是中国的两座人才金矿。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北京仍是中国当之无愧的老大,北京凭着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和首都的强大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人才纷纷涌入,拥有的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是全世界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而上海也不甘落后,率先提出了“人才高地”的概念,力争把上海建成泛亚洲的人才资源高地,上海的人才总量目前已达到140万。这一数字虽然仍无法与北京抗衡,但已是很惊人了。
两地在吸引人才方面各出绝招,总的来说,上海在政策、待遇方面更为吸引人才,上海提出了“人才柔性流动”的概念,在户籍限制等各方面给予人才极大的方便;而北京则“稳坐钓鱼台”,有了首都的巨大先天优势,北京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尽管在户籍上仍有严格限制,在待遇方面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善,人才还是蜂拥而入,成为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城市。但是据调查显示,上海的吸引人才能力已经超过北京,更多的毕业生把就业目的地选在上海,所以虽然现在北京仍有绝对的人才优势,未来是否会被上海超越还难以预料。
京沪芯战也是软实力之争的重要体现。北京的芯片产业起步很早,而上海则是迅速崛起,吸引了包括中芯国际、宏力、台积电和联电在内的重要芯片企业之后,上海芯片产业的聚群效应正在形成。而与此同时,北京与上海的差距却在拉大,北京的优势在于强大的科研力量,北大、清华、国家级的科研院所是北京的重要筹码,但是强大的研发力量却没能转化成产能,造成研发与制造的脱节;上海的客观环境相对要比北京好,在吸取了北京的教训之后,上海后来居上。北京不甘心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力争与上海夺这把交椅。上海准备打造中国芯片生产基地。总投资16。3亿美元的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和总投资为14。76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SMIC准备把全部家当都抵押到集成电路制造,集合两家公司31。06亿美元资产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打造一艘微电子航母;但是仅仅一个月后,北京也宣布首先以15亿美元启动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未来十年准备投资近200亿美元建成20条拥有国际主流技术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形成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研发、设计中心,瞄准了中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头把交椅。可以说,北京与上海对芯片产业均是一掷千金,力争拔得头筹。
冰火两重天的冤家
政治决定经济,嘴皮决定城市。北京对上海的城市优越感首先来自于“首都”所带来的“中心感”。所以讲经济就俗了,就形而下了,“讲政治”才是重要的。
其实,热心于说政治,在北京文化中是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话剧《茶馆》中常四爷就因议论时政而入狱,王掌柜也不断地提醒茶客“莫谈国事”。数百年的政治中心,目睹着潮来潮去、城头变幻,北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的风吹草动息息相关。关心政治就是关心自己,北京人将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政治之上。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指名分或社会地位,北京的流行词语中有不少表现与“分”有关的词语,如“长分儿/拔分儿(提高威信、地位)、拔个头分儿、放分儿(显示威风、气派)、扎势/摆谱儿(装扮得有派头)、派(派头、气派)、有派、没派、跌分儿/丢分儿(丢面子、失尊严)、拔不上分儿、掉价儿(降低身份、有失体面)、栽(丢面子、栽跟头)”。而上海人那种不够朋友、小气、过分计较个人私利的行为则为北京人所不齿。
相比之下,上海人的价值取向则与此不同。根深蒂固的商业文化使上海人以精明见长,善于谋算。上海人“门槛精、拎得清”,上海话中商业用语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如“耳朵打八折了(挖苦人听力不好)、敲定(有了恋爱对象)、户头(女朋友)”。在上海人的心目中,讲究功利、注重实用的价值准则占有相当的分量。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性格或者话语系统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北京人碰到上海人,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由于热心于说政治,北京人天生爱聚会,每天晚上都是各种不同的饭局。这是饭局政治。一个饭桌子上要是有那么几个能说的,这饭就永远吃不完了。饭好吃,朋友投机,说来劲了,腿一跷,大呼小叫,口若悬河,没有把门儿的。笑话走到哪儿都受欢迎,直言的说人闲话也不犯忌讳——尤其对谁看着都不顺眼的人。上海人有这份超然和机灵劲儿吗?
而且与上海相比,北京的老外更多,大部分老外说中文,这在上海很少见。北京人说话喜欢以自己为主题,不喜欢凑合外国人,北京人特别鄙视上海人普通话里夹两个半生不熟的洋文。北京人一张嘴说话,又快又声高,都有单口相声才能,很能体现首都人的城市自豪感。
于是上海人开始酸溜溜,说这是北京人特有的“皇城根儿”意识,是北京人在“意淫”。但是不管怎么样,北京人时时有作为天子脚下臣民的自豪与骄傲。北京人不会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大门过好自己小日子的生活。他们认为,作为“首都人”,关心政治是天经地义,即便政治的一举一动往往不一定直接影响自己的命运。这让上海人觉得很“拎不清”,觉得北京人空谈误国,不,应该是空谈误己。
几年前曾经有上海人预言:北京人在长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培养出的自尊正面临危机,因为市场经济是以利益驱动为原则的,面对着阿拉上海市民越来越饱满的腰包,北京人的自尊将被击得粉碎。
但是,今天的北京人相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中国青年》杂志刊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北京青年,留美归国后担任美国某大公司的中国总代理,这个职位在别人的眼里也许风光无限,但他经常处于一种心灵的煎熬之中,因为每做成一笔生意,就意味着他替美国人在中国赚了一笔钱,尤其目睹了部分有权势者在对外合作中的中饱私囊,他更是痛苦异常。为了解脱自己,他最终辞去该职,再度赴美工作。三年前一个小老板给该杂志写信,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闷:经商过程中道德在沉沦。由此在该杂志上引发了一场讨论。但上海人却对此事嗤之以鼻,他们说:有什么好讨论的?该干吗干吗就是了!
上海人最看不惯的就是北京人过度的文化优越感,事实上北京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朝心态一直未曾泯灭。优越感的突出表现是北京人特有的“不服输”劲头。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前两年的甲A联赛上北京国安与辽宁抚顺大战堪称惨烈,许多上海人不理解北京队何以如此拼命。本来实力占下风,如果输球绝非意外。乖巧一点的队也许会送个顺水人情给辽宁队,同时还乘机向老冤家山东队暗施冷箭。但北京队偏不,他们的口号是永远争第一,他们永远不服输,他们要捍卫北京人的尊严。
所以上海人就看不懂啦。上海人精明,懂得“脑筋急转弯”。在这个城市里,电视台制作的那些智力竞赛类型的节目,诸如“脑筋急转弯”、“智力大冲浪”之类,总是吸引着相当多的观众。上海人交往最忌“拎不清”(即傻乎乎不辨风色)。上海人的精明主要表现在他做事的方面:轰轰烈烈承办了那么个规模空前、场面壮观的八运会,居然可以做到政府不怎么出钱,最后算起来还略有盈余。头一回做《财富》论坛的东道主,就能做得像模像样,皆大欢喜。更不用说那些仅仅用了几年时间营造,就能引得每一位来访的国宾击节赞叹的新兴建筑群和繁华街道。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个创意,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这就是上海人得以鄙视北京人的地方。并且,上海人的这种精明,并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