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4月14日 明十七帝疑案 (三) 毛佩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国号加大字,起源于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后来称的。元朝叫大元,这个元朝的国号怎么来的呢?是用《易经》的一句话,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继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说这个吴元年,为什么人家都用的是两个字的年号,到了吴王这儿出了一个字的年号?实际上这是史臣在修史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了马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年他用的是龙凤年号,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应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时候,把船沉了,这个小明王没有了,这个龙凤年号不能用了。可是这一年又不是一个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个建立新年号的年,那么记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能用龙凤年吗,不用龙凤年又没有别的年可用,就用“吴”吧,就是“吴元年”,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吴元年。这个吴元年恰恰可以让我们知道当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国的前一年,还在奉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但是史臣们在写的时候,是不能这样写了。前面我们讲的三个问题,就讲了朱元璋这个大明,这个“明”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与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后被普遍接受。
下边我们讲朱元璋,说自己建立的大明国,他要让全天下人看,确实是明王出世了,弥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过好生活了,你们跟着朱元璋没有错,那么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当中有这么几句话,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驱逐鞑虏”,就是赶走蒙古贵族,恢复中华,恢复以汉人为主体的,没有民族压迫的在中原的统治。当然,朱元璋后来曾经说过,这是我们补充一句,朱元璋并不是说,要压迫蒙古人,他说蒙古人,也是大家都应该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他说恢复中华,并不是要压迫蒙古人,也不是说不允许蒙古人在内地待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陈纲立纪”,“陈纲立纪”什么意思?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建立制度,整顿秩序,“陈纲立纪”。还有一句话,叫做“拯生民于涂炭”。元朝,特别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我要“拯生民于水火”。那么,这几句话,我认为就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想,这理想有这么几个内容。我认为有三条:第一,就是要赶走蒙古贵族的统治,这点他实现了。
第二,要重整社会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放出来,解救出来。第一条,实现了,第二条他正在着手,第一条和第二条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从水生火热当中解放出来。他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他怎么样达成他的目的呢?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背叛了农民革命,背叛了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的敌人了。后来,是不是呢?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当中,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下,谁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他当了统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对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经在社会最底层生活,他的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别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国不久,说过一句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天下刚刚稳定,老百姓财力都很困难,因为打仗嘛,损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就是说小鸟要飞的时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树刚栽下,你不能乱摇晃它,你不能动它的根。靠什么来做到这一点呢?靠廉洁,靠禁止贪暴,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他有一次和刘基讨论说,怎么样来发展生产,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说宽仁而已,待老百姓宽仁,刘基说对老百姓要实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说光宽仁可不行,怎么说呢,这句话?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什么意思呢?你光说宽仁不行,他们没有财富,经济没发展,行吗?说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项目,老百姓很疲劳,行吗,不行。说你教育搞得不好,礼仪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说宽仁行吗,他说你不禁那些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还是受欺压、受剥削。光讲宽仁是不行,如果你这些事情都办不好,你要只讲宽仁的话,老百姓也得不到好处。这几句话,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我把他归结成五条:第一,就是要发展生产,阜民之财。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节约开支,节省民财,节省民力。
朱元璋当年没有土地,他体会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他不允许别人随便浪费物力财力,他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点一滴的劳动所得,都是他们的血汗。朱元璋本人当了皇帝以后,吃穿这方面都非常俭朴,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炉子,非常热,他到各个衙门去看事的时候,那也是汗流浃背,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裳,这个湿了然后换一件,旁边的官员看他所换下来的衣裳一件一件没有一件新的,他什么没有啊,他说我富有四海,什么不能有,但是我必须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经过过贫苦生活,他体会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什么意思呢?他说当了皇帝以后,他要喜欢什么,下边就有什么风气。说要崇尚节俭,就能够养性,能够养我们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丧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里头,看见几个宫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缕丝线,他就把这个宫女叫回来,说这是谁扔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罚不饶,在宫里头不敢,看见两个宦官穿着新鞋,下着雨就赶淌,就敢踩泥水,你们怎么这样不爱护老百姓给你们提供的衣服、鞋子,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够让你们随便糟蹋,就说他在宫里头,在他自身都提倡节俭,这跟他出身有关,也跟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爱惜民力,要保护民生这样一个理念有关系,不仅仅因他出生穷,出身穷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吗?
所以,他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大家安养生息,要让百姓的财力能得到节俭,不浪费他们的民力和钱财。
第三,少上工程项目,不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朱元璋还奖励农桑,他规定一家种多少树,种多少桑树,种多少枣树。他说如果遇见饥荒,这些枣树也可以救命。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细。他说,我以前读《尚书》读到“敬爱人”的时候,他说我有很多感受,什么感受呢?说以前当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这些人,并不是经常会考虑老百姓的问题,说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我们才能够长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够关心百姓,并不仅仅说是为了百姓而关心百姓,他也考虑他的统治,我想这是在当时,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样的一个政治格局下,这是必然的。这句话叫做什么呢?叫做“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说过,“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他这个话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意思也是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这话太现代化了,这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这样,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办学校,提倡教育,让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视百姓的教化,教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呢,是办学校,他很重视,这点我们不详细说。他还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乡间基层。比如说他立了一个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几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为非,不要偷盗,要孝顺老人,团结乡里。教民榜文就在四处张贴。各个村子里头要设一个木铎,什么叫木铎,铎就是铃铛,木铎是什么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里头走,敲着这梆子,孝敬父母,不许偷盗,热爱劳动,就说这些。让这些道德建设在民间就这样推行,这是一个。
再有一个就是明朝实行了一种古礼,这个古礼是什么?叫“乡饮酒礼”,“乡”就是乡村的“乡”,饮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实行,什么意思呢?就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人来主持这个乡饮酒礼,要总结这一年当中这个村里发生的事,评判一年当中的村民的表现,谁要是表现得好,坐下来喝酒,表现得不好,站着喝,再表现得不好,没有酒喝,一边站着,提出惩罚,给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设一直深入到基层。
还有,关于法律。我们也还会说到,他编的关于法律的书叫做《大诰》,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个县学都要有,学生都要学,《大诰》要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是什么?以后我们还会详细说一说。《大诰》里边,记载的惩治贪官污吏,惩治为非作歹的各种条例。他编了《大诰》,让家家户户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将来你犯了事,说是被判刑了,罪减一等,说我们家有《大诰》,你看看吧,减一等。说你要是有事情触犯法律了,家里有没有《大诰》,没有,加一等。这个成为明朝后来遵守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