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林子轩第一次参加慕姗姗的节目。
以前只是作为观众看过,他倒是不紧张,反而觉得新奇。
“小慕啊,我就想问问,等会你怎么介绍小林,是说这是林先生呢,还是说这是我爱人。”姜闻开玩笑道。
“这不一样嘛,林先生和林太太,不还是说他们是两口子嘛。”冯晓刚提出异议道。
“那是旧社会的称呼,咱们可是新华国,两口子要说爱人。”姜闻争论道。
“姜哥,我等会可能问你感情上的话题,你要做好准备。”慕姗姗一脸认真的说道。
“不会吧,稿子上没有啊,你可别害我。”姜闻担心道。
作为华国的一线男演员,姜闻的感情生活是观众关心的热点,他在拍戏的时候和一位华国的一线女演员传出了绯闻,那位华国的一线女演员叫做刘晓青。
当时,姜闻刚进入电影圈,刘晓青已经是大明星了,两人之间相恋的传闻一直存在。
慕姗姗一提起这个话题,姜闻就有点急了。
“看把你给吓得,现在知道得罪主持人的下场了吧。”冯晓刚幸灾乐祸道。
几个人一打岔,现场的氛围轻松起来,连两位社会学者和周围的工作人员都笑了起来,看来大家都有很强的八卦心理。
林子轩和慕姗姗商量过,不会在节目中披露他们的关系。
这毕竟是一档严肃的节目,不是娱乐秀,更不是他们秀恩爱的舞台,否则观众只记住了八卦,反而不记得慕姗姗主持的怎么样,以及这期节目到底讲了什么。
分清楚主次和轻重,才能制作出一档好节目。
慕姗姗看氛围不错,就对着节目的导播做了一个准备的手势,节目要正式开始录制了。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文化访谈》,我是主持人慕姗姗。”
录制节目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这和拍摄电视剧一样,不行了就会重来,不断的反复,观众看到的是剪辑后的版本,非常的流畅自然,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事先大家做过沟通,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连要开的玩笑也会提前说明。
比如慕姗姗会问姜闻在纽约最值得怀念的是什么。
“当然是你做的饭菜。”姜闻这么回答道,“在纽约的中餐馆里就找不到地道的中餐,还是你做的饭菜最好吃。”
在节目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这一段会加上几张图片,都是他们在纽约的日常生活,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的场景,看起来极为艰苦。
在准备好的稿子里,姜闻负责谈扮演角色的感受,冯晓刚谈拍摄的艰辛,林子轩的问题最少,只要说说剧组筹备的大概经过就行了。
两位社会学者则用他们专业的知识谈论出国潮的起因和影响。
《文化访谈》每一期的节目时长为一个小时,他们录了一天的时间。
由于是第一次做这类节目,节目组没什么经验,中间休息了好几次做临时调整,他们想拍摄更多的素材,后期制作的时候就能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他们录节目也不容易,这倒腾的太费劲了。”冯晓刚感慨道。
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他一点都不紧张,甚至还有点表演的**。
“冯哥,就凭你这种放松的状态,做演员估计比做导演更有前途。”林子轩夸赞道。
“我也有过这想法,可惜老天爷没赏咱这碗饭吃,谁愿意找咱拍戏啊。”冯晓刚说笑道,“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干导演吧,到时候也能在自己执导的片子里露露脸,过过戏瘾。”
“我找你拍戏。”旁边的姜闻接茬道,“我在剧本里加了一个老师的角色,觉得你很合适,要么葛尤也行,不过葛尤肯定没时间。”
“我和葛尤?合着你就觉得我们这模样的才行,这不会是个大反派吧?”冯晓刚警惕道。
“怎么会?就是一很有特点的老师,要不回头我拿剧本给你看看。”姜闻保证道,“我也给小林弄了个角色,是个四九城里很有地位和派头的混混。”
“你找我们演到底是为了角色啊,还是为了省钱,我们的片酬可不低。”冯晓刚怀疑道。
“姜哥对钱就没有概念,应该是角色需要。”林子轩帮衬了一句。
“那我就放心了,我还没演过电影呢,这一回也算是进入电影圈了。”冯晓刚高兴道。
就这样,三人在录制节目的间隙谈好了下一次的合作。(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顿饭
录完节目,林子轩和慕姗姗请姜闻和冯晓刚到家里吃饭。
虽说这是早就约好的事情,而且能上华国电视台的节目没有谁真的会拒绝,不过这同样是一份人情,人来了就是给面子。
这时候,能请到家里吃饭的都是真正的好朋友。
冯晓刚和葛尤这种不用说,林子轩和慕姗姗结婚都是请他们去迎亲,这关系铁着呢。
他们以前和姜闻不熟,毕竟混的不是一个圈子,这大半年算是熟悉了,以后还会有往来,不是说拍完《京城人在纽约》就散了。
交情嘛,就是这么一点点累积出来的。
出了华国电视台,四人坐上车,林子轩开车,先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这个菜市场不大,还没到下班的时间,人不多,清静,原本是让姜闻和冯晓刚在车里等着,这两人还是下了车。
四人走在菜市场里,没有引起围观。
慕姗姗有大半年没在电视上露面,渐渐消失在观众的记忆里。
她在美国这半年同样有了一些改变,不仅气质上更为成熟自信,还学会了穿衣打扮。
林子轩和冯晓刚就是标准的路人,姜闻算是最有名气的,可卖菜的大妈不怎么看电影,她们最喜欢的还是电视剧。
慕姗姗负责买菜,林子轩在后面拎着,陪着另外两人闲聊。
“这菜价涨的太厉害了,咱们刚出国那会只有这一半的价。”冯晓刚感叹道。
“现在什么都涨,都市场经济了,随行就市,以后估计还要涨。”林子轩预测道。
“听说明年要调整工资了,也该涨工资了,要不然肉都吃不起了。”冯晓刚抱怨道。
这话略微夸张,不过很能说明问题。
从9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要搞活经济,国家实行了价格浮动的政策,物价根据市场需求可以自行调整,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国家统一定价。
这么做能够极大的丰富百姓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
比如猪肉价格,从去年的两块五一斤涨到了三块二,就这样到了过年肯定还要涨。
物价上涨,工资还是老样子,这就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国家已经提出了明年要涨工资,而且据说涨幅很大,有各种传言,有人说要涨一倍,还有人说要调整原来的工资等级划分。
华国现在的工资是按照工龄来算,分成各个等级,工龄越长等级越高,工资也就越多。
在单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可以加一级工资,提升为领导了也能加一级工资,每升一级就会增加五块钱的工资。
工资到底怎么涨,上面还没有具体的文件下来,大家是各自猜测,不过总算是有个盼头。
演艺圈的人倒不一定依靠工资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是片酬和拍广告,但华国大部分百姓都指望着每月的工资过日子,工资的调整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
回到家里,慕姗姗在厨房忙碌,林子轩帮着收拾鱼肉,清洗蔬菜。
弄好之后,他到客厅招呼姜闻和冯晓刚,三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姜闻似乎是真的想通了,这些天都在认真的修改剧本,收敛了锋芒。
这是他第一次做导演,他以前拍过不少戏,和很多导演都有联系,他向这些导演咨询,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其中有一条就是按照规矩来,否则得不偿失。
“这就对了,干咱们这一行就像小林说的,叫做带着枷锁跳舞。”冯晓刚深以为然道,“你要是拍电影就是给自个看,自娱自乐,那无所谓,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过你拍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那就要守着规矩,想方设法的在规矩允许的情况下把舞跳的精彩,这才能显出本事来。”
“你就没想着打破规矩么?”姜闻不甘心的说道。
“我想啊,我怎么不想,我还想像老美那样来个电影分级呢,那样想拍什么电影都行,但那现实么?”冯晓刚反问道。
“不试试怎么知道,我觉得总要有人试一试,张亿谋拍《活着》,京影厂的导演田状状正在拍一部片子,我前几天看了剧本,写的真好。”姜闻夸赞道。
“大家都在试,小林写了《顽主》被人骂,写了《活着》接着被骂,这不就是尝试么?”冯晓刚举例道,“可尝试也要有个限度,讲究方式方法,你想试试自己能蹦多高,结果蹦出地球了,在太空中被憋死了,值得么?”
林子轩在一旁看着这两人争吵,觉得很有意思。
这两人属于两种类型,姜闻是想要一步到位的那种,性子急。
冯晓刚就沉稳的多,他同样有想法,不过他会慢慢的尝试,争取不触碰底线,想在自由创作和规矩之间寻找平衡。
在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时候,他就有过不少大胆的尝试。
林子轩很少参与他们的争论,这两种想法都没问题,重点不是说,而是做。
不仅要做,还要能做好,只有把事情做好了,才是真的有本事。
相比较而言,和冯晓刚合作会轻松一些,两人都知道那些能碰,那些不能碰,这就很好沟通,姜闻太有想法,太固执,会比较难交流。
饭菜做好,端上桌子。
他们停止争论,开始吃饭,四人说说笑笑,聊一些闲话,除了姜闻和冯晓刚时不时地拿话互相挤兑外,这顿晚饭吃的还算愉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