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和两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为京城人,林晓玲生活在这儿,很难体会外地人在京城的感受,她觉得京城人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迎接外地人。
贾章柯在京城这几年,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是排外的,这种感受只有外地人才会明白。
他们在创作上的分歧实际上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也是女人和男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这和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是一个道理。
老太太和女孩子的故事不真实么?肯定是真实的,它就发生在京城的某个角落,贾章柯说的边缘群体同样真实存在。
生活是一块多棱镜,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大款有大款的生活,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这都是真实的,不能说残酷的生活才是真实,大款花天酒地的生活就不真实了。
问题是,你站在谁的立场,你想拍摄谁的生活。
由于以上的原因,他们很难说服彼此。
“这样吧,咱们各写各的,写出两个本子来,然后给郑教授看看,谁的本子通过了,拿到了拍摄资金咱们就拍哪一个。”林晓玲建议道。
“这样也好,双保险,省得落空。”贾章柯同意道。
这种分歧属于创作上的分歧,在电影学院很常见,并不会影响彼此的友谊。
林晓玲拿着素材回到宿舍,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思考着怎么样推进情节,对话要符合角色的身份,这是她第一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格外的认真。
经过一番思考,她在稿纸上写下了剧本的名字,《咱们俩》。
贾章柯以一个外地人的思维想象着如何展开故事,如何来写一个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他感觉到和这座城市的格格不入。
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里望着窗外的雪花,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贾章柯的脑海里渐渐有了一些影像,在岁末的京城,一个失业的农民工行走在寒冷的街道上,看着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带着茫然和无助。
他不知道是该继续留在这里,还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家乡。
在他眼里,这座城市是如此的冷漠,周围的人是如此的冷漠,社会在发展,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冷漠。
贾章柯决定了,他想拍的就是这个故事。(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科技改变电影
贾章柯给他要写的剧本起名叫《小山回家》。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快到春节了,民工王小山厌倦了在京城的厨师工作,故意制造麻烦被老板给开除了,自由之后,他想找个同乡一起返回老家。
为此,他在京城里穿梭着,寻找身份不同的老乡,包括建筑工、票贩子、服务员、大学生和发廊的小姐等等。
通过王小山的不断寻找,把外地人在大都市的生活真实的展现出来。
他们大多从事着社会底层的工作,收入不高,不过却没有人愿意和王小山一起回乡。
在大城市工作,至少还能有一份收入,能够寄钱回家,还有生活的希望,如果待在家里也能生活的很好,谁愿意出来打工呢。
王小山最终没能说服任何人,他在离开京城前,剪掉了自己一头凌乱的头发。
贾章柯想通过王小山这个人物表达一种游离的生活状态,农民工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找到了各种工作,不再是农民,可也不算是城里人。
他们在故乡和大都市之间流动,今天在这儿打工,明天在哪儿打工,过着不稳定的生活。
这种游离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缺乏归属感。
王小山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厌倦了在大城市打工的生活,想要回家,可他的同乡们还坚持在大城市里挣扎着生活,期望能够过上好日子。
随着华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在贾章柯看来,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个剧本他写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多影像都在他的脑海里。
这些天他接触到了在京城从事各种工作的同乡,他们说话的方式,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未来的迷茫,让贾章柯感触很深。
他写起来非常的顺畅。
写完剧本,他召集了电影小组的成员,总共有十几个人。
这些人来自学校的各个院系,基本上每个小组都是如此,毕竟拍摄一部电影需要的是团队合作,电影学院各个院系的学生联系的会比较紧密。
大家到齐后,贾章柯站在台上,介绍了写作剧本的缘由,就像是发表演讲一样。
接着,他一边读着剧本,一边自己表演,一会是这个人物,一会是那个人物,还要解释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大家明白故事的内容。
他要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都介绍清楚,我想怎么拍这个镜头,用什么光线。
在电影学院,经常出现类似的场景,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同,就要卖力的说服他们。
他们这时候虽然还是无名之辈,不过能够考入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有点心高气傲,你要是没有真本事,谁愿意理你啊。
贾章柯讲完后,大家开始提问,问题都非常直接,也可以说是挑刺。
贾章柯会一一作出回答,互相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把剧本更为完善,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而放弃。
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就算是林晓玲写好了剧本,也要有这个演讲和讨论的过程,你想要组建自己的摄制组,就要得到整个团队的认同。
这不像是踏入社会之后,花钱就能请到专业的工作人员。
如果把《小山回家》的剧本放到市场上,估计没有影视公司愿意投资,因为内容太过灰暗,通过审查的希望不大,拍出来也没法上映,投资得不到回报。
不过这儿是电影学院,这帮学生还怀着激情和理想,觉得拍摄这样的片子才是艺术。
在贾章柯的一通解说下,剧本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接下来就是拍摄资金的问题了。
筹集资金有两条路子,一个是得到学校的支持,一个是自筹资金。
事实上,电影学院的学生都不太穷,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会出去找活干。
贾章柯就给影视公司写电视剧剧本,不署自己的名字,替人做枪手。
林晓玲给华国电视台拍摄纪录片都是如此,导演系给人拍广告的同学不少,能赚不少钱。
贾章柯自然想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不过电影学院的拍片补助是针对导演系的同学,这是导演系学生的毕业作品。
作为文学系的学生,贾章柯没有申请这项补助资金的资格。
他要么是自筹资金拍片,要么就是通过林晓玲来申请拍摄资金。
与此同时,林晓玲还在写着剧本,《我们俩》的故事情节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写好比较困难,尤其是要把四季交替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合在一起。
《小山回家》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我们俩》则是一部剧情片。
这两部片子都涉及到了外地人在京城的生活状态,但拍摄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一部冷漠的让人觉得寒冷,一部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每一年电影学院导演系都会拍摄不少的毕业作品,大多数学生的短片都不会出现在影院里,基本上都会留在电影学院。
一直以来,电影都是一种昂贵的艺术,因为拍电影要花很多钱。
在国内,以前只有国有电影制片厂才有权利拍电影,现在虽然民营影视公司也可以参与其中,但对于个人来说,拍电影仍然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比如一台摄影机一天的租金就要一两千块,一台纳格拉的录音机一天租金是五百块。
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九九五年七月有了改变。
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数码摄像机的新产品,也叫做dv,这个机器可以用来拍摄影像,非常的灵巧和轻便,拍出的素材能够转换成录像带。
虽然一台数码摄像机的售价高达四千美元,不过为电影行业带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掌握拍摄技巧,从此拍电影不再是一项高大上的行业,不需要到电影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
只要对电影有兴趣,拿起手中的数码摄像机,就能记录身边的生活,从而走上导演之路。
科技改变电影行业,正是从这一刻起,国内的独立电影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三章 投资
《卧虎藏龙》的剧本完成后,林子轩给陈导明,俞菲鸿和张纪钟分别送去了一份。
小说和电视剧的剧本,以及电影剧本有很大的区别,写小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一些奇特而瑰丽的场景,或者绝妙的武功招式。
但剧本要拍摄成影像,牵扯到拍摄资金和技术,就不能那么的随心所欲。
原著读者往往会骂改编的编剧毁了原著,其实编剧心里是有苦说不出。
编剧为了尽可能的拉长剧情,还会添加新的人物,写一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情节,这是因为编剧并不能真正的左右剧情,导演和投资商才是最终的决策者。
林子轩要求《卧虎藏龙》的剧本要尽可能的忠于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丰满人物的性格。
这是为以后拍电影做准备,先让故事里的人物深入观众的内心,获得观众的认同感。
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剧本的写作,却一直都有和编剧讨论剧情。
现在的剧本大体上符合他的要求,故事内容很平实,每个人物的性格鲜明,就连配角都有自己的特色,算是一个质量上乘的本子。
不过,好的剧本只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基础,其他因素也非常重要,比如导演和演员。
林子轩和华国电视台的导演张纪钟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