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争不过弟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支持,转而寻求父亲的帮助。
父亲作为警察,努力的调解家庭的矛盾,但显然收效不大,他并不明白女儿需要的是什么,只是被动的进行说服教育。
蕊蕊反抗的方式是在地上打滚,并把衣服弄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但这种胡闹的行为只得到了母亲的埋怨和父亲的阻止。
“妈妈不喜欢我,她总是和弟弟说悄悄话,她不喜欢我。”蕊蕊这么说道。
在短片的结尾,一家人吃饭的时候,蕊蕊突然爆发,哭诉着母亲不喜欢她,她不想做姐姐,最后只能听到小女孩的哭泣声。
二十分钟的时间没有展现太多的生活细节,在剪辑上重点突出了家庭的矛盾。
“你自己觉得怎么样?”林子轩询问道。
“还行吧,把蕊蕊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拍下来了,她其实就是想多一点父母的疼爱,并不是在胡闹,我在旁白里都说了。”林晓玲回应道。
“算了,你别管这件事了,好好学习吧。”林子轩叮嘱道。
他意识到,这部短片会造成不小的社会反响,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有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许会引起讨论。
再说了,短片播出后还可能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产生影响。
不过仅仅从纪录片的角度看,拍的非常不错。(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章 国考元年
无论是王钟军的营销计划,还是林晓玲的短片暂时都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因为这时候华国百姓被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那就是普通人通过考试就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叫做考公务员。
1994年8月,华国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全国沸腾。
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城市里的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在京城,百姓起初是不敢置信,持怀疑的态度,就连很多国家机关都在观望。
没有人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着考试就能到政府机关工作,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新形式的科举考试。
国家人事部为此专门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首届招考。
在此后的几天内,有将近一万四千人进行咨询,报纸上称为“万人赶考公务员”,一时间,考公务员成为热门话题。
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时候,大学毕业包分配,有关系的能分配到好单位,没关系的只能服从安排,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公务员。
这和高考一样,一场考试改变一生。
报纸上并不是一面倒的支持,还存在着质疑的声音。
他们质疑这种新形式的科举考试真的能选拔出可用的人才么,会不会只录取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考试的内容会不会成为新的八股文。
慕姗姗最新一期的《文化访谈》邀请了华国国家人事部的常务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领导小组组长来回应质疑。
《文化访谈》有时候会肩负着宣传国家政策的责任,考公务员和文化有渊源,起源其实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破除了门阀权贵对人才的控制,给寒门子弟创造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而且,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相对的公开透明,减少暗箱操作。
慕姗姗的《文化访谈》节目成为了华国电视台的一个招牌,越来越受到社会上中高层人士的关注,成为他们必看的电视节目。
访谈的对象有大企业老总,有著名学者,有国际明星,还有政府官员。
无论是内容还是深度都是其他节目不能相比的,慕姗姗并不仅仅问一些八卦故事,而是在分享这些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能让观众有所收获。
比如他们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还包括像这次的国家政策。
大家最为关心的是这种公务员考试制度能不能坚持下去,考完试之后还要不要托关系,这是不是铁饭碗,如果在机关单位干不好会不会被辞退等等。
这些问题慕姗姗都会代替百姓问出来。
林子轩颇为感慨,这就是竞争极为激烈的“国家第一考”,据说京城公检法部门的书记员职位录取169人,报考人数有四千多。
在这个年代,机关里的公务员下海经商,但也有人通过考试进入机关工作。
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的变革时代,只要抓住机遇就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
华国电视台,林子轩接了慕姗姗,两人开车回家。
“这回的节目收视率创新高,看来大家对考公务员都很关注,你说这算不算是官本位思想?”慕姗姗谈论道。
在华国的确存在着官本位思想,以做官为尊贵。
不过,这种话题慕姗姗不可能在节目中提起,属于封建糟粕,在新时代,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官员都是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
至少宣传上是这么说的。
“当初刚毕业那会要是有这机会,我也去考了,这可是鲤鱼跳龙门啊。”林子轩感叹道。
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在机关单位上班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说出去好听,找对象容易,还有机会捞好处。
“那你现在还不是下海了?”慕姗姗反问道。
“这个体制啊,就像是一只鸟笼子,笼子里的鸟儿想飞出去,笼子外边的鸟儿想飞进来。飞出去的鸟儿向往着自由,飞进来的鸟儿得到了安稳。”林子轩比喻道。
“看不出你还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慕姗姗取笑道。
“那是,我这人隐藏的深,一般人可看不出来。”林子轩说笑道,“今儿有人要送几件老家具过来,咱们要快点回去。”
“就是上次冯哥说的那朋友?靠谱么?”慕姗姗怀疑道。
“放心吧,见过两次,人家在这行混了十来年了,老藏家了。”林子轩保证道。
冯晓刚介绍的人叫马未督,八十年代就搞收藏,现在手里有不少稀罕的藏品,在古玩圈子里名声不小,还出过一本讲陶瓷的书。
林子轩和马未督见过两回,请他帮忙在圈子里收几件老家具。
这年头,老家具卖不出价钱来,主要是市场没有炒热,还处在培育的阶段,等到华国的拍卖行兴起之后,这价格就上去了。
事实上,很多古玩价格疯涨的原因就是拍卖行在后面推波助澜。
林子轩和慕姗姗回到四合院,马未督带着工人正在外边等着呢,这人不到四十岁,带着老京城人的做派,礼数足,讲规矩。
他这次带来四件老家具,桌椅茶几,应该是一套,东西看起来不错。
林子轩不太懂,想来马未督不会骗他,本来就没多少钱的东西,不值得。
他请工人把东西搬到屋子里,招呼马未督到客厅里坐着,大家喝茶聊天。
马未督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讲起古玩行的掌故很有一套,让人听起来不觉得乏味,不过他一直不提老家具价钱的事儿,让林子轩觉得有古怪。
“马哥,你这是有事啊?”林子轩疑问道。
“这个啊,还真有点事。”马未督沉吟道,“我在电视上看了《文化访谈》,小慕主持的真好,我就琢磨着能不能上去讲讲古玩收藏,这也是咱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
林子轩一听就明白了,他这是看上《文化访谈》的影响力了。
如果能在华国电视台的节目上讲收藏,那他在古玩圈子里就更有名声了,就目前而言,电视上还没有类似讲古玩收藏的节目。(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一章 公平
这一年,马未督只在古玩圈子里有名号,不被大众所熟知。
再说了,他不是正经研究文物的,而是野路子出身,他以前在工厂开机床,后来做了文学杂志的编辑,业余时间搞古玩收藏。
在古玩圈子里,他算是一个藏家了。
只是这种称号得不到专家学者的认可,就是私下里的称呼。
文物收藏这个圈子也分为专业的和业余的,真正懂行的大家都在故宫博物院呆着呢。
次一点的也在各地的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所,或者大学里的考古专业。
马未督说到底只是一个古玩爱好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离真正的专家学者还有不小的距离。
他很想成为专家,挤进那个专业的圈子里去,不过人家不带他玩。
他现在不缺钱,缺的是名声,那些专家不搭理他,他就琢磨着怎么才能出名,让大家都认识他,知道他是一位藏家。
他已经不满足于在古玩圈子里自娱自乐了,他要走进大众的视线,甚至想建一座博物馆。
你们不带我玩,那我就自己玩出名堂来。
然而,一个搞收藏的想出名并不容易。
马未督尝试写书,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收藏知识,可惜这不是一个全民寻宝的年代,对古玩感兴趣的人并不多,大家都忙着下海经商呢。
至于到大学里讲座,他倒是想去,可没有大学邀请。
主要原因还是他没有专家的头衔,他要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在故宫博物院当研究员,想要到大学讲座很容易。
当然,如果他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全世界独一无二,那他也能出名。
就在这个时候,林子轩找了过来,想收几件老家具。
这原本是很平常的事儿,朋友介绍过来,收几件老东西,他帮着掌掌眼,从中拿一点劳务费,在圈子里不算什么。
马未督做古玩这一行,一个是靠自学的知识,还有就是靠眼力,很会看人,也很会把握时机,这是他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他打听了一下林子轩的身份,从中看到了一个出名的机会,那就是上电视做宣传。
只要能在华国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