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艺生活-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吸引他们的还有一点就是《活着》的故事本身,通过福贵这个人物的遭遇描述了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抗争和无助,直到最终的豁达和释然。
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要活着。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有共通之处,谁不是为了活着呢,关键在于对于活着的态度。
西方人更为进取,通过种种努力来达到目的,有时候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东方人更愿意顺其自然,通过努力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不强求。
有西方影评家认为东方人福贵对待人生的态度值得西方社会借鉴。
西方社会发展的太过迅速,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东方人的这种人生态度可以更好的消解社会矛盾,达到一种平衡。
这些西方人还不知道,此时的华国正在走着西方的老路,社会快速的转型和发展,从而暴露出诸多的社会矛盾。
官员和百姓,暴发户和贫困户,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和人的关系愈发的淡薄。
当物质逐渐丰富之后,精神却陷入了贫瘠之中。
这其实也是《甲方乙方》要讲的故事,这部电影虽然包裹着一层正能量的外衣,其实内在还是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讽刺。
这样的讽刺才能引起国内观众的共鸣,才是真正的贴近生活。
由于以上原因,电影《活着》在法国和荷兰大受欢迎,从而引起了出版社的关注。
国外的汉学家是无利不起早。
这位法国汉学家之所以愿意翻译《活着》也是因为法国国内有家出版社有出版的意图,他能从中赚取版税,而不是说因为喜好华国的文学。
否则华国国内有大批的小说,也不见他有兴趣。
这家法国出版社叫做阿歇特出版社,是法国最大的综合性出版集团,旗下有多家出版公司,想要出版《活着》的是它下属的一家叫做阿歇特普通文学的出版社。
林子轩不知道是不是法国电影人让路易推荐的功劳,不过小说能在国外出版是好事。
这意味着他能拿到版税了,目前国内还是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活着》。
他招待了这位法国汉学家,一位五十多岁的法国老头,精通汉语,双方交流没有问题。
翻译小说是翻译家对小说的一种再创造,不一定要和原作者进行交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这就是意译,也叫做自由翻译。
还有一种是直译,既要保持原著的内容,也要保持原著的形式,尽可能还原原著的风貌。
每个翻译家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位法国汉学家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活着》这部小说,他发现电影和小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改动的相当大。
尤其是细节部分,电影太过粗糙,就像是劣质版的小说。
这也难怪,电影要把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浓缩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总要有所取舍。
如果光看了电影,没看原著小说,会觉得电影还不错,可要是先看了原著小说,再去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不足之处了。
小说改编成电影都会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很难让看了原著的读者满意。
这就是《活着》在国内放映的时候,那些作家不满意的原因,他们觉得《活着》的原著那么精彩,被张亿谋给改的乱七八糟。
不少圈内人都说张亿谋的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蹭了一个好原著。
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张亿谋拍电影总是喜欢改编自小说,然后加入自己的东西,把原著小说改的面目全非,让人诟病。
要是论起文学性,小说比电影高了好几个层次。
张亿谋的长处是他能把那些原著小说糅合成自己的东西,拍摄出自己的风格来,成就张氏风格的电影,这也是一种本事。
这位法国汉学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走电影的路子。
法国观众是先看的电影,再去看小说,如果他们发现小说和电影是两码事,可能不容易接受这种状况,甚至认为翻译出了问题。
为了小说的销量,按照电影来翻译是最好的选择,法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还有一种是翻译《活着》的原著小说,小说的文学性更强,悲剧性更浓,能给读者更为强烈的感情冲击,这是一部杰出的小说。
就这个问题他和林子轩做了交流,毕竟他希望自己翻译的版本能够得到原作者的认可。
“你翻译的是小说,不是剧本,如果你想翻译剧本,可以去找张亿谋。”林子轩回应道。
除了法国的出版社,荷兰一家叫做造反者的出版社也对《活着》有出版意向,他们托人找到林子轩,想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权。
这家出版社是荷兰一家规模不大的独立出版社,主要出版其他国家的翻译作品。
随着电影在各国的上映,小说逐步的走向世界,林子轩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西方文坛。(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九章 传媒
进入八月,华宜广告公司。
这家公司在建国门附近,规模不大,有二十几名员工,大部分都是和客户联系的业务员,有几位是编辑和美工,负责广告材料的排版和绘制。
今年前半年公司的业务一般,勉强维持生计,自从接到华国银行的单子后,才有了起色。
王钟军暂时把公司的业务交给爱人和弟弟负责,他专心策划起电影的宣传事宜。
韩三评认同了好梦公司的宣传方案,林子轩把宣传《甲方乙方》的事务交给了华宜广告公司负责,宣传费用是10万元,持续时间到电影放映结束。
这是好梦和华宜的第一次合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王钟军和各大报刊杂志都很熟悉,知道如何挑起话题,制造噱头,从而影响舆论导向,吸引读者的关注。
林子轩虽然也能想到类似的手段,可具体怎么操作是个大问题,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以后的电影行业会越来越倚重宣传,在国外,一部烂片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从而大卖的例子并不少见,好梦公司也要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王钟军只收了5万元,这是友情价,对华宜广告来说只是一笔小单子,不过他非常重视。
他做这件事倒不是为了钱,一个是通过这件事展现自身的能力,在圈子里得到重视,还有就是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
他学的是传媒,广告只是传媒里的小众,真正和传媒联系紧密的还是娱乐行业。
影视剧的营销,艺人的包装和推广,维系和媒体的关系等等,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看着在自己的策划下一部电影获得成功,他会很有成就感,这对他来说也是经验的积累。
在京城生活,王钟军深知想要进入演艺圈很容易,只要有钱就行,那些大款能和演艺圈的大导演和大明星吃吃喝喝,谈笑风生。
但想要得到这个圈子的认可很难,大款们只能处在圈子的外围,被人当成长期饭票。
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进入这个圈子的里面。
王钟军不是不想和张亿谋那样的大导演交往,不过演艺圈学院派的圈子门槛高,很难进。
学院派是指科班出身的一帮人,姜闻就属于学院派,这些人的特点是拍艺术电影,然后到国际电影节上拿大奖,总想着一夜成名和载誉而归。
他们有这种情结,或者说是被灌输到头脑中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和华国艺术院校的教育体制有关,以电影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学态度是纯学术的,也就是只谈艺术,不谈商业。
这么教育出来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艺术家,要拍思想深刻的艺术电影,特别的摆谱。
无论是张亿谋还是姜闻,亦或者贾章柯都有这种思想,拍艺术电影拿奖,与其说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不如说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处在那种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的就被同化了,认为要获得认可只能拍艺术电影。
他们就没想过要拍摄商业电影。
像这种圈子你要没有科班背景,或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人家根本就不带你玩。
即使你费尽心思的混进去了,也只能在外围呆着,进不去核心。
林子轩的圈子属于杂牌军,相对来说颇为开放,他们自己都不是科班出身,自然不会讲究这些规矩,这个圈子讲究的是志同道合,脾性相投。
王钟军现在对于影视圈还处在较为陌生的状态,只是在外边看热闹,没机会下场。
所以,他要抓住这次机会,加强和好梦公司的合作,或许下一次就能投入资金进去,在影视行业试试水。
他打算先从介绍好莱坞大片开始,让国内的读者对大片有个直观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就算是张亿谋的电影在好莱坞也算不上真正的大片。
就这样,王钟军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电影营销。
与此同时,林晓玲拍摄的短片《姐姐》在华国电视台的早间节目《生活空间》中播出。
电视节目讲究效率,生产周期短,一般来说也就是一周到两周左右。
比如慕姗姗的《文化访谈》,半个月一期,在这半个月内要邀请嘉宾,搜集嘉宾的信息,拍摄有关嘉宾的短片,还要制定采访的话题等等。
不可能像拍电影那么的细致,和电影相比,电视节目就相当于是流水线作业。
这部叫做《姐姐》的短片也是如此,一个星期拍摄,三天时间剪辑,然后就会播出。
林子轩和林晓玲一起看了这部20分钟的短片。
前面十分钟都是一些生活小事,表现了蕊蕊和峰峰之间的争执,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姐姐在这个家庭里处于劣势。
她争不过弟弟,从母亲那里得不到支持,转而寻求父亲的帮助。
父亲作为警察,努力的调解家庭的矛盾,但显然收效不大,他并不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