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潇水说论语-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把一些东西加诸我,我也不愿意把这些东西加诸别人。”譬如一些不合制度、不义的东西,我不愿意别人把这些东西加到我头上,欺负我,所以,我也不会把这些东西加到别人头上。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仁了。子贡这里讲的意思,其实属于仁。
  我们前面说过,仁分两个境界,一个是天生的仁,天生就愿意尊重和促成别人利益(自然就不愿意把一些不和制度不义的事情加于别人头上欺负别人);第二个是利仁,因为厌恶别人由于不仁而损害到了我,所以我主张对人要仁,我自己也对人要仁。这是看着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利),才选择接受了仁。这是次一等的仁。
  子贡这里说的,就属于次一等的仁,因为不愿意被别人伤害,所以也不伤害别人。这属于利仁。
  可惜啊,即便子贡作了这样的表白,而且要求也不高,只是次一等的仁,但是孔子还是毫不给面子地纠正他:“子贡啊,这个境界,是非你所及的啊!”
  你是达不到仁的,次一等的都不行!
  子贡的自我标榜,被孔子一个嘴巴扇醒了。孔子真是不给面子啊。
  看来,仁的宝座上,只有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商汤大禹这几个哥们以及半个颜回了。
  如果仁这么难的话,那仁教化而治国的理论,就还有现实可行性吗?
  
  第十二句: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时候子贡也开始报复老师了。他说,孔老师总是给我们讲讲诗经、尚书、礼乐什么的,这些文化课讲的很多,常常能听到。但是,想听听他讲人性和天道什么的,就几乎没有了。
  我们说,孟子荀子后来一直争论性善、性恶什么的,老子则常常讲天什么的。孔子的学说,就是仁和礼和等级秩序,而性善性恶和天道这些偏哲学思辨的东西,孔子谈的确实比较少。
  所以子贡在这里,给孔子挑茬呢。
  子贡想听那种哲学思辨,谈谈性和天什么的,一定很来劲。但是也许孔子觉得,吾道一以贯之,有仁和礼这些东西,就够了,社会就够用了。孔子不爱抽象思辨,不爱讲性和天道,他是一个比较入世的思想者,也许距离哲学家还差三丈。唯其如此,孔子才比较可爱,与人没有距离感,仿佛一个邻居老头。
  
  第十三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这句话是个大实话。子路这个人,唯恐从老师或者同学那里听到新的教义,因为,听到新的道理或者信条了,譬如忠信、克己、诚义,自己就又要去实践,这实在是个费心费力的事啊。所以子路最怕听到新的好东西了。
  子路是个率真的人啊。
  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也最怕老师讲下一章节。 
 
(二)
  
    
   第十四句: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斋
  
  这句大约是我在中学课本里学到的《论语》上的话,但我觉得课本选的不好,这句话无关轻重,意义不大,也没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真谛,不知道教育者们是怎么考虑的。学了这个,使人产生误解,孔子的教导,不过尔尔啦。于是竟不甚敬孔子了。
  子贡问孔子:“卫国的孔文子死后为什么谥为文。”
  文是一个好的谥号,大夫死后也可以有谥号的。像周文王、晋文公重耳、汉文帝、曾文正公(曾国藩),都是这个文的谥号。一般来讲,谥为文的,都是比较好脾气的,比较仁的。
  当然,曾剃头“屠杀”天平天国,也被谥为文,我们可以不管,那是满清末年,知识和政治界完全胡来了。
  孔子说:孔文子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发问为耻,所以就谥为文了。
  我们总是觉得很奇怪,就这几条优点,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难能可贵的,这就够成文了?
  总之,这句话孔子讲的比较让人失望,也许孔文子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吧,总之这句话选在中学课本里,实在是无厘头。“仁远乎哉,吾欲仁,则斯仁致矣”这句话岂不更好。大约我们的革命的教育学家们认为,仁是一个封建糟粕的字眼吧!
  
  第十五句: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的道行大约有若干,孔子说,子产占了其中的四项。子产是郑国的执政官,孔子说,子产自己表现得很恭,对待国君很敬,对民众给恩惠(这一点属于仁政了,不侵犯民众利益),使用民力比较按照社会一般道义和传统约定的标准(不是过多,符合常理)。
  子产基本上算是孔子标准下的仁政了吧。
  
  第十六句: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是评价晏子的,就没有那么高了。我们说,晏子确实也不配得到过高评价。晏子这个人,是齐国政坛上的不倒翁,长期为相,有“二桃杀三士”这样扑杀人才的劣迹——杀掉这三个高洁英勇的人物仅仅因为这三个人见到他的时候没有站起来。
  孔子周游去齐国,也是晏子出于嫉妒等多种考虑,劝说了齐景公不要留任孔子。总之,是个世故的老奸巨猾的大政客。而他在《晏子春秋》中给自己写的那些美政,不过都是把罪恶推给自己的国君,把自己打扮成不断进谏的直臣,是本沽名钓誉的书。即便他真是一个屡屡进谏劝说君王不要奢侈不要使民太甚的人,也算不上一个合格了不起的政治家,大不了是个嘴碎的谏官而已,而他的职责是相国。
  孔子说:“晏子这个人善于与人交往,跟人交接很久了,还是保持着敬。”
  这虽然是表扬,其实含着轻微的讽刺,首先是一个“善”字。与人交往是个自然的东西,而他是“善于”,那就是带着技巧。具体表现为交往很久了还保持着敬,这是不甚合人性的,不过是一种老油条的圆滑罢了,是为了自我保护和谋求政治地位牢稳的。
  晏子是一个相国,可以点评他的东西有很多,而孔子却只道他跟别人交往时的特点,这就好像对一本杂志,不评价它的内容,而单说它的广告打的还挺多。显然是带着不甚恭维的态度的。相比于对子产的评价,差的远了。
  
  第十七句: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有一台电脑——古代的电脑就是大乌龟,可以用于占卜的,是古代的信息产业——臧文仲把这个大乌龟藏在一个专门的屋子里,梁柱上画了山水藻草,这是天子的庙才能画的,臧文仲到底算聪明还是傻啊。
  这是指摘臧文仲不知礼呢。
  其实臧文仲还是个很有头脑和丰富的治国理念的,这里也挨了孔子批评。
  
  第十八句: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是楚国的一个大牌令尹,曾经毁家纾国难,就是把自己家族的封地都还给楚成王,用这个办法加强王权,起到遏制卿大夫的作用。目的上和孔子要扼制三桓,是一样的。子张问:“令尹子文曾经三次做令尹,三次离开(不外乎是因为别人的馋言或者某些事做的不让国君满意吧,就离职了),做上令尹的时候,没有喜色,离开令尹道时候,没有忧色(意思是不把个人得失萦怀)。而且,工作交接还做的特认真,把工作的各种进展都向新令尹讲。这样的人算怎么样呢?”
  孔子说:“是忠啊。”(所谓忠,当时还不是特别指忠君,而是对人办事尽心尽力的意思,所谓“为友谋不忠乎”。)
  子张问:“那他够仁了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诸种好品德中的妈妈级的好品德,仁人就算是完人了。孔子轻易不承认谁是仁,于是孔子当然说:“我不知道,他哪能够得上仁人呢?”
  于是,令尹子文就给否定下去了。
  
  第十九句: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杼因为自己老婆的问题,杀了齐庄公,这当然是大逆不道的,当时的齐国大夫陈文子,为了表示对崔杼的厌恶和不合作,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就奔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到了一看,说:“这里的大夫,跟我们的崔杼是一样的啊。”于是又跑去下一个国家。到了下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跟我们的崔杼还是一样的啊。”于是又走。
  子张问:“像陈文子这样,算是如何啊?”
  孔子说:“他是一个清的人。”
  “够的上称仁了吗?”
  “我不知道,哪算得上仁呢?”——以后这类问题你们不要再问了,孔子心说!
  
  第二十句: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桓中的季孙家族的祖上的掌门人季文子是个大善人,家里的妾不穿帛,马不吃粟。季文子做决策的时候,要三思而行。孔子说:“思考两遍就可以了!”
  孔子这里又是轻微的批评了。思考的遍数太多,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计算祸福厉害,长远利益,短期利益,反复筹算,最后计较出一个决策。这还是在盘算自己的欲望和利益为主,哪是仁人的做法啊。
  仁人是尊重别人利益,思考一次就够了。第二次属于确认一下罢了。所以孔子说,思考两遍就可以了。
  
  第二十一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