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424-走进联合国-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从根本上改变了联合国中的力量对比,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占据了多数。在1969年的第24届联大上,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决议草案,要求立即停止核武器竞赛,取缔所有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美苏两国对上述提案表示反对,但最终还是获得通过,对此,美国曾称其为“多数暴政”。
非殖民化进程在世界经济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世界有100多个国家,近4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土地面积约1亿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它们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黄金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以上,钻石占95%以上,目前已知的稀有金属全部或大部分在亚非拉地区。发展核能、航天及电子工业的原料铍、锂、钽、钴、锗、铋等金属,都需要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升高,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时代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不断改变。
非殖民化运动与东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东方集团支持殖民地革命,将非殖民化运动当成打击帝国主义、削弱西方力量的手段。西方国家则在维持殖民地问题上互相支持,如美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支持英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问题上支持法国。东西方在前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目前,国际社会的反殖民主义任务仍未最后完成。2001年,联大宣布2001~2010年为根除殖民主义第二个十年。
《走进联合国》 第二部分谁发明的冷战?
第六章
联合国成立60年,冷战伴随着它走过了近50年。旧的冷战余波未平,一场新的冷战又在酝酿之中。受冷战的影响,联合国在许多情况下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变成冷战的场所。联合国的威望屡经挫折,地位大大削弱。
1 谁发明的冷战?
冷战是西方集团首先启用的术语。1947年,杜鲁门总统的特别顾问、金融家巴鲁赫在一次演讲中最先使用了这个词汇。此后,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出版《冷战》一书,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冷战的文章,冷战一语从此广为流行。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由于冷战期间的冲突限于局部地区,没有引起世界大战,两个超级大国也没有在战场上直接兵戎相见,因而称为冷战。关于冷战,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下面两种较为典型:
(1)指东方与西方,特别是苏联、中国与美国和西欧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主要是指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40年间,超级大国在所谓的第三世界相互角逐,扩大影响。冷战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核军备竞赛。冷战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2)指美国及同盟与苏联及共产主义集团之间没有实际战争的敌对状态,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1991年苏联结束共产主义统治而告结束。其特点是对核灾难的恐惧。
由此可见,冷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始于二战后期,至苏联解体而告结束;二是主要存在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三是以意识形态分歧为主要标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军备竞赛剧烈。
美国军队把战争分为三种类型:全面战争、有限战争和冷战。冷战可以运用政治、经济、心理手段,可以进行恐吓、讹诈、渗透、颠覆、制裁、经济封锁、提供援助、缔结军事同盟、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等。
至于冷战到底是谁发起的,东西方各执一词。西方国家将冷战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在东欧大力扩张势力范围,企图恢复一战前沙俄时代的疆域,因此与西方列强发生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苏联方面则认为,二战后,西方国家为巩固资本主义体系,采用各种手段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将遏制社会主义作为国策,是冷战的发起者。
二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貌合神离,在战后对德国的处理问题上盟国之间的摩擦日渐突出。盟国将德国分成四个区,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别占领。占领国各有各的打算。苏联希望将德国转变为一个“人民民主国家”,以便不再对苏联构成任何威胁。法国要求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使其不再威胁法国的安全。英美则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德国,用以防范法国、遏制苏联。为此,英美两国允许德国超过盟军限定的工业发展水平,后来又将他们的占领区合并。
杜鲁门于1944年当选为美国副总统,罗斯福去世后继任总统。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讲,称世界已经分成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美国从此确立了在全球对苏联实行遏制的基本立场。
在杜鲁门的领导下,美国在经济上开展“马歇尔计划”,以帮助西欧复兴;在军事上建立“北约”,以实行所谓的“集体防御”;又建立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各地从事暗杀、颠覆活动;在多边场合,则利用联合国为自己服务。对于各种区域性冲突和纷争,美国一概冠之以共产主义扩张,或者是受共产党国家指使,而本国对别国的军事干涉和侵略,则被称为捍卫民主和自由。
杜鲁门还背弃了自己亲自签署的把台湾归还中国的《波茨坦公告》,抛出“台湾海峡中立化”和“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保护海峡安全”,制造出一个本来不应存在的台湾问题。
杜鲁门的这些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国内对杜鲁门主义很有争议,杜鲁门也很受孤立。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防止铁托夺取的里雅斯特,把斯大林赶出伊朗,挽救希腊和土耳其,坚守柏林,把共产主义打出朝鲜,给了菲律宾人一个自由政府,让波多黎各实现了自治。如果这些是杜鲁门主义,我为此感到自豪。”
《走进联合国》 第二部分滥用否决权
2 滥用否决权
由于大国之间互不信任,在联合国成立之初,赋予了安理会五常以否决权。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多次使用否决权,表明这种不信任已经发展成实际利益的冲突。
1946年2月16日,美国、荷兰在安理会提出一项决议草案,涉及英、法从黎巴嫩、叙利亚撤军,提案获得多数赞同,苏联的意见与美、荷方案并无多大差别,但认为提案的语言不够强烈,为表明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苏联第一次使用了否决权。
关于五常从联合国成立至今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的次数,由于计算标准不一,结果也各不相同。据英国BBC电台统计,如果不计算选举联合国秘书长时的摸底投票,五常共使用否决权253次,苏联117次,美国78次,英国32次,法国18次。
中国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次数最少。国民党政府曾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曾五次使用否决权。
为了绕开苏联在安理会的否决权,1950年,美国提出一项“联合一致共策和平”的提案,要求在和平遭到威胁而安理会因常任理事国无法达到一致、不能履行职能的情况下,大会可以介入对有关问题的审议,如大会正在闭会期间,经安理会任何7个(后改为9个)成员或联合国多数会员国的要求,大会可以召开紧急特别会议。大会可以就维持与恢复和平向成员国提出建议,特别是在破坏和平发生侵略的情况下,可建议使用武力。
这项决议绕过了宪章所规定的限制,扩大了大会的职权,使大会可以代替安理会,美国在安理会无法通过的决议有可能拿到大会并获得通过。但因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认识到,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及自己在安理会的否决权对自己有利。因此,“联合一致共策和平”决议规定和程序未在实践中使用。
否决权有如一个紧箍咒套在安理会的头上,使联合国在美国侵略越南、苏联侵略阿富汗等重大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情况发生时无所作为。
《走进联合国》 第二部分古巴导弹危机
3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一个高潮,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几乎兵戎相见。
1961年,美国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发动猪湾事件,向古巴发起突袭,被古巴击溃。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从1962年7月起,把导弹源源不断地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是这次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人已经用军事基地包围了我们的国家,并用核武器威胁我们,现在他们将尝到敌人的导弹瞄准自己是什么滋味了。我们只不过是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美国体会一下受威胁的感觉。
赫鲁晓夫继续写道,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威胁美国,让美国人面对我们的导弹三思而后行,从而达到防止他们入侵古巴的目的。我们无意发动一场战争,古巴离我们万里迢迢,只有笨蛋才会想到我们会从古巴入侵美洲大陆。我们的目的是要制止美国发动战争,因为我们充分意识到,一场在古巴爆发的战争必将很快扩展成一场世界大战。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早在19世纪前期,美国人就打出“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不容外洲人涉足。古巴与美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美国U-2侦察机很快发现了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的导弹基地,并确定这些导弹和运载核武器的伊尔…28重型轰炸机有能力打击从秘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