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4683-图说-开国大帝-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绦蚨薪9馕涞哿跣阏獯吻鬃源陆兀谝搜粲氤嗝季嘤觥3嗝季壕诶萆希圩常怯旨⒂侄觯扌淖髡剑缓门闪跏献谑伊豕Т沓嗝季蛄跣闫蚪怠A跣憬邮艹嗝季督岛螅⒓疵钜搜舻南亓睿讶氐某衅鹄矗竿虺嗝季霾恕⒆龇梗盟潜ゲ鸵欢佟<⒍銎7Φ郊愕某嗝季艿秸庋拇觯怨馕涞鄹屑げ痪 5诙欤跣阍诤核卟颊螅贸嗝季旃劭矗⒍猿嗝季到绲热怂担骸澳忝峭督盗耍蠡诓缓蠡冢咳绻蠡冢蘅梢匀媚忝腔赜匦录暇樱傩芯稣剑蘧磺壳竽忝峭督怠!狈缦诺猛芬膊桓姨В煨蛄低罚担骸肮樗郴噬希缬写诵模袢杖缭福缤ざ舜饶敢谎挥邢不叮挥泻蠡诘摹!惫馕涞厶蠊笮Α! �
刘秀击败主要对手之后,目标又开始转向东边的刘永。刘永原来被更始皇帝刘玄立为梁王,后来自称皇帝,以睢阳作为京城,占据着青州、徐州一带28个城,封山东的张步、苏北的董宪、庐江的李宪等人为大将军。
刘秀于公元26年夏,命盖延率军征讨。经过整整一年的残酷战争,刘永大败,后被手下将领所杀。
北方的渔阳太守彭宠,原系刘秀部下,后反叛,自立为燕王。占据着蓟城、右北平的上谷等县,北边联络匈奴,南边联络张步,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汉光武帝决定亲自征讨,后经劝说,方派朱祜、耿龛等率兵北进,于公元29年平息了彭宠的叛乱,北方局势安定下来。
接着,张步、董宪、李宪、匈奴立的皇帝卢芳等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们也相继被灭,国内大部分地区开始稳定。
但是,还有三大势力,这就是蜀中皇帝公孙述、五郡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他们势力强大,有同光武帝平分天下之势。光武帝决定采取逐个击破,分而治之的策略,铲除这三大势力。
公孙述占据着益州(今四川、贵州、云南等),资源丰富,地势险恶;加上公孙述经营多年,势力比其他两个都大;而且,公孙述在蜀中已自称皇帝。为了孤立公孙述,光武帝决定拉拢窦融、隗嚣。他先派人去联络隗嚣,可隗嚣打算自己做皇帝,隗嚣不仅没有听从刘秀的劝说,而且还派人去联络窦融,劝窦融自立为王,他们同公孙述联合起来,建成三个国家,共同对付洛阳的皇帝刘秀。刘秀得知后,立即派人给窦融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将军日前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主张分割天下,像战国时期那样,各自为王,要知道,中国的土地即使可以分的话,中国的老百姓也是不能分的。将军如果能从大局出发,上为国家出力,下为百姓着想,我将非常感激!”刘秀的语言情真意切,使窦融和他手下的将士都认为光武帝英明。不久,窦融率部投降,刘秀随即派兵征伐隗嚣。隗嚣大败,于公元31年春病饿而死。汉军乘机收复了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地区。刘秀收复陇右地区以后,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进攻蜀中皇帝公孙述。刘秀亲自带兵征讨,大将军岑彭指挥军队,连连击败公孙述的军队,夺下不少城池,公孙述很快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刘秀又命广平侯吴汉进攻成都,结果公孙述惨败,受重伤而死。其手下将领见汉军来势凶猛,便纷纷投降。这样,蜀中皇帝的全部势力被扫除干净。
刘秀从28岁起兵,到灭掉蜀中皇帝那一年,已经43岁了。15年极为艰苦又残酷的戎马征战,芟夷群雄,扫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终于结束了豪强割据的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了统一。
《图说…开国大帝》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柔术治国 中兴汉朝
刘秀虽然出身于皇族,但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平民中间,使他深深体会到人民的疾苦。他分析从秦始皇以来中国的动乱原因,懂得要想把国家治理好,要用柔顺、缓静的统治手段,以便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汉室统治。他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又说:“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苟非其时,不如息人。”在“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指导下,他废掉王莽时代的苛而繁的律令,学习刘邦的做法,宽简天下,即所谓“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并由此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东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东汉初年,在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之后,刘秀开始建立一套能加强中央集权的领导班子,“退功臣而进文吏”就是其中一条重要手段。
刘秀通过多年浴血奋战才取得政权,在他的手下,有一大批立过不少战功的将领。这些人擅长打仗,但并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不少人还往往自恃功高,不听命令,不遵法纪,为所欲为,如果继续受到重用,他们身居高位,对东汉政权是一大威胁。因此,刘秀决定采取稳妥方式,一方面给他们加官晋爵,另一方面剥夺他们的实际权力。为了达到目的,刘秀开始大封功臣,他让郎中冯勤专管此事。冯勤精明能干,他规定按照功臣功劳的大小,决定其封地大小、远近和土质肥瘠,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方案。刘秀根据这个方案,一次就封了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最大的有四个县,小的只有数百户,比西汉时少得多。除了大将李通、邓禹、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之外,其他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经过削权封侯,汉光武帝有效地控制了这些将领的军事力量。
封完功臣之后,刘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希望大家“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就是说,希望大家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谨,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并能把爵位传给子孙。光武帝就这样连哄带吓地威慑众臣。
退功臣的同时重用大批文吏。光武帝认为文吏们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建武六年、七年,刘秀连续两次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实行“征辟”制度,即下诏特“征”用某人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辟”用他人做幕僚。在诏书中,刘秀严格规定了选官的条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识,是通经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种法令,能熟练地依法办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干,遇事不惑,能独当一面。各地官吏在选择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如有违者,必将依法治罪。
光武帝为了得到一批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吏,多次亲自访求名贤。在刘秀的同学中,有一位叫严光的人,此人很有才学。刘秀做皇帝后,他隐姓埋名,隐居山林。光武帝非常希望能和这位才德高尚的同学共谋国事,于是他叫人画了严光的画像,到严光的家乡去寻找,找到之后,刘秀立即将他接到京城。不料严光不愿做官,刘秀几次光顾他的住所,有时谈得晚了,俩人就睡在一张床上。据说,严光睡觉不老实,还曾把两只脚放在刘秀的肚子上,刘秀也任他如此,并不挪开。还有一个南阳宛城人卓茂,是当时著名的儒生,精通《诗》、《书》、《历法》等,待人宽厚,深受众人敬仰。刘秀即帝位不久,就派人访求这位大名鼎鼎的名士,并且任命七十多岁的卓茂作为太傅,封褒德侯。几年之后,卓茂老死,光武帝驾车素服,亲自送葬。光武帝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确实网罗了一大批品行端正、廉洁奉公的有用人才。如陈留人董宣,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有一次,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家奴仗势杀人,董宣带领士兵,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将这个家奴打死。湖阳公主气得浑身发抖,向刘秀哭诉。刘秀要杀董宣,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朝,而现在竟纵容亲属家奴杀害平民百姓,如此何以治天下?臣不需鞭杀,请让我自杀!”说着把头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被刚正不阿的董宣感动,于是不再治其罪。但为了给姐姐一个下台的面子,刘秀让人扶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硬是不从,刘秀命人按董宣的头,董宣两手按地,就是不肯俯首。刘秀非常感动,任命他为“强项令”,赐钱30万。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统治措施。
光武帝采取了西汉时加强尚书台权力的措施。东汉初年,中央的最高官职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权力比丞相小得多;司空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不再管监察,而是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军事。三公职位虽高,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刘秀为了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设置了尚书台机构,并加强尚书的职权,扩大机构,增设官吏。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尚书仆射一人,尚书六人,合称“八座”。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分掌全国政事。尚书的官位不高,尚书令每年的俸禄只有一千石,副职尚书仆射和六名尚书,每年的俸禄也只有六百石,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远不能同每年俸禄为万石的三公相比,但实际权力远在三公之上。尚书台是最重要的行政决策机构。
光武帝除了通过尚书台独揽大权外,还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负责传达皇帝的旨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光武帝认为这些宦官们地位更低,他们不可能取得倾国大权,就更保证了他的集权统治。
刘秀以柔术治国,宽民众,而对官吏极严。东汉初年,他恢复了西汉时曾设置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还进一步予以加强。这三套监察机构是:(1)御史台———有侍御史15人,负责察举官吏违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