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王石这个人 _2-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片,随和亲切;王石乐意吃西餐,出国一定不肯吃中餐,李星则嗜辣,一旦出国简直是煎熬,非吃中餐不可。即便是这么的不一样,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也不妨碍王石每次到成都,一定首先拉上李星吃一顿。
有些朋友就是这样,即便不常见面,但相见后却没有陌生感。王石和李星是这样,和冯仑也是这样。
冯仑是王石的好朋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他的那句“学习万科好榜样”被媒体广为引用。在行业的聚会上,见到王石的同时就有可能见到冯仑,见到冯仑的同时就有可能见到王石。王石说,他和冯仑还有河南建业的胡葆森,是地产界的“三剑客”,王石说这话的时候,表情里没有任何要谦虚的意思。
//
…
《王石这个人》:朋友(3)
…
冯仑与王石的见面很有戏剧色彩。1993年,万科已经很有名气,经历了1988年的股份制改造,万科在当时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里面,是一匹年轻的骏马。冯仑带着自己的三个合伙人,其中有今天在商场同样名声显赫的潘石屹,一起拜访了王石,说是要取经。王石说那段时间正是他最忙的时候,于是安排了1个小时和来自海南的这四个年轻合伙人见面。
仅有的1小时,冯仑滔滔不绝地说了50分钟,按照王石的回忆,冯仑的讲话大致如下:第一,“秀才造船三年不成”,我们一帮秀才到了海南创业,成功了,赚了2000万,这个数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小数字;第二,我们赚钱是证明我们的能力,但是我们并不爱钱,所以我们四个人不分家,各25%,分钱不分家;第三,我们现在碰到了历史上很好的机会,我们要像酵母菌一样在全国膨胀起来;第四,和万科合作,因为万科有知名度,咱们如果联合起来,将会很有意义。
冯仑是学者出身,原本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搞体制改革的研究,对社会学、政治学都很精通,后来和潘石屹等人一起下海经商。冯仑早年在牟其中身边工作,王石对冯仑的第一印象是“身上有牟其中的影子”,就是有创意,有胆识,天马行空。
待冯仑洋洋洒洒把话说完,王石看了看表说:“不好意思,只有10分钟了。那,我说两句?”——轮到王石洋洋洒洒了,王石用10分钟说了几点:第一,赚钱而不爱钱是圣人,我相信你冯仑是圣人,但是你不能要求万科的人都是圣人。一般来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要求是圣人,只能要求是君子。从君子的角度,财产不分人与人之间就有问题,必须要先进行产权界定,张三是张三,李四是李四。明明大家都想要钱,完了还要说大家不爱钱,不要说君子成不了,还是小人。什么是小人?不爱钱却偷钱,这是小人。所以一定要产权界定清楚,不要你我不分,这是我对你的第一个建议;第二,要像酵母经营一样发酵开来的话,其实很难和万科合作。万科正在搞减法,和万科合作先要弄清楚你是做什么的,万科只往房地产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三,做企业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什么捷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什么酵母式的经营。
这是王石和冯仑的第一次见面,很有意思。王石本来准备摆一下矜持,但在冯仑的滔滔刺激下,居然也在10分钟内把自己的想法倾泻而出。这样的场面很像夫子们坐而论道,语言是彼此交锋的最有效工具。事实上,冯仑和王石都属于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两人相遇,必然精彩。
王石今天回忆起当年的这一段,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些让他很提神的瞬间即便只是在回忆中依然有闪光的地方,所以他有些逗趣地说:“唉,10来年前,还是不够圆滑,一下就把人家给挡回去了。”他觉得自己有什么说什么的性格实在不是什么好事,可实在没办法,他改不了,也没打算改。
第一次见面后,冯仑就没了音信,和王石也没再联系了。王石觉得是自己生硬的话把冯仑一众人给得罪了。然后两人互相都有些淡忘了,毕竟商旅生涯忙碌而烦琐,人的记忆却总是有限。
3年后的一天,王石的电话响了:“王石吗?我是冯仑。”王石很吃惊:“冯仑啊,你在哪里?”冯仑说:“我在北京。”冯仑接着说:“你在哪里?公司有些事情想请教你,我过来拜访一下你吧。”王石想都没想:“我飞过来!”——王石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他把自己的热情归结为是虚荣心的关系。事隔多年,冯仑再次找上门,王石觉得自己很受重视,而且几年的时间证明当年对冯仑说的话发生了作用,如此大幸,怎能让王石不高兴?他一激动,爽快地主动上北京找冯仑了。
冯仑安排在京城大厦见了面。王石进门,见只有冯仑一个人,很诧异:“其他人呢?”冯仑说:“就我一个人,我要和你谈几个事。”王石坐下了,本来以为又和上次一样,是冯仑带着几个合伙人一起取经,没想到是冯仑一个人,王石知道一定是重要的事情了。
冯仑认真地告诉王石:“那次谈话之后,万通公司非常认真地开了一个高层会议,我们认同的几点:第一,万科比我们早走了7年,你说的一步一个脚印,接受,我们认可,毕竟你是过来人;第二,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要选择什么行业,我们也明确了,我们选择房地产,不能全国盲目开展,我们选择了1994年在北京开始。”——话说到这里,王石听了实在舒服。觉得自己是来享受自己一番激昂言论的美好成果的。冯仑接着说:“在北京的发展成功了,在北京建万通大厦非常成功,这几年一共赚了3个亿。现在我想请教你,这3个亿怎么分?”
王石想了想,说自己没有这个经验,不知道。冯仑显得很放松,说:“没关系,我今天请你来不是这个事,我们现在准备搞个项目,这个项目比较大,请你来参谋一下。”冯仑搬出了这次谈话的重点:原来万通买下了北京一家旧工厂,准备在原址建高层的写字楼和酒店。然后给王石描绘了美好前景:东亚的几家大财团都想加入合作,自己还在考虑让哪一家进。
王石听完,说了三句话:“大,大,太大了。”
冯仑不置可否,但从此和王石的交往就开始多起来,大概是互相都是文化气息比较重的人,交往起来很愉快。王石一再说冯仑是才子型的企业家,在他王石看来,企业家像冯仑这样,诗词精通,国粹国学了然于心的实在不多。但冯仑又没有知识分子做经营的惯有毛病:容易动摇,也很脆弱。而且王石坚持认为自己写的东西和冯仑写的东西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他总结了冯仑文章的三个特点:第一有理论性,第二有深度,第三有很多的反思,这些让王石欣赏不已。“在我眼里,他是个地道的知识分子。”
//
…
《王石这个人》:朋友(4)
…
这个知识分子还有一个长处是有巨大的责任心。冯仑从离开海南到北京的几年间,因为融资等各方面原因,在外面借了一些债。刚到北京的头几年,基本上是在北京左手赚了钱,右手就到其他地方去还钱了,做得很辛苦。王石曾经劝冯仑把公司宣布破产算了,这样就解决了债务的问题,但冯仑坚持自己把债一点点还完了,这中间的过程历时了好几年。王石很感慨:“不是因为是我朋友我才把他塑造得这么高大。冯仑的忍耐力和责任心不是一般人能够比的。”
那么当年那件咨询的事呢?我一直很好奇,因为王石一直没给我下文。王石听我问,笑得很自得,“后来当然是没做了,日本韩国的财团都撤了。我对冯仑开玩笑说,以后你再咨询我什么事情,我要先收咨询费100万,不花点钱你显然不重视。”
“冯仑怎么说?”
“他嘿嘿发笑!”
//
***************
*第四章午后的漫步者,请加入这岁月的含义
***************
1995年,医生在王石的腰椎处发现血管瘤,并且肿瘤压迫了神经,由此诊断出最坏的可能是王石会下肢瘫痪。王石震惊绝望之余,为自己订了一个眼前的计划:去西藏,这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在烦琐的工作又缠绕了两年之后,1997年,王石终于在万科十几年来第一次休了一个月的长假,他和朋友两人取道青海格尔木,沿青藏线入藏。这第一次入藏,改写了王石以后的生活……
…
《王石这个人》:登山(1)
…
登山运动可以让你直面人生,直面死亡。因为生命随时悬于一线,所以必须要认真地对待生命,正视生命,正因为你敢于面对它了,所以你才珍惜它、珍惜生活。
——王石
2003年5月,我在四川成都采访刚从珠穆朗玛峰下来的王石。其时,所有的媒体、舆论都在激动而热闹地谈论着王石等人成功登顶珠峰的消息,无数的媒体等待着王石出现在自己的采访机或摄像镜头面前。相比外界的热闹,坐在成都龙泉枇杷林下的王石,沉默而寡言,消瘦、疲惫却眼神笃定。他伸出他的手,10个指尖的皮层下都是淤黑,这是喜马拉雅山的严寒留下的痕迹,并且,他的形象大变——珠穆朗玛峰让王石减了12公斤,以至于“像奥斯维辛集中营出来的难民”,他自己这么说。他瘦削的脸上表情冷漠,吃饭说话都很踌躇,很矜持,很有距离感。王石后来说,这是每次下山后的反应,看上去很迟钝,思维仿佛还停留在某一个世界里,自己感觉很静,很安宁。
——所有的热闹都在外面,对于王石而言,每一次的登山,都是一次次在红尘世界里永远无法获得的心灵之旅。
生活在别处,山,在那边。
当1997年王石在珠峰大本营见到金俊喜时,他就知道,自己以后的生活会和登山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呼唤,一种他本人无法拒绝的呼唤。
1995年,医生在王石的腰椎处发现血管瘤,并且肿瘤压迫了神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