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凋落的红颜-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婉儿身为李显宠妃却偏帮武氏韦后,这样的情形使她的表弟王昱非常焦急,他对婉儿的母亲郑氏进言,认为长此以往必将给上官氏带来灭族之祸。婉儿却根本听不进去。
有人说,婉儿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与武三思有情。
实际上,以婉儿的才智,很难想象她会单纯因为某个男人就做出所有的这些事情、冒如此政治风险。即以男女关系而言,前提也须得两人之间有可吸引处。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就顺利得多了:婉儿多年随从武则天,对女皇死心塌地,女皇的许多政见举措都有她的一份参与;而武三思做为武氏利益的一个代表人物,与婉儿肯定有相通的观念和共同的利益。因此他们才可能发展得了关系。正是为了利益,婉儿才会乐于将情夫转送别人。
至于韦氏,肯与武三思私通并协助他的理由也很简单,除了武三思的“魅力”和婉儿的影响力,还因为她最心爱的女儿李裹儿——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当然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韦氏自己的欲望使然。她希望自己也能够象当年的武则天那样操纵皇帝和朝政,乃至于登上为所欲为的女皇宝座。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韦氏不但不愿意打压武则天的家族,甚至还要继续大力褒扬武氏压制李氏。盖因今日的武家即明日的韦家。何况在打击李家这一点上,韦武是目标一致的战友。既是贴肉沾皮的好战友,韦氏的言行也就肆无忌惮了。她甚至公开与武三思对面共坐御床下棋,让中宗在一边计算输赢。中宗竟也不以为忤。虽然中宗比老爹高宗更“心胸开阔”,但韦氏的做法却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很快,皇后的丑闻就传布于世。
眼看韦氏淫乱,武三思专权,当初拥立李显登位的五大臣十分焦急。他们是武则天被废事件的领头人,如今武三思借韦氏掌控了朝政,对他们来说是大大的危险。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李唐王朝,五大臣都不能容忍这样的情形继续发展下去。于是桓彦范向中宗上书,反对韦皇后临朝听政。然而疏不间亲是千古名言,中宗压根不买帐。虽然如此,这封奏章仍然引起了韦皇后的高度警觉,她决定先下手为强,与武三思和上官婉儿商量了“明升暗降”之策:桓彦范易姓韦氏封扶阳郡王、敬晖封平阳郡王、张柬之封汉阳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袁恕己封南阳郡王,合称“五王”。在给予高爵的同时,罢免他们知政事职,赶出权力中心。
这仍然不能让武三思放心。第二年,李显庶女定安公主驸马王同皎计划诛杀武三思与韦氏,不幸事泄被杀。武三思趁机将“五王”也罗织了进去,将他们统统贬放为边远州县的司马。
接着就是赶尽杀绝。武三思又暗中命人写了一张榜文,上列韦皇后的淫秽之事并要求废后。又将榜文张贴在长安城中的天津桥上。
李显闻讯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在武三思的指使下,李承嘉回报说,贴子是“五王”所为,他们蓄意谋反,因此诽谤皇帝清名。中宗立即下旨,将五人流放边陲,家族中的成年子弟也一律流放岭外。
这当然还不能让韦氏和武三思满意。接下来,他们诱骗皇太子李重俊上书中宗,请求诛杀五人的三族。谁知心软守信的中宗却不肯答应。无奈之下,武三思听了中书舍人崔湜的意见,矫诏杀害了五人。
免去了后顾之忧的韦皇后更加为所欲为。她认定婉儿将是能够帮助自己达成远大目标的关键人物。而婉儿也乐于效命,给韦皇后出了许多招徕人心的主意。比如说:修改服役制度,减短服役时间,为“出母”服孝三年等等。此后又给中宗加尊号为“应天”,给韦氏加尊号为“顺天”,帝后同朝理政——离李治武则天“天皇”“天后”二天并尊的光景不远了。
中宗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就曾经说出过要将皇位转送老丈人的豪言壮语,被拖累得废了帝位竟仍不改初衷,如今又与老婆同登朝堂,立即成为大唐王朝惧内一族的标杆人物。怕老婆的中宗手下还有一位与他有共同语言的宰相裴谈,此君怕老婆的阃政胜于怕皇帝的王法,也是世人都知道的。有一天,宫中行宴,裴谈也与会。正唱着《回波词》的伶人便现场填新词曰:“同波尔似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无如李老。”韦氏听后竟喜形于色,当场奖励这名伶人束帛,赞他唱得好。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韦后和武三思都觉得皇太子李重俊是未来的障碍。而安乐公主李裹儿更是在丈夫武崇训的指点下用各种方法侮辱李重俊,甚至于呼之为奴,还打起了废太子自立为“皇太女”的主意。李重俊年纪渐长,明白了嫡母及其一党的企图,便和魏元忠、李多祚等人密商,想要将武三思及婉儿等人统统杀掉。
神龙三年(公元707)七月的一个夜晚,李重俊率三百多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家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随后一行人奔入禁宫搜索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在刚冲入肃章门的时候,他们先提出擒拿上官婉儿的要求。然而见多识广的婉儿却立刻明白了这场政变的真实目的,她提醒中宗和韦后:“别以为交出我去就能换来平安,他们无非是想一步步来,先杀了我,然后再来结果皇后、皇帝的性命而已。”李显和韦氏立即涌起同仇敌忾之心,一面应婉儿的要求调集兵将,一面都迅速登上了玄武门城楼据守。
李显在这场政变中倒也有个闪光点:亲自向城下的兵将劝降,而且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厚道地推测,李显的胆量和见识也未免长得太快了吧!那席掷地有声的劝降辞,很有可能是出自他身后的昭容上官婉儿传授。
这场政变在倾刻间攻守易形,李重俊被杀,头颅用于祭奠武三思父子。玄武门再一次成为李氏家族血流成河的代名词。
死里逃生的上官婉儿更得李显和韦皇后的信任。她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这个降生以来就没有丝毫依靠的女人,终于凭借自己的绝顶聪明,从一介奴婢起家,不但掌握了国家权柄,还为自己的家族洗脱了罪名。上官仪父子在被杀四十余年后,靠这个女子的力量得到了少有的哀荣: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婉儿的母亲郑氏则被封为沛国夫人。
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婉儿重新兴建了上官家族的府邸。
而中国后妃史上闻所未闻的事情也就在此时发生了。在上官婉儿的要求下,中宗李显答应了她的要求,任由自己的这位宠妃出居宫外私宅。婉儿每天出入皇宫私邸,就象上下班一样自如。李显若要见自己的这位妃子,还得时常领着左右侍从上她家去报到。这个头一开就刹不住,后宫嫔妃纷纷学样,李显纠缠不过也就听之任之了。
郑氏苦熬多年之后,终于等到了上官家重振局面的一天。了却夙愿的第二年,郑氏病逝,追谥为义节夫人。
郑氏死得早了一点,没能看全她当初那个天秤奇梦变为现实的场面。
上官婉儿素有才名,在沉湎于权力财富的同时,她也钟情于诗篇雅趣,还运用自己的影响使中宗扩昭文馆广招学士,并时时与朝士诗咏唱和。在这方面,中宗明显力有不逮。于是婉儿便主动请缨,担任中宗、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的“枪手”,不但数首并做还词藻绚丽,往往传唱一时。
就在郑氏去世的第二年,即景龙三年(公元709)正月,中宗带着韦后和婉儿赴昆明池游宴,中宗兴头上作诗一首,命百官各和一首。韦皇后便向中宗提议,以金爵为赏,由上官婉儿当场品评诸人所作,先出魁首,既示后宫之才,又使众人日后做诗不敢不尽心。
中宗大喜,当即让上官婉儿登上彩楼评诗。一时间,诗作如雪片般纷纷从上官婉儿的手中飘落楼下人群中。百官一面灰溜溜地收起自己的大作,一面等待最后的结果。最后,只剩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稿尚未发落了。
沈宋二人一向齐名,众人都很好奇最终会是谁胜出。
又过了良久,沈佺期的诗也落在了引颈而待的众人面前。上官婉儿评点道:两诗功力相仿,但沈诗结句气势已竭,而宋诗仍然不减,因此宋之问胜出。众人都对此评断心服口服。
婉儿既能秤量天下才子,隐然已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她的诗赋虽传世不多,但至今都被认为既有其祖父的工整对仗,又善用华丽辞藻,不但是当时文人模仿的典范,对于整个律诗体裁都有相当影响。
能够走出皇宫的婉儿行动更加自如,她开始象诸公主那样公然卖官,与此同时她的情人也越来越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小她六岁的著名诗人崔湜。
说到崔湜,倒也算是一个脸厚心黑的角色。崔家是一个显赫的门第,崔湜生得非常俊美又极有才名,很讨人喜欢。然而这个外表风度翩翩的男人却是一个毫无廉耻的笑面虎。少年时他曾经依附过张易之,后来做了五大臣之一敬晖的亲信,却暗中向武三思通风报讯,又自荐成为上官婉儿的新一任情夫,并最后将自己的旧主人推向死路。
上官婉儿对崔湜十分宠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让他官升兵部侍郎,又升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崔湜除了风流浪荡之外并没有别的本事,理政多有过失,但每次弹劾都在上官婉儿的搭救下得保平安。
然而这段风流韵事却很快走到了尽头。而关于其中的原因,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种原因是因为太平公主。据说太平公主也看上了崔湜并引诱成功。这导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从此势不两立,则天朝建立的深厚关系也破裂了。
还有一种说法,崔湜其实是在李显死后才成为太平公主男宠的。而且还是被上官婉儿推荐去的。因为婉儿发觉了李显暴死的内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