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劳工们顿时拎起铁锹,一拥而上围在秦致远周围,把秦致远紧紧的护在中间。
“都不要冲动,先把枪放下。”一名佩戴军士长军衔的法军士兵越众而出,张开双手挡在两拨人中间。
“这位先生,请你放开尼尔少尉,我能担保,他不会做出不利于你们的事情。”军士长很有威信,他说完之后,绝大部分士兵放低了手中的步枪,不再对准劳工们。
军士长,是西方军队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这个职位,一般是由在军队中具备很高威信,非常有经验的老兵担任。军士长不同于士官长,并不算是军官,但是一般部队中的连排长等基层军官如果要做决定,都会找军士长商量。
“好的,如你所愿。”秦致远越众而出,把手中的少尉推给军士长,并把少尉的手枪调转枪柄递过去:“他好像受了什么刺激,或许是老兵综合征,或许是别的什么。总之,他已经不适合在前线服役了,也不适合返回家乡,最好给他找一个精神方面的专家,要不然他以后的日子很难熬。”
老兵综合征,是因为在参加战争时期,因为精神高度集中,并且每天都面对着疯狂的敌人,以及死去的战友,而在精神上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所导致的类似于精神病的症状。
“该死的,你这个黄皮猴子,我要杀了你,我一定要杀了你,滚回你的国家,这里不属于你,滚回柏林。”少尉刚被放开,就转身向着秦致远扑过去,嘴里颠三倒四的谩骂不止,看样子就像疯了一样。
“他的弟弟们一个月前战死了,三个弟弟,都战死了,同一天。”军士长叫来两名士兵,控制住已经处于癫狂状态的少尉,然后面色黯然的解释。
“真让人同情。”秦致远摇头叹息,战争,总是残酷的;“我能理解尼尔,谢谢你的解释,军士长先生,这让我感觉不是太糟糕。”
“谢谢你的理解,编号10086先生,现在请开始你们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西方人都歧视中国人。就像是在后世,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歧视印度人。
当然,一码归一码,当意外事故解决之后,秦致远他们还是要填坑,以军士长为首的法国人还是不会帮忙。
在“各司其责”这一点上,西方人总是很坚持。
既然问题解决了,秦致远也拎起铁锹,开始从路边挖土填坑。
这个弹坑估计是20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轰出来的,又大又深,百十名劳工整整填了十分钟,还没有把坑底填满。
秦致远挖了没几下,就开始改变方法,一大半的人专门挖土,剩下的人找雨衣、披风、帆布什么的做成容器专门运送,速度果然快了不少,大概半个小时后,弹坑填平,车队继续前进。
前进没多久,车队再次停下,这次的弹坑更大,更深……
秦致远借着车灯的光柱看向远方,一个又一个的弹坑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支延伸到光柱尽头。
这不是填坑,这是重修出来一条路。
(ps:求收藏,求推荐,只需轻轻一点,不要钱,不费劲,您的鼓励是对写手最大的鼓励。)
第十五章 职责
索姆河战役开始的时候,英、法联军集中了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大约300架飞机,参与了战前的火力准备,时间长达七天。
英、法联军对面的德国第二集团军拥有672门火炮,300门迫击炮,112架飞机。
在整整长达七天的对射中,双方发射了数以百万计的炮弹,在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的同时,也把索姆河附近地区打的满目疮痍。
直到21世纪,索姆河地区仍旧留有一战时的弹坑,无声的诉说着这段沉重的历史。
对于秦致远来说,他没有心情伤秋悲月,赶紧在天亮之前把弹药送到前线才是正经。等到天亮以后,德国人的炮兵观测气球就会升空,到时候恐怕运输车队就有遭受炮击的危险。
整整忙活了一夜,车队终于到达卡皮地区,也就是这次运输任务的终点。
法国葡萄酒闻名于世,卡皮附近就是著名的葡萄酒产地,这个原本遍地是葡萄园的小镇现在已经成了一座庞大的兵营以及物资集中地,支援着法国第六集团军向德国人的阵地源源不断的发起进攻。
清晨,车队到达卡皮,秦致远刚跳下汽车,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视线所及,到处都担架,一个接着一个,从车队前方向远处延伸,一支延伸到城镇外面的山丘上,最少有上万个,或者十万个也说不定,以秦致远的眼界和见识,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每一个担架上都躺着伤兵,奇怪的是,伤兵们没有大声哀嚎的,也没有哭天抢地的,甚至连低声呻·吟的都没有。有的只是麻木、冷漠、绝望,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活着和死亡已经没什么区别。
胳膊上戴着红十字袖标的军医和护士穿梭其间,伤员实在太多,军医根本处理不完,只能简单检查后命令护士做标记:“这个,立即处理……这个,稍后处理……这个,不用处理了,他已经死了……”
立即处理的都是轻伤员,稍后处理的才是重伤员。不是军医区别对待,而是在这种时候,要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向更容易恢复健康的轻伤员倾斜,至于重伤员,听天由命吧,或者直接交给旁边已经累瘫了的牧师。
只有上帝能救他们。
更远一点的地方,有人正在挖临时坟墓,每一个坑里要埋上三四个人,只做简单标记,等到战争结束后,再把他们挖出来重新安葬。
很多人从担架区里抬出来,直接就送到临时坟墓那边,只用一张裹尸布简单包裹一下,然后就草草下葬。从尸体僵硬的程度来看,那些人早就死了,只不过是因为人手不足,才只能留在担架区里等待处理。
“处理”!多么残酷的一个词语。
就在几天前,他们还是活生生的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踏着军官的哨子声,缓慢而坚定的向德军阵地发起进攻,或许是刚刚跃出战壕,或许是在进攻途中,或许是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只要一颗子弹,就能带走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全部的希望。
“乖乖……多大仇、多大恨……”陈康健目瞪口呆喃喃自语,更多的人下巴掉到地上犹不自知,他们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促使同为人类欧洲人如此自相残杀。
或许就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那样,为了“生存空间”。
“嗨!伙计们,现在不是思考人生的时候。动起来,动起来,马上动起来,把这些箱子卸下来,送到炮兵阵地那里去,然后把这些担架装到汽车上,把这些可怜的孩子送回家,他们的妈妈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他们的妈妈……”一名身材有些发福的上尉在沿着车队大声喊叫,边喊边用手里的鞭子抽打着车厢。
“嗨!你们都听不懂法语吗?我的天哪,能不能来个人,该死的,难道你们也是印度人?你们的头巾呢?”劳工队众人都下了车,却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对于上尉的命令没人加以理会。
印度也向欧洲派出了劳工,不仅派出劳工,而且派出了上百万军队直接参与战争。正因如此,英军将领claudeauchinleck曾说过,如果没有印度军团,英国是无法挺过一战的。也正因如此,印度称为英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就在秦致远他们不远处,正在挖掘临时坟墓的那些包着头巾的人,就是印度人。
“好的上尉,立即行动。”秦致远最先反映过来,马上开始招呼众人干活。
和需要真刀真枪冲杀在第一线的印度人不同,华工只参与辅助工作,不用上阵厮杀。
但是活还是要干的。
车队很长,大约有一百多辆卡车,劳工队百十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上尉又叫来一帮印度人和法国·军人,卸车的速度这才逐渐加快。
炮弹和土石不一样,不能手递手的传递,只能一箱一箱的扛到炮兵阵地上,好在那边有人负责接收,劳工们只需要把炮弹扛大概50米的距离就行。
一箱炮弹,大概30公斤左右,这个重量,对于自幼习武的人来说,还真不费劲,于是众人扛着炮弹箱奔走如飞,混在慢腾腾的印度人和法国人中间非常显眼。
“枪骑兵,冲锋。”看劳工们速度飞快,上尉非常高兴,居然喊出了骑兵冲锋时的口号,看来这是他们部队的传统。
令秦致远感到奇怪的是,虽然眼看华工们跑得飞快,印度人和法国人却没有丝毫加快脚步的意思,看向华工们的眼神不但没有羡慕或者愤恨等情绪,反而有一丝嘲讽。
这顿时让秦致远感觉不妙,于是悄悄对身边的高鸿仕说:“慢点,告诉其他人,慢点搬,有古怪。”
高鸿仕虽然不明所以,但出于对秦致远的一贯新任,还是把秦致远的话传递出去,华工们的速度也渐渐慢了起来。
可惜已经晚了,适才华工出色的身体素质已经引起了上尉的注意,这会儿再藏拙未免有些过犹不及。
“枪骑兵们,新的命令下达了,你们要把这些子弹送到前线去,补充我们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们。”等所有的弹药箱都卸下来之后,上尉重新下达了新的任务。
“上尉先生,往前线送弹药,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围,我拒绝。”开玩笑,那边打的正热闹,炮声一刻都没听过,这会儿往前送弹药,找死吗?
“我不知道你们的工作范围是什么,我只知道我的孩子们需要弹药,而你们就是负责运送弹药的人,现在请你们履行你们的工作职责。”上尉比少尉难对付,不打你也不骂你,只拿模糊不清的指责说事。
“好吧,但是我们要吃点东西,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我们什么都没吃,修了一夜的路,然后又卸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我们都累坏了,我们需要休息一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