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温州评判-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像金乡这样的市场有: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乐清柳市五金电器市场、乐清虹桥综合农贸市场、苍南宜山再生纺织品市场、苍南钱库综合商品批发市场、平阳水头兔毛市场、平阳萧江塑编市场、瑞安仙绛塑革市场、瑞安塘下、莘塍塑料编织带、松紧带市场等,号称十大专业市场。这是中国第一批农村专业市场。
温州十大专业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背后是数以万计的“小商品”、蓬蓬勃勃的“家庭工业”,还有千军万马似的“十万供销大军”。
试看几组数字: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涌进宜山的腈纶边脚料达1700万公斤,按一节火车车皮载重20吨算的话,需要850节车皮、约30个专列;1984年,桥头纽扣市场经销纽扣品种达16大类、1500个品种,占全国一半以上,年经销额超亿元;乐清柳市跑购销的农民有1。3亿人之多……
温州专业市场启动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繁荣于90年代。
但不到十年的时间,温州的十大专业市场几乎全部销声匿迹了。几次全国十大市场评选,温州无一上榜。温州人悄悄扔掉了曾经赖以生存的专业市场这根拐杖,变有形市场为无形市场,构筑成了另一片市场天地,进入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期。
第三章 风流温州风流者二:农村包围城市
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规模推开,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少农户种田务工不能兼顾,于是,温州农村最先出现了“责任田转包”、“种粮大户”等新名词,1982年3月,永嘉县江北和二大队农民朱炳新从半工半副的承包户手中转包到25亩粮田,率全国适度规模经营之先,成为温州第一种粮大户。土地转包很快地在温州市各地推行。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户之间可以直接转包土地。”从而,温州的土地转包、适度规模经营制度进一步向完善和规范方向发展。目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其中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2。3万多户,经营面积50。52万亩,100亩以上的大户达547户。
1984年4月28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温州市委决定在全市农村区、社(乡)大队(村)三级书记中开展争当“富民书记”活动。这是温州的一大创造。三级书记重点是大队(村)党支部书记。要求树立改革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经济,开展“一乡一品、一品多营”,帮助农民尽快致富。这个活动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涌现了一批带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80年代初,苍南县的金乡、钱库、宜山一带“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据资料记载,当年涌现的家庭工厂有十万余家。家家户户办企业,使成千上万的购销员应运而生,他们走南闯北,把温州的产品推向全国,把全国的信息带回温州,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起了桥梁纽带作用。但当时家庭工业和购销活动得不到广泛承认和支持,从事面向全国的生产经营,又拿不出法人的公章、介绍信、合同书、银行账户。于是,金乡人首创挂户经营的形式,让购销员和家庭工厂挂靠集体企业,以“乡办”、“镇办”、总厂、总公司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一大创造。使家庭工业越过流通的障碍,跨上发展的快车道。1985年金乡镇的挂户企业发展到61家,占全镇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80年代中期,挂户经营成为温州农村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1987年8月18日,温州市政府制定了《温州市挂户经营暂行规定》,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挂户经营管理规定,它使全市挂户经营企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温州“农村包围城市”的创举还表现在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1984年4月,时任苍南县钱库区委书记的陈定模毛遂自荐来到龙港担任该镇第一任镇委书记时,他面对的是一片荒凉的港湾和五个冷落的小渔村。
英国城建权威鲍尔的研究表明,英国上世纪40年代后期第一代新镇,花了至少二十年的时间才达到规模。但龙港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就变成了繁华的江南小镇。这无疑是个奇迹。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龙港镇的崛起,首先在于实行两项破天荒的政策,发动农民造城。一是放松户籍管制、鼓励农民进城;二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向农民出售按等级计价的土地。谁愿意拿出3万元人民币,谁就可以进龙港镇建新屋,就可以有一个龙港镇户口。并在《浙南日报》上公开宣布了鼓励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后来陈定模回忆,当时可以找的理论根据是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上的一句话:“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还有1984年6月4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鼓励农民自理口粮到小城镇务工经商,凡在小城镇有固定收入和住所,允许自理户口到所在地落户,作非农业人口统计。”并参考国外建设城市都是靠出让土地获得资本的做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结果当年7月,短短10天内,就有2700家专业户申请落户龙港。1985年,龙港镇常住人口就达到了两万。两年多时间里,全镇累计总投资1。33亿元,其中群众集资11049万元,占85。8%,合股投资686。5万元,占5。1%,国家投资1216万元,只占9。1%。农民集资的闻名全国的中国农民第一城就这样建起来了。如今的龙港已经发展成有23万多人口,产值近100亿元的明星镇。
龙港是座移民的城市。著名学者秦晖认为,就社会发展史本来意义上的“城市”(city)而言,中国内地严格地讲只有龙港这样一座“城市”。在他看来,这个由乡下人的民间行为创生的新城,是中国惟一由既摆脱了共同体的束缚、又失去了共同体的庇护、具有独立人格并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们建立的“市民社会”,就像当年西欧那些脱离了采邑、村社的羁绊而取得“两种意义上的自由”(即摆脱束缚的自由和失去保护的自由)的人们建立的city一样。“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而城市的空气也带来了机遇与风险,带来了市民的权利与责任,带来了由身份到契约,由统治、服从关系到交换关系,由习俗、指令经济到市场经济,由臣民到公民的社会转型。
龙港是中国农民自费建设城镇的样板,中国自下向上城市化的杰出代表。
温州的农民是强大的,强大到了美国。中国第一家跨国农业公司就出现在温州。
这个跨国农业公司的故事还得从1986年8月说起。那年,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叶康松辞去温州永嘉县上塘镇党委书记的职务,下海经商。叶康松是温州第一个不愿当官要种田的人物。他辞官后先做了两件事:一是在瓯北承包300亩山场,创办瓯北水果场;二是在市区创办康松农业开发公司,搞农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1990年5月,叶康松到美国考察农业开发。这次考察让他大受启发,即向上级部门提交了到美国洛杉矶创办美国康龙有限公司的报告。这一思路得到了浙江省经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重视和支持。
1991年1月8日,经国家经贸部批准,同意他在美国洛杉矶成立美国康龙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农民在美国成立的首家私营企业,也是中国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公司成立后,叶康松先将中国货美国卖,主要是将温州的农产品、轻工产品和工艺品打入美国市场。第二步战略是美国货中国卖,将美国正宗威州西洋参系列产品和化妆品等引入中国市场。
由于康龙公司的突出贡献,美国总统克林顿、布什先后接见了叶康松。
第三章 风流温州风流者三:放出“私营老虎”
温州一直是私营经济活跃的地方。
温州人不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温州人就偷偷在自家门口、自家大院内搞起了“第二职业”。或开饮食店,或卖蔬菜,或开小客栈,或办皮鞋店,或办修理店……当时的温州工商局一份统计数字表明,1980年市区无证个体商贩、手工业户共有6852户。这些经营人员基本上是社会待业青年、闲散劳力、支边支农倒流人员、劳改劳教释放人员。
城镇个体经济在温州静悄悄地得到了恢复。这对解决社会待业青年、闲散劳力等就业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关部门也看到了诸如投机倒把、缺斤少两、偷漏税之类的问题。为此,温州市工商局起草了一份《关于对个体工商业户进行全面整顿、登记、发证工作的报告》。1980年8月11日,当时的温州市革命委员会批转了这份报告。次日,这项工作的试点工作在温州市区松台街道展开。
“个体工商业户属于个体劳动者,宪法规定,允许他们从事法律许可范围的个体劳动。他们经营灵活,活动面广,对活跃市场,弥补国营和集体工商业网点不足,方便群众生活,促进生产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有助于广开就业门路,解决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困难问题。同时本市历来有个体工商业户经营的传统,如能正确引导,扬长避短,适当发展,必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是此份批转文件开头的话,虽寥寥百余字,但充满了力量和勇气。
该年年底,温州市区有1844户个体工商户拿到了合法经营的“户口”。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发放的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
活跃的城乡个体小商小贩带动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专业户、重点户的出现。这“两户”成为温州私营企业发展的领头羊。
1982年12月1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为期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