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当你理解了圣人之道的根本——仁义中正,并予以守之,予以行之,就会成为贵人,就会获得大利,就可以与天地并行。就如孔子,德配于天地,为后世之人所尊崇。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圣人的道理,知道其非常简单,如此易懂,是天地之间最为自然最为基本的法理。实际上就是归结到我们的心,将我们心上来来往往的念头规范到仁义中正,并最终规范到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层面,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心打交道,就如文中所说“岂不易简”。这是做人的根本,自己都不了解,你有何以了解别人呢?又何以去了解万事万物呢?又“岂为难知”﹗如果“不守,不行,不廓”,你在做人做事的道路上就会有很多的障碍,而这些障碍都将难以解决,难以逾越!
实际上圣人之道离我们本身并不遥远,就如同我们在前面中所引用孔子《论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自己心头善念一起,你就有了做圣人的基础,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就会在你的身边,如果在将其安住在自己的心性之中,你就会成为圣人;如果能将此作为目标一心去修习,你就会成为贤达之士,就如周惇颐在“诚几德第三”中所说:“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如果善念都未起,这五常自会远离于你,也就谈不上什么圣人之道了!更甚之,就会陷入歧途,成为邪恶之人,就如前章“慎动第五”中提到:“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人,即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正所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就是要以五常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追求圣贤为目标,从而抑恶扬善,使自己向着天使,向着圣贤的道路前进。如果能站在善的一面,人的心态就会平和,精神面貌也会给人一种富有朝气和生机的感觉,而且不管我们是身处逆境的时候,或是大富大贵的时候,也会处之泰然,就会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人,而整个社会也就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反之,若我们站到了善的对立面——恶,亏心事做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作奸犯科的事情做多了,就算你有了再多的金钱,或是有了很高的权势,你的本心也会处在恐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古人就曾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通书?师第七》:“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樑。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师,周惇颐将其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了阐述。在中学时期我们曾经学习过韩愈的《师说》,其中就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了“师”之重要性。
什么是天下至善至美的事呢?周惇颐认为是师,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把“师”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天,地,君,亲,师”,从五个方面说明了人所必须尊崇的事物,体现了古人所遵循的尊重自然,尊重道德,尊重秩序的优良传统。“师”,非教授技能之学的老师,而是教授“心性之学”的老师,是以“成人”为教学的目的,此“成人”并非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成人教育,而是要使人“成其为人,成其为大人,成其为君子,成其为圣贤”。
仁义中正的表现是什么呢?在人的心性上,是有刚有柔,但刚柔也都有其善恶的两面性,要将其放在中正之处。刚,处在善的一面时:为义,大仁大义,责任心,关爱心,为英雄豪杰之士之风范和气概;为直,正直,在为人处事时直明其意,不拐弯抹角,这是人的一种美德;大家肯定也不愿意于那些为人小肚鸡肠且言辞闪烁的人相交往;为断,善于决断,善于明辨是非,善于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三国时期有名的官渡之战:当时袁绍兵多将广,处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而曹操只有数万兵马,且所处的地理位置易攻难守,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等均与曹操为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然曹操审时度势,认为袁绍是好谋无断之人,猜忌心重,刚愎自用,只是貌似强大罢了。曹操遂以两万之兵迎战袁绍十万之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袁绍的缺点,大败袁绍于官渡,正式称雄于北方,为一统北方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和机会来临的时候要善于明断,否则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为严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对事情也要严格要求。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方面对自己要严格,另一方面对公司的运作也要严格,这样企业和部门的才能够正常运转,否则就会因内部运作的松散而导致企业和部门出现生存的危机。为干固,骨干,为事物的主干,让其他人和事以你为中心。而拥有以上所述几点,就是阳刚之美。
刚,处在恶的一面时:为猛,勇猛过头为猛,在老子《道德经》中有云:“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勇也要居中适度,要识几,不能盲目勇敢;为隘,狭隘,这种刚无韧性,就如玻璃般轻轻一碰就碎了;为强樑,性格过于刚强,易暴,以至于与强盗无异。
柔,处在善的一面时:为慈,慈爱,仁爱之心,以慈悲为怀之心面对诸多事物;为顺,和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顺应道德伦理,要顺应市场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它非柔顺,而是要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为巽,顺而巽,服从,如风吹杨柳,柳条随风而飘,若柳条刚直,岂不被风折断。
过于柔,就会陷入恶的一面:为懦弱,过于柔顺;为无断,优柔寡断;为邪佞,就会不顾客观事实和规律,无主见,盲目奉承,徒一小人而矣。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我们只有将刚柔居于中正,就会诸事和顺,和谐,我们不能似李逵这等莽夫一般过刚,也不能如泥捏的菩萨般任人摆弄而过柔。中节也,在《中庸》中就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要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要适宜,不能过,不能无的放矢。只要我们不带私心,不带杂念,亦即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可以掌握这个度,就不会进入这些性情上的误区。以中庸之道应付万事万物,这就是天下的大道,圣人的至理。
所以“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圣人立教就是要立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要立中庸之道,让修习的人自觉抑制心性上不善的一面,把我们的刚柔善恶,把我们的心性达到一个中正的状态就可以了。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命脉之所在,有志于此者都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灯者,并将其弘扬,这也是我们龙江书院创办的目的。这样一来,无论有志于此者,还是无志于此者,或是那些身心处于黑暗面的人,在受此影响下,都会自觉参与对自身身心性命的修行,自觉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而“而师道立矣”﹗就会“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这是历代能够大治天下的根本﹗这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民族顺利发展的根本﹗归结到我们个人来说,这也是我们追寻自身价值的根本﹗
《通书?幸第八》:“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人这一生中幸与不幸都是会有的,在现实生活当中,也许会遇到失意,身处逆境等不如意之事,这些的确是不幸的,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是暂时的,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那它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什么是幸与不幸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对中国儒家来说,是将其建立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之上的,并针对人的心性修养而言,对幸与不幸就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周惇颐在其《通书》中就对此提出了如下的看法:“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这与近几十年来社会的价值观念迥然而异。就现在社会的阴暗面或是就某些现象而言,有些人的行为实在不敢恭维,其原因就是这些人极端无耻,以说假话为荣,以骗人为荣,这在古人眼中是不可思议的,是社会﹑是道德败坏和堕落的表现。因此当我们审视社会的时候,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而精神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从上到下,从社会的各个层面来提倡古代圣贤的道德观念是有着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是人一生中最为不幸的事。在我们处理人和事情的时候,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过错,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不了解自己感情性格上的盲区,以及自己心性上的结构,就难免会不犯错误,难免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排斥和阻碍。一个贤明的人,首先会去弥补自己性格,自己思维,自己心性上的种种弱点,从而使自己的心性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象现在盛行的心理咨询,无非就是要帮助人们对自己的性格上进行纠偏。我们古代的圣贤,是非常看重自身的过错,惟恐不自知,还会广泛的向周围的人请教,就如有些贤明的君主会张榜纳谏,有指其过错者必重赏。
为什么会如此呢?作为一个人,难免会犯错误。但错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因缘在什么地方,它可能是你性格上的弱点,也可能是思维上的误区,也可能是自己在认识文化上的偏差,也有可能是自身所处的氛围等等,并不是很简单的,是不可能象医院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