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冯学成+通书+讲座文稿-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前面我们曾谈到:“诚者,圣人之本”和“圣,诚而已矣”,现在又将其推进到“寂然不动者,诚也”。诚是我们的本元状态,是我们精神的无污染状态,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我们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的充分的发挥出来。诚的表象是什么?首先是精神力量,精神力量的表象又是什么呢?就是寂然不动。宇宙是寂然不动的,任群星在其中不断地穿梭运行;大地是寂然不动的,万物才能在大地上繁衍生息,生生灭灭;人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寂然不动的,才能让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念头来来去去。如果人心是动的,精神本元是动的,那就不可能有无穷的生机,无穷的活力来承载万变无穷的事物。佛学中就经常提到:如如不动,动亦如如。宋明理学是把佛学,尤其是禅宗作为基础之一发展出来的,它把佛学中道不清说不明,难以体验的理念,用儒教的说法对其人间化,用精神本身的“诚”涵盖和包容了这一切。
我们在学修儒家经典的过程中,要明白修为的重要,修为不是一种知识。在理学大师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说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称之为五教。从尧,舜,禹上古三代开始,就普遍把这五教作为人间教化的根本。我们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所遵循的也就是这五条,而将这五条串联起来的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这样才能使社会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才能使我们有异于禽兽,有异于魔鬼,使社会有异于地狱,才能使我们人类社会拥有光明的一面,阳的一面。反之,就是阴的一面,不仁,不义,不礼,不智,无信。
学规依据这五条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要”。道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语言要讲忠信;其行为要笃厚,要居敬;喜,怒,哀,乐称之为忿,酒,色,财,气称之为欲,要克服并消除自身这些种种不良的情趣,不健康的思维内容,脾气和麻烦等等,要尽力做到清心寡欲,清心是心性智慧的修养,寡欲则是道德的修养;要尽量保留和发扬自身善的一面,阳的一面,要勇于改正和摈弃自身的缺点。在古代能将这些学好了就能出将入相,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能否为官的重要标准。
在汉代,创立了用于选拔官吏的举孝廉制度,由地方官吏根据前面所说标准在所属吏民中进行考核,将符合标准的上报中央,并提供车马和承担一应的开销,将其送入长安,再进行一番的考察,便送入太学进行学习,待学完后就可出仕为官了。这也是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要用有德行的人,所以书院是要培养有德行的人。在社会中,谁都愿意与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人交往相处,对不仁,不义,不礼,不智,无信的人都会避而远之,这一极其简单的基本道德操守,其有无就会产生极其复杂的因果关系,而这一因果关系是必然的。我们龙江书院愿意为诸君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进行引导和培养,并通过诸君自身的修行,共同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让我们将思维的注意力拉回到周惇颐的《通书》,同此心,同此理,前三章在讲“诚”,到了第四章讲“圣”的时候,仍然要讲“诚”,但讲“诚”是不仅仅停留在纯精神,无污染的状态上,要有所作为。在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万般变化的人和事,它就会表现出相应的作用。
“感而遂通者,神也”。感,接物方能有感,佛学的说法则叫缘起,业感缘起,按现代科学文化的说法就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人本身而言,一个人都具有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是触觉。通过这自身的五道门,才能对身外的事物有所感知,有所感觉,才能对所接触的事物有所认识,有所感悟,这个认识就可以称其为通。平常我们说某人是一个通人﹑通才,是对其给予了非常高的褒奖,而且都会把他作为效仿的对象。
如何才能让我们感而遂通呢?要面对万事万物而通,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做到寂然不动,使自己处于无污染状态。就如同一面镜子,如果上面满是灰尘,它又能怎样显现出外部事物在其中的镜像呢?又如同一张黑板,如果上面已经写满了字,要想再写一些东西,你又能何处下笔呢?再如同交通,如果某处出了事故,那就会塞车,就谈不上什么畅通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要经常陶冶,以达到一个通的状态,这样才能显现出感而遂通的作用,如果被其他杂念所干扰,所占据,那就不能如实的反映万事万物。
《易经》中有云:“无思也,无为也”,今天在这里讲的是周惇颐的《通书》,我们思维的主体和语言的主体就只能占据在这里,不能放在别的地方,否则就会乱套,所以我们要将心放在一个无思无为的状态,才能够应付来来往往的各种事物,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日理万机的境界。如果不能无为,那就会是狭隘的,局限的,就会很容易被杂念所左右,就不能正确的反映事物,判断事物。所以“感而遂通”和“寂然不动”是紧密相连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才能称之为“神也”。假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周围环境和事物无法看清楚,这时候有了一个电筒,将光束聚焦在某一点上,那我们就能看清光束所照亮的环境和事物,随之移动电筒,就能看清整个房间了,而这个光束就可以称之为神。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精神的作用,就称之为神,非神仙鬼怪的神。我们要通过对自己的修炼,对自己的陶冶,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清纯起来,自己的精神清纯起来,进而达到“寂然不动”的状态。
“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在上一讲里,在对《通书?诚几德第三》进行阐述的时候,就谈到了几这一概念。《易经》中有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其意是要让我们把握住世界上极深的道理。几,可能性,潜在性,还没有成为有形有相的的那么一种存在,还不是必然的,但随着事物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必然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履霜坚冰至,我们要见微知著。如果不知几,就不能择断事物。我们平常所见看相看命看风水,预测等等,其前提就是要知几,要从细微之处予以推理,判断。
几的依据是什么?我们若总是请高人打卦,那就永远都是让自己处于一个盲目的,被动的可怜状态。但我们通过对易理持之以恒的学习,就能够掌握识几的技巧,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如同圣人一样能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经》中又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你能够通天下之志吗?你知道全世界五十亿人在想什么吗?知道全中国十三亿人在想什么吗?知道四川一亿多人在想什么吗?知道成都一千多万人在想什么吗?知道在座诸君在想什么吗?人与人打交道,就是要知几识人。如果连一个简单的对象都不能认识,都不能理解,你还能通天下之志吗?对那些想要有大作为,胸怀大志的人,就必须极深而研几。
只有知几,见微知著,才能完成天下的事务。在经济活动中,只有能知几,才能善于捕捉商机,捕捉战机,善于识别杀机,善于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人事之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史上三国末期,曹魏渐渐衰微,其朝堂已被司马一族所掌控,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曹操的假子何晏就曾说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玄以之(曹操本为夏侯一族,原名夏侯玄,在小的时候过续给曹腾,才改名曹操);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师以之;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不知其人(意指何晏自己)。然而不管你是“惟深”也好,还是“惟神”也好,都被“惟几”者所掌握。其后曹魏就被司马师篡权,建立了晋朝。
大家都比较熟知诸葛亮的隆中对,其意就是知几。想想刘备那时还只是寄人篱下,为荆州刘表管理新野以防御曹操,然诸葛亮审时度势,从天下诸侯纷争的混沌的势态中见微知著,预知了其后几十年的走向,并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创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我们开办龙江书院也是几,从戊戌唯新以来,废书院办学校,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失落殆尽,近几十年来,也都在大呼追欧赶美,所学的也都主要是西方传过来的文化,很多人都已不知道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是些什么了,真正能够说清和明白中国两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高等院校的为人师者,都未必能把握住其中的关键,其中的奥妙。现在不管是从政府,从文化,从民族的发展趋势,还是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来说,办书院都是大势所趋,已经形成了几,虽然现在规模还比较小,但随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书院肯定会一步一步壮大起来的。所以说“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如果我们能提高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眼界,在文化上和精神上占据至高点,那就能达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和“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崇高的境界。因此周惇颐提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未形、有无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他只是一种潜在性,不是现实存在的表象,是可有可无,或有或无的状态体现,是无形无相的。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了大的智慧,有了丰富的阅历,有了高深的见地,才能看出这一点。能识几的人,就能够有大成就,因识几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