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凇3て谝岳矗恢北涣腥攵难У木渥髌分小! �
【格列佛游记】
说起斯威夫特,他的名字肯定不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响亮,但如果你在5岁的孩子中做个小调查,看看他们是否知道“小人国和大人国”、“哈姆雷特”、“大卫·科波菲尔”,你会发现在孩子中间,斯威夫特创造的想像世界,远比另外两位大师创造的想像世界更为著名。
《格列佛游记》完成于1726年,本来是大人世界里的一部经典名著。全书共分四卷,讲述主人公格列佛医生的几次航海历险。格列佛漂流到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亲格、格勒大锥、慧国等幻想的国度,在这些历险中,格列佛广见博闻,并通过在那些国度的观察,不断反思自己国家制度的优劣,通过夸张和反讽,对十八世纪的英国政治体制进行入木三分的批判。
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一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活动,开展政治批评。他写过不计其数的时评、政论,文笔犀利,颇具鬼神之工。为了表示自己的中立和清白,他恪守清贫,从不为自己的政论文章收取报酬。首相和女王都非常忌惮他的文笔,为避免麻烦,女王后来干脆把他哄出了伦敦。他是一个爱尔兰人,一直在为爱尔兰的独立和自由摇旗呐喊,经常撰文抨击屈从于英国的爱尔兰政府,因此在爱尔兰人看来,他也是一个民族英雄。他创作《格列佛游记》并非偶然,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这部名著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政治寓言。
但这么说来,实在有点想不通,孩子们为什么会喜欢它呢?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本来是要创作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斯威夫特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许多看似“毫无必要”的细节描写。
为了影射英国政府,他创造了一个幻想中的小人国。小人国里的一切太奇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国家的首都只有戏院舞台上的城池布景般大小,格列佛的手掌上可供五六个小人跳舞,孩子们可以在他的头发间捉迷藏。在写到格列佛的吃饭问题上,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致:
他(皇帝)下令他的厨师和管家把洒菜送给我。他们早已作好准备,一听到命令就用一种轮车把饮食推到我能够得到的地方。我接过这些轮车,一会儿就把上面的东西吃个精光。二十辆车装满了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两三大口;每辆酒车上有十小陶罐的酒,我把它们倒在一起,一饮而尽;剩下的几车我也是这样吃掉的。
斯威夫特何必要描写得如此精细呢,这在他是“别有用心”的。在他的细致描述下:
现在我来描述一下皇帝的仪容。他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约我的一个指甲盖,仅此一点就足已使看到他的人肃然起敬。
有强烈政治敏感的大人读到这里自然会然于心:所谓的皇帝,只是比别的人高出一个指甲盖呢!这显然是在反讽当局者原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在孩子读来,可能完全忽略了这种政治嘲讽,只是觉得好笑、好玩而已。
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故事讲得跟真的似的,把辛辣无比的讽刺刀刃收藏在荒诞夸张的童话叙述中,可谓煞费苦心!当局者读来一身冷汗,却无处发作;后世的大人读来,深有感悟,扼腕赞叹。而在孩子们读来,却是一片欢喜,只是好笑、好玩而已。
《格列佛游记》对孩子们来说,就是这样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
今天,我们已经渐渐忘怀了那些曾经触痛人们的现实,可以与孩子们一起,用快乐平和的心境来享受斯威夫特为我们带来的幻想世界:格列佛在小人国一举拉走了50艘敌方的战船,而在大人国中,却被宫廷侍女们当作一种小玩物。这些形象和情节纯属虚构,但作者描绘得如此具体、精确,给我们以逼真的、无可怀疑的真实感。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令人久久难忘。
大概斯威夫特本人也无法忍耐含蓄的嘲讽了,在《格列佛游记》的后两卷故事中,纯粹幻想的内容越来越少,长篇大论的讨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第四卷慧国历险中,作者陷入了非常深刻的人性批判中,只有神经坚强的大人才有能力卒读。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中,只有前两卷故事留了下来——《小人国和大人国》。
第四篇历险、奇遇故事(6)
所有男孩和女孩应该读的历险故事
有一位小学老师,他曾给三年级的学生推荐一本“书”,名字叫《杰克的荒岛求生日记》。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抢过这本“书”一看,除了封皮,里面都是白纸!老师说,这是留给大家的作文练习册,每个孩子都假想自己是被留在荒岛上的杰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每天的生活状况……几个星期过去,一本由孩子们创作的《荒岛求生记》诞生了。你看,这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师,他知道,孩子们是多么热爱阅读、热衷于想像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呀!
《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算是一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外国小说。它本来是一本讲述一位船员求生历险的故事,并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但从问世以来,它一直当仁不让地出现在给孩子的必读书单中。早在将近300年前,法国的大思想家卢梭就说过: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子首先应当读读这本书。
大概是受时代的局限,思想前卫的卢梭在他的建议中还是漏了女孩子。为什么女孩子不也应当首先读读它呢?假如说是因为鲁滨孙是一位男性的英雄,那么我们还有一位“女鲁滨孙”呢。《蓝色的海豚岛》讲述的就是一位印第安女孩只身在荒岛求生的故事,故事的精彩不亚于鲁滨孙的故事,而文笔的优美又更胜一筹。所以我再借用卢梭的话:每个正在成长的女孩子至少应当先读读这本书。
【鲁滨孙漂流记】
对《鲁滨孙漂流记》,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以介绍。你几乎随处可以找到有关它的介绍和推荐文章,非常容易了解到它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如果每一部适合给孩子看的名著都能这样,那就没我什么事儿了。希望有一天真的是这样。
在这里,我重点介绍有关这个故事的读本问题。
前面在不少地方,我都反复强调,如果有可能还是尽量给孩子读原著的好。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本来就是写给孩子的,还要拿去改写,难道给大人看么?《鲁滨孙漂流记》不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不过作者笛福是一个崇尚文字简约、务实的作家,在小说中他注重描述事实,让事实说话,很少发长篇的议论。所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复杂,叙述的风格甚至有点平铺直叙。这部小说的文字翻译成中文,一般能独立阅读的孩子都能轻松对付。也有人担心,文字太长,是否会让孩子感到枯燥呢?至少对于爱读探险故事的孩子,这根本不成为问题。《鲁滨孙漂流记》被公认为是少有的“读者希望写得更长一些的作品”,特别是读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生活,虽然已经描写得很细致了,但读者向来都觉得还不过瘾。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至少读过一遍这本书,一般来说都有些年头了。当多年以前读过它的朋友坐在一起聊的时候,我们发现鲁滨孙到荒岛以前和离开荒岛以后的生活,都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了。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鲁滨孙是如何从搁浅的船上卸下必需品的,他看着那些金币、银币反而觉得是一堆废物;他如何在木头柱子上记录日子的;他如何挖山洞、围栅栏、打制家具的;他如何花了半年时间造了一条独木舟,却发现需要用12年时间才能把它放到大海里,于是只好放弃而重做一条小船的;他如何圈养山羊的、如何种植小麦的;他如何解救了“星期五”,又怎样慢慢教会他用语言与自己交流的;等等等等。有时这里印象深刻些,有时那里半清晰半模糊的,总之,这个故事把我们深深打动的,不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细节。作者把这个故事讲得真到不能再真,这是它为什么几百年来让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们深深着迷的秘诀。有很长一段时间,那些在海上漂泊的船员们反复阅读这本书,把它作为一本真正的“遇险求生手册”!
你想想看,如果让孩子读鲁滨孙的故事,却只是读保留了基本情节的改写本,而把那些迷人的细节都还给笛福,这种阅读能留下什么呢?
我们对《鲁滨孙漂流记》这么熟悉,得特别感谢一批优秀的翻译家。早在1905年,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就以古文体翻译了这本书。此后有过几种白话译本,其中最著名的是徐霞村的译本。关于版本有两个有趣的地方值得注意:一是大多数译本的名字都是“鲁滨孙漂流记”,而个别版本的名字是“鲁滨孙历险记”;二是个别版本的厚度是大多数译本的两倍以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一般使用“Robinson Crusoe”,也就是“鲁滨孙·克鲁索”的意思,笛福还写过一部续集“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直译为“鲁滨孙历险记续集”。鲁滨孙的整个历险中都没有“漂流”的故事,但早期的中文译本一直使用“漂流记”的名字,这个名字居然就这样流传下来,习用至今。另外,绝大多数译本没有包含续集。199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翻译家黄杲的全译本,就是比较罕见的包含了续集的版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