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十月 2006年第05期-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一些文字上的改动,引起了毛泽东的震怒,老人家对《人民日报.》由来已久的不满更加溢于言表。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康生因“《人民日报》删改社论事件”大发雷霆,责令报社作出深刻检查和处理。父亲被立刻停止了副总编辑的工作,开始作起永远通不过的检查,成为“文革”头一批牺牲者之一。作为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他虽然始终在努力理解毛主席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和指示,但也始终对这一运动有着自己的看法,一直不曾投靠或屈服张春桥、姚文元之流,那么,在以“文化革命”为标志,以夺取新闻舆论权为先声的浪潮中,他的命运和由之而来的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或许是民主氛围加文化氛围的共同作用,人民日报社运动的形式还不像社会上一些单位那样残酷,这样,我们一家便没有悲惨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但却实实在在地“四分五裂”了——那时,我姐姐去了内蒙古插队,我哥哥去了云南插队,我去了陕北插队;当我们的父母都在北京时,这个家是“四分”,若父母中一个人去了干校,这个家便“五裂”了。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我们家已不具备中国老话说的“一家人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条件,因为造反派认为我父亲这一层次的“走资派”住房宽敞脱离群众,便在每户人家里插进一家“造反派”。一家的房子两家住,且一“走资”一“造反”,那日子可想而知地不好过。于是我父母不怕担着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的名声,与另一家“走资派”共同申请合住,居然获准同意。于是在“文革”十年中,《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李庄与前副总编辑王揖,“两家人关起门来过日子”九年之久。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政治形势又一次紧张微妙起来。当时,我经历了延安种地、内蒙古放羊之后,穿上了绿军装,正在解放军铁道兵学院当兵。大事当头,部队领导希望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于是派我出差北京,让我通过家庭交往的渠道,了解一些“政治动向”。 
  于是,我得以在北京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一周。那几天,大家都在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我们家的话题与大家一样,在紧紧围绕时局的同时,还多了几分更加深切的忧虑。 
  1月15日,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我告别父母回部队的前夜,父亲、母亲和我,关起屋门,坐在床上,披着被子,彻夜长谈。从我的跌宕起伏的青年时代——正是党和国家多事之秋的十年,说到他们的波澜壮阔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十年,说到他们留下青春年华的革命根据地太行山。漫漫长夜里,父亲、母亲和我,禁不住一同唱起《在太行山上》,慷慨,悲壮。父母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带着我深夜低唱《在太行山上》,是以这样一种特殊方式,回顾自己走过的艰难而光荣的峥嵘岁月,倾诉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表达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感情。3月15日,当告别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回响起这支乐曲时,吊唁的人们忍不住泪下沾襟,而母亲与我们兄弟姊妹,更深深知道(在太行山上》对父亲的意义。 
   
  三 
   
  二十多年前,当我从新闻系毕业、参加新闻工作的时候,朋友们常说我是出身新闻世家。但我不这么想,并常常为之感到惶恐。一方面,我知道父亲的口碑与声望,但又不愿受父亲的荫庇;另一方面,我认为三代才能称世家。而今,我儿子也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人们也说他出身新闻世家。我对儿子说,客观上你是符合这个说法了,因为你的姥爷姥姥、爸爸妈妈上两代人都是新闻工作者。我相信他心中是以姥爷为自豪的。可惜,外孙没能直接聆听姥爷的教诲,因为在他2004年留学回国、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两年来,姥爷已经不能说话了。 
  作为女儿,我虽然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但我在兄弟姐妹中离家最早,与父亲相处最少;20岁就走上新闻工作道路且终生从事新闻工作的父亲,也从来没有教过我如何办报。但他却用一辈子的时光,用自己无声的语言,教我如何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 
  我的手头,长期珍藏着父亲在十年浩劫身处逆境的日子里给我写的一些信,其中一封长信,是最能体现他铁骨柔肠的“革命家书”。写这封信的时间在1972年1月,他在北京,我在石家庄。当时父亲还没有“解放”。事实上,他从来也没有想过以出卖人格的违心检讨来换得“解放”,他是在十年浩劫之后才恢复工作的。因而,“文革”十年,我们家落难十一年。所幸,我在部队得到了组织上和大多数同志的关怀与爱护。由于在宣传处工作,接触到大量报刊资料,需要收集整理归类,还需要完成为宣传干事“笔杆子”们写作服务的资料工作,以使他们更好地为领导服务。当年,要完成查找资料特别是翻译古文、古诗词的任务是挺不容易的,因为经过“文革”初期“破四旧”,烧书,毁书,那时非常缺少权威的有分量的工具书。故而,我先后写过不少信向父亲求助,父亲则耐心地回答着我关于哲学的、文学的、党史的、军史的等等问题。更深一个层次说,父亲在自己身处逆境时,对受他牵连、没有上工农兵大学的希望、虽穿上军装却前途未卜的小女儿,舐犊情深,竭尽全力地尽着全面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我想,把这封信全文照录,比我再说多少都有分量—— 
  东东,你好! 
  你等这封信,可能等急了吧!最近时间较紧,工作、学习,难得找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一气写封较长的信。 
  你整理的那篇稿子,妈妈十四日拿回来,我看了两遍,增减了一二十个字,第二天就寄给铁道兵报社了。改动处,大抵是一些不合适的、同“身份”不称的提法。如“认真纠正我军作风某些不正之处”,我军二字不妥。“我军”不能随意用,那不等于代表整个解放军了吗?这种地方本来容易处理,把“我军”改成“我们”,就成了参加座谈会的同志的自称,符合身份和地位。这是一些具体问题,提一提,以后注意就是了。 
  总的印象,此稿写得清通,逻辑也还严密,利用现成材料搞成这个样子,是不容易的。当然,如果严格要求,应该说,它比较不深、不细,而这显然受了素材的限制。一般来说,在多数情况下,利用现成材料写成这样的新闻——消息,是难以写得很深、很细的。这个稿子,如果加上一些内容,可能好些。如,铁道兵有些什么不同于其他兵种的特点?我不了解你们部队的情况,据我极为粗浅的设想,铁道兵到的地方,常常是最偏僻、最艰苦、最落后(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来说)、甚至人迹罕至的地方。因此,也就是最需要群众支援、看到群众感觉最亲的地方。在和平时期,铁道兵学全国人民,同其他兵种学全国人民,除了共性之外,在这些方面就会产生个性。即使不能写出新的思想,也能写出新的际遇,以丰富、加深人们共知的思想。但这就需要深入、细致的采访,单靠成文材料是不行的。 
  赵朴初同志有一首五古,悼念陈毅同志。我觉得不如他那首著名的《某公三哭》那样工整、讲究,但感情深挚,气魄颇大,值得一读。特抄给你,并加上一些解释。 
  功勋盖世间, 
  直声满天下。 
  刚肠忌鬼蜮, 
  迅雷发叱咤。 
  赖有尧日护, 
  差免跖斧伐。 
  众望方喁喁, 
  何期大木拔。 
  岂徒知己感, 
  百年一夕话。 
  恸哭非为私, 
  风雨黯华夏。 
  功勋盖世间, 
  直声满天下。 
  刚肠忌鬼蜮,——上两句易懂,这句要解释两句。蜮,古代相传一种能含沙射人的恶兽。鬼蜮,一般指用心险恶的小人。意思说他的胸怀刚烈坦荡,不怕各种小丑的陷害。 
  迅雷发叱咤。——他代表我们党和国家对全世界的发言,如迅雷光电,叱咤风云。 
  赖有尧日护,——尧,指伟大领袖。主席《送瘟神》七律,有“六亿神州尽舜尧”句。日,光辉。这句说,由于有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维护。 
  差免跖斧伐。——跖,即盗跖。相传本黄帝时大盗。春秋时鲁国柳下惠之弟“驱人牛马,取人妇女,侵暴诸侯,横行天下”,坏得很,时人因隐其名,以盗跖呼之。这里指林彪。斧,古刑具。这句说,几乎被林彪害了。接上句,由于有主席的维护,才没有被林彪所害。 
  众望方喁喁,——喁喁,众人向慕意。这句说,大家正在希望、推戴你为党、为人民工作的时候。 
  何期大木拔。——大木,栋梁。这句说,哪想到栋梁折(拔)了。 
  岂徒知已感,——这句说,我悼念你并非只是由于是“知己”。 
  百年一夕话。——这句说,你对我的教诲,百年不会忘记。 
  恸哭非为私,——这句说,不只是我恸哭您。 
  风雨黯华夏。——这句说,举国同悲呀! 
  上述解释,不一定全对,你可想想看! 
  陈毅同志逝世太早了。能再为党、为人民工作十年、二十年,会多作出多大贡献!但逝世得也算得其时了,早两年,有些事情就不一定立即那么清楚。由此想到古人的一首七绝:“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的意思说,周公,本是好人,他在辅佐周成王时,有人造谣他要篡位。王莽,是个坏人,他在篡汉前,有吐哺之名,号称谦恭下士。吐哺,你不一定懂得。哺是含在口中的食物。世称周公谦恭待士,有人去找他,他来不及把口中的食物嚼碎咽下,而是匆匆忙忙地吐出来,接待客人。曹操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此。全诗说,如果周公在人们怀疑他篡位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