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凰涅天下-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廷首期制科开创了几个前所未有。
  
  ——其一,制举科目涉及农工商矿等十五类,名目之细之多为历朝不具;其二,取消报考需官员推荐的限定,只要是在大宋朝落籍的国民,不论身份资格,只要不是在押罪犯,均可报名,包括商人、匠户;其三,制科入仕者,名载《进士录》,其待遇升迁与进士科同……
  
  初起诏出,按制当送往门下省审核,被给事中驳回,道“不合祖制”。
  
  丁起早料到通诏不会顺利,于是遣吏约来给事中的长官朱敦儒到都堂议事。
  
  朱敦儒出身于洛阳朱家,因志行高洁且博学多文,虽未入仕在朝野的名望却甚高。靖康时赵桓召他入京师,欲授以国子祭酒的官职,朱敦儒却道:“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辞诏回洛阳。此事传开后,洛阳朱希真不慕仕途的高洁品性更得朝野赞誉。
  
  名可秀曾道:“朱希真此人以清高自许,他不出仕是不屑于白时中、李邦彦同朝为官,虽说有些孤高,但声望倒可一用。”
  
  南廷初立,赵构三次诏请朱敦儒到临安,朱敦儒均辞诏不至。其后,丁起去了封言辞恳切的长信,这位洛阳贤士被丁相公信中的一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语打动,遂南下赴任。
  
  因朱郭儒的声望,原在南北廷间观望踌躇的一些名士也先后出仕南廷,如有“湖湘儒学第一人”之称的胡安国、被称为“三范修史”的史学名家范冲、又有“黄鲁直(黄庭坚)之后,吟诗当看陈简斋”的诗歌大才子陈与义,以及儒学名家朱震、名流才子汪藻、程俱、张嵲等等……
  
  但朱敦儒位居门下省都给事中之职,也给丁起行事带来了一些不便。
  
  都给事中下属六部的给事中,掌持诏令的封驳之权,无论是政事堂的敕令,还是皇帝的诏书,均要经门下省审核。朱敦儒又是个只看事不看人的主,但觉有疑义,必是封驳打回。丁起为得政令通行,不知在这位认理不认人的都给事中面前费了多少口水。
  
  这般来回,自然损了效率。宰相大人在枫阁时也不免生出几句抱怨。
  
  他曾提议用名花流的人替下朱敦儒。同奉一个主君,自然更好说话。
  
  名可秀却不允。
  
  “以郑彀之才代朱希真不是不可以,但我等不是神人,为政虽是出自公心,又焉知每政出来必是良策?”
  
  “我们需要一个反对者,这人要品行高洁、不附朋党,他的意见未必每次都正确,但这些异议可以警醒我等行事,避免发生一叶障目的错误。”
  
  也如一道紧箍咒,让宰相不能滥行权力。
  
  丁起在为名可秀胸襟广阔钦服的同时,也暗中生出凛然,自此再不提更换都给事中之议。
  
  幸而朱敦儒确如名可秀所言,是个清高的君子,却也不迂腐。
  
  他曾求学于苏学。苏学在政治上属于调和派,既直言抨击王安石新法之弊,却也肯定国家兴盛必行变革。在学术上强调务实,苏学的开创者苏东坡就是制举状元,其弟苏辙也是制举出身,并长于会计,曾亲自主持改革神宗朝的税赋会计帐目——和儒学其他学派相比,苏学更长于经济民生。
  
  丁起知道,朱敦儒出身苏门,不会反对制举,但对其中一些条款必有疑虑。是以,被封驳后,他并不气怒。
  
  官袍轻飘、颇有山野贤士之风的都给事中—朱敦儒迈着方步,不疾不徐走进都堂。
  
  众属官一见,均起身见礼,心道:丁相公又约朱都事“喝茶”了!
  
  这一道茶足足饮了两个多时辰。
  
  直到下午申时三刻,都给事中大人方迈出内堂,依然紫袍飘飘,丁相公亲送至都堂大门。两人谈笑风生,极为热络。
  
  众都堂官员却面无喜色,对望一眼,均暗叹摇头,心道:事未成矣。
  
  ——根据众人经验,丁相公若亲送朱都事出门,必是事不成!
  
  果然第二日,都给事中再度被请入都堂“喝茶”。
  
  内堂,时而传出激烈的语声……间中,似乎还有茶盏重重落桌的声音。
  
  看来情况激烈!
  
  ——诸官却面露喜色,暗道:事成有望。
  
  依这位朱大人的行事风格,心下越认同,越会诘词激烈;若断然否决,必语声温雅,谦廉有礼。
  
  大半时辰后,朱敦儒徐步行出内堂,面上端严,看不出任何喜色,拂袖冷然自去。
  
  丁起未送。
  
  众官均抚额笑庆。
  
  ——相公不送,事成矣!
  
  次日,制举诏令门下省审核通过。
  
  但这道诏命下发后,又在台谏中引起了风潮。
  
  左右谏议大夫和御史台官均上言反对,道:“太祖诏命,官员不可从事商易,以防与民争利。今朝廷制举允许商人报考,岂非开了‘与民争利’的祸头?”
  
  紫宸殿朝议上,两位谏议大夫愤言疾色,唾沫星子几乎喷到当朝宰相的脸上。御史台的一干侍御史因赵鼎的谨慎态度,虽有驳论,出语尚还温和。
  
  丁起一反平日圆融,对台谏一一驳斥。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均站在宰相一边,兵部中立,刑部和翰林学士却支持台谏。以卫希颜为首的枢府则直接抽身事外,不予置词,任得朝堂上吵吵嚷嚷闹去。
  
  如此这般吵了三天,政事堂终于退了一步。
  
  台谏的建言被部分采纳,朝廷又下一道诏命,限定:商人报考科举必须脱离商事——或变卖商产于他家,或传子传戚——总之本人勿得再从商事;若是海商报考,则必须完全脱离海贸,并且其家人亲戚者也不得从事海外贸易。
  
  “其家人亲戚也不得从事海贸,这太苛刻了吧?”
  
  “希颜,这一条不是台谏的创举。”
  
  名可秀笑着对卫希颜解释,“太宗曾下诏:文武官僚敢遣亲信于化外贩鬻(yu)者,以姓名闻。”
  
  皇帝当初发这道诏令,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海贸,防止官员与民争利……
  
  不仅明令禁止官员本人参与外贸,并且禁止官员的亲戚、亲信参与海外贸易,否则官员的姓名将登在邸报上通报各州。
  
  卫希颜啧啧叹了一阵,心忖这宋朝皇帝在廉政上倒是比后世的政治官僚更有觉悟,制订的法则也更严厉。
  
  名可秀对太宗此举也颇为赞许,道:“当年,即使是蔡京这样的权相,从海贸收得贿赂不下千万贯,却也不敢遣出亲信经营海贸,否则必被史官们狠狠记上一笔,作为归入“奸臣”的有力证笔。”
  
  卫希颜撇撇唇。这古代官员好歹还怕遗臭万年,行事尚有几分顾忌,后世的贪官却是已经无耻到“大无畏”的地步。
  
  当然,宋太宗一道诏命杜绝不了官员们的“暗箱操作”。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海商禁令”自然阻止不了官员们从海贸中获利。
  
  然而,因惧官商勾结,从而禁止商人入仕,以此保护商贸的公正,却是因噎废食,不足为取。
  
  说到被台谏们攻击,名可秀笑道:“要想取之,必先予之。”
  
  诏令就要留一个“漏洞”让言官们揪住,这叫授人以柄。
  
  ——若诏令一出台就是完美无失,谏官们抓不着漏子,反而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诏令的深层,一通“不合祖宗家法”的争论便会耗去时日良久,倒不如丢个空子给他们钻,台谏们进言成事,逼得政事堂退步,自会功成收手,不再穷追不舍。
  
  否则,政事堂硬起来,相持下去台谏们也落不得好。更何况,名可秀既让赵鼎把持御史台,也不会让这种状况恶化下去。
  
  果然,第二道诏令下去后,言官们消停了。
  
  但,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小了,来自儒林的议论却如滚水般沸腾不止。
  
  科考改革第一诏,遭到了儒学大家的激烈反对。
  
  朝中也暗潮涌动,并不顺当。
  
  




制举风潮

  朝廷制举诏令传播极快。
  
  由于名花流不惜成本,在南廷各路的治所和繁华城邑均设了报坊,借助千机阁的信鸽传讯系统,几乎可在一天内实现南廷十三路的同一时事见报。
  
  但是,千机阁毕竟属于名花流的情报系统,以机密和安全为首要,其讯鸽系统不能长久为报递使用;因此,宋之意在名可秀授命下,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各州的地理条件,建立起一条驿马加舟船的水陆连网系统,可以在两天内实现同一新闻的全国见报。
  
  不久后,因宋之意入朝任礼部员外郎,不宜过多负责宗派事务,这一报递系统遂被名可秀指给原河北路堂主夏九尘接手。
  
  名可秀又将一部分漕运剥离出来,交给夏九尘统一整合,组成专门的信递行,不仅用于报递信息的传递,更成为名花流各堂、各行间资讯流通的统一渠道——各堂口、各商会委托驿递行传讯,均按驿递资费实行内部结算。于是,原本属于花钱行当的驿递行渐渐成为宗派内一个赚钱的行当,乐得夏九尘合不拢嘴,喜滋滋地向宗主汇报业绩。
  
  正巧卫希颜在枫阁内,她想起后世的邮政系统,随口提了几句有关物流整合和商业化的建议。夏九尘外豪内细,脑袋转了几圈就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商机,大喜下缠着国师不放,一直将卫希颜所知的现代邮递理念和运营方式问了个遍方手舞足蹈地离去。
  
  随后,取名为“天下通”的驿递行正式推向市场,凭借幕后大佬名花流的威望,以“保密、安全、快捷”为宗旨,很快打开局面,赢得了大片中小商户的青睐,随着市场推广的深入,又逐渐获得了普通百姓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