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陈良宇传奇-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观看。结果一场《西厢记》看下来,张黎居然从此喜欢上了越剧,并且终身喜欢听越剧唱腔,这倒也是一种异数。
    一九五七年夏天,陈良宇小学毕业。正好当时的上海铁路职工子弟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改名上海铁路职工子弟中学,这就是上海著名的铁路一中。于是,陈良宇就进入这个条件很好的重点学校学习。一九五八年,学校迁到共和新路九百五十七号新址,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四千多平方米,是当时上海最好的学校之一。陈良宇在学校中,虽然个子要比同学高出许多,但是表现并不十分出色。在同学中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属于中等。
    从初中开始,陈良宇的性格就逐渐体现出来了。陈良宇不喜欢在群体中出头露面,在同学中也显得比较高傲。但是他比较喜欢有一个小圈子,基本上都是铁路卫生系统的子弟。在这个小圈子里,他十分享有威信,也很讲义气。用上海话讲,就是既上路,又能吃得住小兄弟。他的这种基本性格,贯穿他的整个人生道路,既是他日后迅速发迹的动因,也是最终给他带来灾难的根源。
    一九五八年,上海铁路卫生学校升级成为上海铁道医学院,地方在闸北区共和新路一二三八号,和上海铁中很近。这样,就近读书的铁道医学院子弟更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小圈子。在小圈子里,既有男生,也有女生,几乎全部是铁道医学院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但是这个小圈子并不以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目标,而是学习上海滩帮会式的兄弟义气;虽然还都是小孩子,但是互相之间有一种保守团体秘密的激动和热情。陈良宇个子高,虽然瘦弱,但是却是铁一中医学院圈子中的大哥。加上他家境富裕,所以多有从家中拿来好吃的东西,让弟兄们分享的义举。不过总的来说,陈良宇领导的小圈子,只是学龄儿童的一个游戏圈子;既不关政治,也从来不在社会上惹是生非。
    陈良宇的祖父和祖母,按照宁波人的传统习惯,最疼爱的是大孙子;而李谋真最疼爱的却是小儿子陈良军。陈家老太爷对于从不在外惹事生非的长孙十分器重和疼爱,不断将历年积蓄的私房钱塞给陈良宇。但是殊不知陈良宇从不一个人独享,也不让两个年幼的弟弟分享,而是统统拿来照顾了圈子里的小兄弟。

【光学和电子的笑话】
    陈更华这种自由职业的买办,在整个五十年代,因为刚巧都避开了共产党整肃的重点,因而得以存在。共产党当时也的确拿陈更华没有办法。但是,中共政权是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游离于其控制和体制之外的自由职业者的长期存在的。五十年代末,共产党终于腾出手来,对付象陈更华这样的自由职业者。
    一九五九年,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找到陈更华,要求他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找陈更华谈话之后不久,就不管他的态度如何,给他发来了分配工作的通知。陈更华收到通知一看,不免大骂SHIT。因为安排工作的人事干部,完全不懂物理,只知道陈更华是修理X光机的专家,因此以为他是光学仪器专家,通知陈更华到上海光学仪器厂工作,还说“这是为了发挥他的专长”。
    陈更华跳脚大骂之余,哭笑不得,只得去找共产党干部商量。陈更华找到张黎,大发牢骚。他气呼呼地对张黎说:“X光是电学,这是基本常识,为什么叫我到光学仪器厂上班?”。张黎只好耐心地跟他解释,说是共产党干部有几个学过物理的,所以分不清电学光学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他好好和他们去说明,他们肯定会改正的13。张黎又百般劝解,这才使得陈更华的火气稍微平息了一点。
    按照张黎的指点,陈更华认认真真地给当时的人事部门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叙述了物理学的基本常识和医用X光机的基本原理,最后又说自己很愿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只是到光学仪器厂去工作,用非所学,怕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谁曾料想,读了陈更华物理学基本常识之后的人事干部,倒也从善如流,改变了原来的主张。但是为了让陈更华真正地“发挥专长”,特别是尊重这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专家,居然将他分配到了江苏省,到江苏常州市第二电子仪器厂,担任总工程师一职。
    这一下,陈更华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既向共产党表了决心,愿意参加工作,又能发挥所学,偏偏给分配到了离开上海一百六十五公里的常州。路虽然远,却又给了一个堂皇的职位-总工程师。这一次的哭笑不得,甚至比上一次更加严重。
    但是,陈更华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不服从分配,等于是抗拒社会主义改造,立刻就会祸从天降。陈更华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到常州清水团的第二电子仪表厂报到。但是象大多数上海人一样,他不愿意把全家都搬到常州,而是自己一个人去常州工作。
    就这样,陈更华结束了他的买办和自由职业生涯,风尘仆仆地奔波在上海和常州之间。那个时候,上海和常州之间的火车要坐七八个小时,所以陈更华也不能经常回家,只能在假日才能回到上海。但是陈更华在常州第二电子仪器厂工作期间,因为是孤身一人在常州,倒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工厂里的口碑很好。
    陈更华到常州去工作的时候,陈良宇马上就要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了。

第三章  踏上人生旅程

【上海铁中高中六三一班】
    陈良宇初中毕业,顺理成章地升入高中。一九六零年,陈良宇升入上海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高中部,高中六三一班,时年仅十四周岁。
    从一九六零年开始,上海其实有两家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陈良宇就读的,是从上海市铁路职工子弟初级中学改称为上海市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的,简称铁中,地址在闸北区共和新路九百五十七号。一九六零年,上海铁路系统又成立了一家上海市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地址却在闸北区普善路的毛家弄,后来又迁到普善路的铁路新村内。但是虽然普善路的学校叫第二中学,共和新路的职工子弟学校却不肯改名。一直到一九八二年,才改称为上海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
    陈良宇在读的上海铁路职工子弟中学,之所以不肯改称第一中学,是因为不肯和第二中学平起平坐。当时的上海铁中,也算是赫赫有名的重点中学,无论是学校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远远超过第二中学。而第二中学成立伊始,连高中都没有,校舍也十分寒伧。另外,铁路职工子弟也分三六九等,上海铁路系统的干部子弟基本都在铁中学习,而普通职工的子弟则只能到第二中学读书。
    陈良宇读高中期间,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的校舍,是一栋苏联式的巨大四层楼房,红瓦红砖,甚有气派。苏联式房子窗户大,屋身也高,用来做教室,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倒是十分有益于健康。但是学校地处闹市,除了一个大操场之外,大楼四周十分局促。
    陈良宇升入高中以后,个子长得更高了,但是却仍然很瘦,脸色白白静静,性格也不算开朗,同学们开玩笑时,称他为“白面书生”。陈良宇因为家境优裕,所以开蒙很早,到高中时候,几乎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
    高中开始,陈良宇的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根据陈家的实用主义哲学,陈更华从小就教育陈良宇,“学好数理化、还有ABC,走到哪里都吃得开14。”再加上陈更华的言传身教,陈良宇的数学和英语学得十分出色,在学校里始终保持前几名的水平。
    与此同时,陈良宇重新组织了医学院子弟的小圈子。那个时候,他开始迷上了乒乓球,除了读书之外,最多的时候,就是和医学院子弟的兄弟们一起打乒乓球。因为陈良宇的小圈子都是铁道医学院的子弟,因此开始的时候,带着一帮小兄弟到家里打乒乓球,后来因为祖父和祖母怕吵,就到铁路医学院去打球。很快,陈良宇的乒乓球就打得相当出色,这无疑又使得他在圈子里更具有“老大”的威信和资格。
    上海铁中是上海的重点中学,因此在陈良宇的高中六三一班的三十名同学中,不少都在各个领域里很有成就。其中有新疆某公安局局长程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沈伟德、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江嵩寿、兵器工业部高级工程师李大华、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纺织器材专家王荣生、上海铁路局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孙凤英、温州医学院院报主编周中行等。这些人在陈良宇爬上仕途顶峰的时候,大都已经退休,含贻弄孙,安享晚年。偏偏爬得最高的陈良宇却一跤跌了下来,跌得七荤八素,可见人生之无常。

【青梅竹马】
    在陈良宇的同学中,真正和陈良宇关系密切的,都是上海铁道医学院的子弟。当时上海铁道部门,真正掌握实权的,都是从部队转业的北方干部。而第一线的铁道工人,大都是没有文化的劳动人民;唯独铁路医学院的教工,包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铁路中心医院的员工,都是一些本地的知识分子,有点甚至是受过欧美教育的洋派知识分子;因此医学院的子弟,既看不起北方干部的土包子,又不屑和铁路工人的孩子交往,因此自成一派,形成了一个医学院子弟的小圈子。
    黄毅玲既是陈良宇的同班同学,也是小圈子里和陈良宇关系最好的医学院子弟。当时,陈良宇母亲李谋真是铁道医学院的推拿理疗教师,而黄毅玲的养母则是学院里的营养学教师。黄毅玲出生于福建泉州,从小由父母送给姑母为女。她的姑母出身于福建的大户人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不仅英文好,音乐修养好,而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同样的家庭背景,使得黄毅玲的母亲(养母)和李谋真之间,总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两个人在铁道医学院里,关系非常密切。这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