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手机 作者:刘震云-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欢迎访问: txtsk
┌───────┐
txtsk
免费TXT小说下载
└───────┘
《手机》
作者:刘震云
刘震云谈《手机》:拧巴的世界变坦了的心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这玩笑开得过分。
——刘震云作品题记
12月9日,是刘震云小说《手机》问世的日子。
当然让人期待。曾经的当代文学“新写实”重镇,虽然他自己对此有些怪话出来:“我们糊里糊涂地就被戴上了‘新写实’的帽子,就像傍晚时分,一个中年妇女的售货员把一堆不同的菜搭配在一起,迅速而廉价地卖给了顾客,而不管这些菜是否乐意。”但他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的一大批创作,依然让他无可争议地作为这一大文学思潮的当然代表被写入中国文学史。然后他沉到水底,直至1998年捧出《故乡面和花朵》“巨型蛋糕”———4卷,200万字,写了8年,8年啊。全世界都晕菜了,然后变得安静。连评论界都谨言慎行,大家围着它转圈儿端详,但都喏喏不敢轻易发声。再过3年,2001年《一腔废话》再出,媒体上声音多了些,但望去风光大抵相同,刘震云用力解释,听者雾里云中。
自此成了悬念———“刘震云下次会弄个什么东西出来?”但《手机》这回让人期待得有点儿心绪复杂,因为前后脚有一个12月18日将公映的冯小刚同名电影。那还是个真正的小说吗?
采访之便,小说《手机》先睹为快过了,传过书稿来的人还让发誓:“打死也不说。”读了感觉还好,至少对于我这看《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看得头痛的有限的认识能力来说,从“故乡面”、“废话”到《手机》,是一种游乐场终于下了“海盗船”重新站回地面的感觉。
12月3日下午4点,采访刘震云。3个小时采访,刚开始觉得这人心思深(后来他说其实是他反应慢),脸上偶尔浮现不明所以的笑意,有点儿诡异,让人不放心他在想什么,担心你的问题甚至表情是不是有什么毛病,他是不是觉得你有点儿傻。但很快就顾不得了,因为问题碰了他的神经,他开始投入,说得比较激动。他自己也有意识,中途停下拿了你的杯子去续水:“吴老师喝点水,别我说着说着就急了。”
●我就希望这个《手机》能够把这种颠倒的历史、拧巴的东西,把它再拧巴过来。大家看了电影、看了小说去较一下,就会发现绝对不是去跟同一个人谈两次恋爱
记者:来之前做了一点关于您作品的补习。您说过:“作家下一部作品要和上一部作品不一样,这叫质量。”您说《一腔废话》和“故乡面”这种,以后您不再写了。您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彷徨是很具体的,就是下一个写什么。那这《手机》算是这种彷徨之后的一个答案吗?您是把它当做一个正经的创作来对待的吗?
刘震云:这里边有一个特别拧巴的事儿,大家觉得一个人的作品由小说改成电影,就好像良家妇女变成了风尘女子一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倒过来看,小说变成电影并不是坏事,并不是作家堕落了。很现实的,第一,增加了他的物质收入。第二,它能够增加小说的传播量。生活变了,电视、电影、网络传播可达的广度,特别是速度,比纸媒介要大得多。中国所有的前沿的这些作家,他们的知名度跟他们的作品改编成影视有极大关系,这是一个现实。
还有一个特别拧巴的理论,就是,作家写完书,你的话都在书里,你就别说了。我同意啊,我原来也不说啊。可是生活变了。本来写完《手机》我也可以回家就没事儿了。但出版社告诉我,你得出来去卖瓜了。现在一个农民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市场信息,不到集市上去卖,瓜是会烂在地里的,不管他的瓜有多好。我觉得这说得有道理。我这个书就是纯粹出于职业道德,它让我卖我也得卖。而且还不单是对自己的书负责、对自己负责,对整个文学你也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如果中国所有作家的书都只能出到2000册的话,文学就离死不远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出来吆喝几声。
记者:我觉得您对这个问题好像特别敏感,我只是问问《手机》算不算您创作序列中正常延续下来的一个,可您一说说了这么些。
刘震云:不,说这个为的是说第二个拧巴。一般人觉得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小说,肯定小说是不可看的,是不好的,是可疑的。如果电影是一个黄鼠狼的话,这肯定是下了一个耗子,黄鼠狼下耗子,是一代不如一代。那么为什么小说改成电影可以,电影改成小说是不可以的呢?
记者:可能觉得小说比电影丰厚。那电影剧本就得对水才能显得像一个小说。比如我就在想,看了小说《手机》,肯定有人会猜前后那两部分是你为了让它像一个小说生加上去的。
刘震云:那这证明以前我们的一些作家这么做,是不对的。其实完全可以有另一种办法。我就希望这个《手机》能够把这种颠倒的历史、拧巴的东西,把它再拧巴过来。大家看了电影、看了小说去较一下,就会发现绝对不是去跟同一个人谈两次恋爱,电影、小说肯定是两个不同的人。
还有第三个拧巴,一般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种惯性的看法,他认为作家有文化,影视界的人没有文化。
记者:而且可能他们还认为,弄喜剧的导演尤其没有文化。
刘震云:我想他们总体上大概看谁都没文化。我觉得中国有几个这种优秀的导演,有几个优秀的演员,你跟他面对面接触,深入地作为朋友谈下去,他们是有文化的。你从他们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这些话我一直没说。今天我想力图把它都说出来。我想把颠倒的历史再颠腾过来,可以吧我?
记者:当然当然。
●“人一过四十,这个心就变坦了。”《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到《手机》,第一个阶段是用琐碎说琐碎,第二个阶段是用复杂来说明这个世界,现在我想用10句话来说世界
记者:有一个朋友知道我要来采访您,他说,我特想问他一个问题,他原来是一个挺好的作家,现在他一年就给冯小刚写一个电影,你问问他,他这是……大家印象里原来您挺能写的,现在不太出活儿。
刘震云:其实关于我个人的创作经历,也有一种拧巴。其实你仔细来看,《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包括《温故一九四二》,这一阶段你看着好像作品的量特别多,但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讲,他对于世界的发现只是一个,他特别重视人的这个身体和物质的东西,他在讲人的物质生活。那到《故乡面和花朵》的时候,开始比较重视人的精神,就是脑子里的东西。
我觉得到《手机》,我找到了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契合点,就是人的说话。
记者:大家对你“故乡面”和“废话”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改变都很好奇,我看到一个同行写:“记者感兴趣的是,一位早年以反映生活细节闻名的作家,怎样超越了这种表达方式,进入一种狂想的写作状态?”
刘震云:作家的创作经历跟年龄是有关系的。写上面这批小说基本上是三十岁之前,那时候东西写得特别的琐碎,但写到《故乡面和花朵》,就突然特别张扬,好像是这种喷发。
那到《手机》呢,他们说我“返璞归真”、说我检查自己,我觉得都没有。
记者:有人说你“故乡面”和“废话”是“走了一段弯路”。我猜你肯定不同意。
刘震云:我没有。我知道我的创作是一个怎么样进化的过程。我过四十岁了,《手机》里边有一句话:“人一过四十,这个心里就变坦了。”写《一地鸡毛》的时候,觉得世界上这些物质的事儿,一句是一句,有2700多句,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到了《故乡面和花朵》和《一腔废话》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两万多句才对”。第一个阶段是用琐碎说琐碎,第二个阶段是用复杂来说明这个世界,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但真正到现在这一段儿,我的创作心态,我觉着全是废话,一腔废话,我觉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10句。我现在用10句话来说世界,可以不可以?
●人跟人之间最根本的那种情感、交往、生存之道,可能会成为我今后小说的另外一种创作生长点
刘震云:具体到《手机》,写得最满意的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话我觉得可能会成为我今后小说的另外一种创作生长点。
记者:是吗?那我要回去重看第三部分。
刘震云:我以前的东西,不管是《一地鸡毛》,还是《一腔废话》、《故乡面和花朵》,它们特别重视人外在的东西,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包括人文道德的这些东西。其实真正最重要的,我写《手机》特别写了第三部分,写人跟人的那种最根本的交往。我突然觉得,世界上有两个价值系统,一个是我们现在这种,所谓规范的价值系统,还有一个,是人跟人接触把这些都给扔掉的价值系统,他们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你比如讲,人要进北京,是两种渠道,一种渠道的话是按照社会的正常的轨迹渠道进入,可我发现还有一种渠道,你比如讲像民工、像盲流、像所谓的“北漂”,他们完全是按照民间的渠道进来。先找一个朋友,这个朋友认识张三,张三认识李四,这样也马上可以建立起一个社会关系。并不是说按照我们规定的这种渠道,这个单位那个单位。在民间,真正对世界形成力量的是哪个,哪个渠道更有力量呢?我觉得是后一种。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艺术是要高于生活的,但最后你发现,其实生活比艺术牛,生活的角落比生活大。
所以写到《手机》的第三部分,我特别开始欣赏这样的对话。严老有想去请贩毛驴的给他在口外的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