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62-可卡因传奇-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泰晤士报》,1916年二月十二日
第二部分 专利药,蛇油与性第28节 黑人,中国人; 苦力和英国人(4)
对军队首领而言,可卡因对军队效率带来的威胁太大了。该是行动的时候了。1908年的一项法案已经覆盖了可卡因问题,将之列入“毒药”一类,这样一来可卡因就受到了某些规定的制约。军方决定严厉地强制执行这些规定。1916年初,许多药剂师因为没有合适的原由便出售可卡因而受到起诉。塞沃依和摩尔(因为他们邮购的可卡因)和一家几乎不为人知的设在伦敦名叫哈罗德的百货公司都因为不遵守正确的规定出售可卡因而遭到起诉。但是,这也很难阻止这股潮流:俱乐部里服用的可卡因大部分来自于黑市,当时可卡因甚至不属于非法药物。
报道普遍是这样说的:英国军队里的可卡因瘾真正的根源在加拿大军队身上。尽管英国战前就可以买到可卡因,只有在加拿大人——他们自己也是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这个习惯——给英国人演示了服用可卡因有多快乐之后,英国人才上了瘾。弗朗西丝。切斯特是个早期的瘾君子,他在自传中写道,在他1915年同军营一起从加拿大回来的时候,整个伦敦中部很容易就可以买到可卡因——在沙夫蒂斯贝勒大道,藏在“伦敦风光”的明信片之间卖,五先令一包。问到的时候,小贩会告诉他“白雪”总是比吗啡卖得快。她称可卡因为“白雪”本身就显然说明她是从美国人或是加拿大人那儿学来的——这个词在这些人中已经用得相当普遍。同样,另一个早期的瘾君子塞西尔。德。莱诺写道,可卡因在1915年的时候整个伦敦西区到处都可以很容易地买到。他说, “从莱姆豪斯区到汉默史密斯区”一次卖给他一克可卡因——什么也不问——的药剂师,他至少认识有一打。
媒体把可卡因和鸦片描绘成狡猾的德国佬腐化英国战士的阴谋的一部分,最后在1916年五月,对任何被抓住为军队人员提供麻醉剂的人,军方将对之实行一项特殊的威慑令:入狱六个月。但是,要保护英国军队的安全,光这是不够的,因此,在1916年七月二十八日通过了《领域防务法案》(DORA)的第40B项,禁止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向军方人员销售含含量超过百分之零点一的以可卡因和鸦片为基础的产品。这项规定最终变成1920年的危险药物法案——这标志着英国禁毒立法的开始。
在DORA法案通过三个月后,一个委员会聚集在内务部调查可卡因问题。从表面上看,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可卡因的问题和未登记的牙医的问题(伦敦有大约七千名无照经营的牙医;限制向他们销售可卡因会有效地让他们倒闭),但可卡因上瘾的问题似乎更加吸引人。包括首相斯坦雷。鲍尔文在内的委员会长时间地讨论了人们服用可卡因的原因,它作为春药可能产生的效果,和“放荡的女人”利用它来麻醉英国军人并抢夺他们的财物的可能性。尽管这里面存在大量的夸张(“以前服用可卡因的人为了得到可卡因连谋杀都干得出来”,英国加拿大军士报告说),大家还是普遍认为,可卡因的问题实际上没有那么严重,DORA是一项非常有效立法。
美国人自己最近已经制订了一项类似的立法。他们在可卡因上瘾方面已经比英国早了十年——哈瑞。安斯林格即将成为美国第一个麻醉剂专员,据他估计,美国有200,000人染上了可卡因瘾。《加拿大制药杂志》估计的数字还要高——有六百万人。因此,美国1914年通过了哈里森法案,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的禁毒立法,规定所有威胁麻醉品必须只能由合格的人员管理,这些人必须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没有正确文件的情况下企图销售麻醉剂的,要受到长达五年监禁的或是2,000美元的罚款的惩罚。对销售可卡因所作的判决最终提高的1922年的5,000美金罚款或是十年监禁——比销售海洛因的量刑要高。
一战结束的时候,人们真正开始试图削减全球可卡因的消费量。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当时世界最大一个的可卡因生产国德国被命令必须服从海牙公约的协定。可是这对约束英国的可卡因使用情况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人们刚刚从战争的压力下解脱出来,把可卡因用作娱乐用途变得非常流行。当然,能找到的可卡因的地方是伦敦:在西区,聚会永远开个不停,这里是毒品文化形成立足之地的理想场所。年轻又聪明的人群更是巴之不得在肮脏,常常还是非法的私人饮酒俱乐部逗留,他们在那儿肯定会接触到伦敦的黑社会。这是进行毒品实验最成熟的环境。尽管现在销售没有处方的可卡因是违法的,饮酒俱乐部里的厉害人物还是一定能接触到可以搞到些可卡因的人——如果价格出得合适的话。对许许多多有钱的年轻男子和女人而言,情况往往都是这样。也许是因为它人为造成的高价,可卡因多数情况下还是由专业人士服用。《每日邮报》是这样说的:
可卡因聚会早就已经成为伦敦西区的专业阶层的某部分人所追求的生活特色。它在战前就已经存在,尽管有法律限制,现在还是非常活跃在伦敦的一些房子和公寓里,男人和女人,高级律师,政客,女演员,音乐厅里的艺术家和其他人聚集在一起吸食几剂可卡因,享受一夜狂欢。
《每日邮报》,1918年十二月十四日
可卡因仍然保持着它作为女人的麻醉剂的形象。在一系列涉及几个著名女演员服药过量的耸人听闻的案子发生后,它上了报纸的头条。这些案子中最出名的,就是伦敦家喻户晓的舞女比莉。嘉尔顿在1918年十一月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可卡因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给她提供可卡因的一个叫雷吉。德。沃勒的纨绔子弟因杀人罪受到审判。这个案子在十二月大部分时候和来年一月让读者大为着迷。
女人作为可卡因魔爪的主要受害者的形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后还同美国人的一切归咎于“外国”的毒品贩子的观念结合了起来。据揭露,这些外国人的动机还是与性有关。既然英国没有什么黑人,那罪魁祸首肯定要么是德国人(他们是世界上头号可卡因制造商,而且不管怎么说,我们刚刚才同他们打了一场漫长而可怕的战争),要么是中国人。大家都知道中国移民吸毒——难道一天到晚躲在肮脏的小房子里抽鸦片的不是中国人吗?谣言很快就变得复杂起来:中国人开洗衣店和餐馆,引诱年轻的英国姑娘吸毒,以便利用她们来实施他们不正常的东方式的性行为。这些姑娘一旦对可卡因上了瘾,就无法拒绝任何事情。当这些邪恶的中国人招募到足够的人后,就把她们拐到海上去,显然是拐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作为被上帝抛弃的某个遥远的地方,这个地方似乎很合适),在那儿被卖作了奴隶。各个报纸愤怒了:
这是什么样的邪恶的魔力,竟然让这么多的姑娘和女人落入了中国人的掌握之中?正是利用里面放了毒品的烟斗的引诱,许许多多的姑娘才被引诱进入了中国城黑暗的屋子里,变成了那些带来了他们东方罪恶的天外来客的玩物,有时候连他们的妻子都不是。
《裁判员》,1916年八月六日
人们一窝蜂地给毒品问题找替罪羊,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英国人都花在了向中国人兜售“东方罪恶”的事实则被很方便地忘掉了。中国人贩毒贩卖白人作奴隶的形象刺激产生了无数二流小说和电影,最出名的就是萨克斯·儒默的系列小说《魔鬼博士傅满州》。儒默最后写出了一本有关滥用可卡因的小说《麻醉剂》,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狡猾的阴谋。1922年的一部电影《可卡因》就用一幅中国女人的图片来作广告,尽管里面一个中国演员也没有。
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在下一个轰动一时的可卡因案子里——1922年舞女芙瑞达。埃普顿吸毒致死——就准保会有人发现,问题的根子出在中国人那里。这个倒霉蛋在瑞锦大街上开了一家餐馆,新闻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名人张”(“一个难以捉摸的,狡猾的中国人是非法毒品交易后面隐藏的最具破坏性的人物,东方罪恶的头头”)。在法庭上,名人张否认了一切指控,但是没有用:他是中国人,他有钱,他有个听起来很邪恶的名字。他的餐馆和其他每一个中国人在英国经营的生意一样,是进行肮脏的贩卖毒品和白人奴隶生意的幌子。张被判入狱十四个月,然后被驱逐出境。
也许当时最重要的毒贩子最后在1923年被抓捕归案受审。这一次依然是个外国人。埃德加。曼宁是来自牙买加的一个“穿得很漂亮的黑人”,1919年发现他显然是在通过首都转移大量可卡因和吗啡,于是受到伦敦CID(英国中央情报部)的注意。据当时的报纸认为,最终杀死比莉。卡利顿的毒品就来自于曼宁。尽管他的同伙,意大利人卡罗。伊瓦尔多立即遭到逮捕,搜出了十三包可卡因(“足以‘毒倒’半个伦敦”,《世界新闻》说),曼宁还是“给警方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他一次还给警察局长写信,指责英国中央情报部骚扰他。“事实上,”曼宁写道,“我本性是个正拜'原文如此'的黑人,这使得我所遭受的迫害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现在简直令我的神经都要完全崩溃了”。这封信没起到多大作用,《世界消息》在1923年兴高采烈地宣布他被捕了:
邪恶的黑鬼抓住了
伦敦毒品交易头子,臭名昭著的西印第安人,熟悉各种高级地方和低级去处的家伙最后被刑事拘留。他这个星期在老贝利刑事法院被判刑三年他的伏法为伦敦西区的夜生活除掉了苏格兰场有史以来所记录的最危险最声名狼藉的人之一。这个黑人是个财迷,他靠牺牲白种女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