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05年第02期-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冕推荐语】
  这首诗写于深重的民族苦难的岁月。是一曲悲怆而深沉的心灵之歌。此诗的成功首先是由于诗人充沛的爱国激情,却也由于一个恰当的比喻。诗人自喻为一只鸟,这只感受了苦难的鸟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在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在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在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的天空。这只鸟也许来不及迎接那温柔的黎明,但它愿为这生养它的大地贡献它的最后的羽毛。
  严酷的环境的诗意概括,充分的激情和伟大而悲哀的心灵的融合,使这首诗成为中国一个时代的伟大象征。最后的两行诗,是百年中国新诗历久不衰的经典名句。
  【吴思敬推荐语】诗人写这首诗时,刚刚由武汉来到桂林。抗战以来,诗人目睹大好河山满目疮痍,人民蒙受苦难,他的心儿在流血。对祖国的深挚的爱和看到祖国蒙难而产生的痛苦折磨着他,使他抑制不住地要把这种感情抒发出来。一首短诗,写出了对祖国火辣辣的爱,令人感喟不已。
  诗的前八行建筑在“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一比喻的基础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而不是用“清脆的”、“甜美的”、“婉转的”的歌喉,足以见出这是一只经受过摧残与磨难的鸟,它喉咙嘶哑了,但还是要歌唱,它实际是在用生命歌唱,令我们想起神话中那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卫鸟。接着诗人写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组意象,这是鸟所歌唱的对象。这几组意象是以土地为核心展开的,且有深厚的象征意蕴。“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是我们的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多苦多难的国土;在土地上涌动的河流流淌着人民的悲伤;在土地上空无止息地刮着的风充溢着对敌人的愤怒;来自林间的黎明则预示了我们这片土地的光明的前途。“——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那鸟儿活一天就为这片土地歌唱一天,到死的时候,就让它的身躯化为泥土,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深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到诗歌的最后,诗人已不满足于托物言志,而是从比喻的意象世界中回到现实,直接发出深沉的呼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正是自屈原以来,历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长太息以掩涕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适用年级:初三
  【王光明推荐语】艾青大多数好诗都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后期,那是一个大忧患和大希望的年代,《我爱这土地》抒写的是诗人对苦难的中国大地的深情。首先,值得称道的是本诗的抒情主体与抒情对象关系的建立,诗人把抒情主人公想象为一只沥血歌唱的鸟,这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既给人本土杜鹃啼血的联想,也让人想起西方诗人以夜莺自况的现象,从而让人感受到“它”与对象之间深刻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诗句中得到了强化。其次,是对感情对象的把握,真实、简洁却不失丰富。抒情主人公魂牵梦绕的土地,是承受过太多苦难、屈辱的土地,诗中用暴风雨的打击、郊、汹涌着悲愤、吹刮着激怒来修饰“土地”、“河流”、“风”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准确地传达了独特的感情;而“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说是这首诗中的“神笔”:这一抹“温柔的黎明”,不仅照亮诗境,也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对这块土地的信心与希望。因为苦难与信心交织、悲愤与慰藉并存,所以热爱土地的感情才称得上深沉,所以结尾两行才成为歌唱土地的经典诗句。
  【王家新推荐语】《我爱这土地》为艾青的一首名诗,它短小凝练,但却异常强烈、深沉、饱满。在这首诗中,诗人在不仅强烈传达了对民族苦难的关注和与这片土地生死相依的赤诚之心,也抒发了一种由史内涵的悲剧性情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它不仅喻示了情感的深沉和执著(对于这片苦难的土地,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这就有力地揭示了一种刻骨的情感),富有感染力地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它还是千百年来从屈杜那里继承下来的声音。艾青在三、四十年代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现代的方式承接了自屈原、杜甫以来中国诗歌传统中的历史忧患意识。他的诗的出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使中国新诗有力地超越出狭小的境界和趣味,具有了一种史诗的气象和性质。
  诗的最后一段为名句,它虽然是诗人的历史记忆,唤起了对一个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的忧患和悲悯。它深深触动了人们的良知。它在千百万人那里所唤起的共鸣,充分证实了诗歌对影响和塑造民族情感所起的深刻柞用。
  【陈仲义推荐语】生以歌喉,死以羽毛——作者用直白的拟物方式,倾吐对祖国深情的爱。连续四个排比,不怕采用“大词”、“惯词”(土地、河流、风、黎明),是因为悲愤中的炽烈,深沉而非浮泛(还透着憧憬)。结尾两句道出原因,具有普遍的共鸣十一由手内蕴着情感十分饱满,才敢以最直捷素朴的方式处理之。此乃抒情诗上品。
  教学侧重点:
  1。了解什么上抒情诗
  2。了解直白式的抒情方式
  适用年级:初中
  【张桃洲推荐语】这首诗以“鸟”作喻,采用“鸟”的视角统摄全篇,“鸟”的轻盈翔有。“鸟”的象喻,承接了古典诗歌中“精卫填海”所蕴涵的经典寓意,又在现代诗学语境下焕发新的意义。短短十行的诗篇,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直逼肺腑,荡气回肠。
  教学侧重点:诗的比喻的巧妙运用
  适用年级:初二
  
  附:艾青参考作品一首
  
  虎斑贝
  
  美丽的虎斑纹
  闪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像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万顷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食指作品
■  吴思敬 王光明等
  食指入选作品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尖厉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
  我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亲热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食指简介:
  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1年参军,19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等作品曾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传于全国,影响深远。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作品导读
  
  【吴思敬推荐语】这首诗的时间与空间均是十分确定的,但它所描述的人在不能把握自己命运情况下的生离死别,所深蕴的时代悲剧性内涵,却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产生了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处理具体的场面及其勾起的复杂思绪时,能够将可感的细节刻画与细微的心理波动交融起来,将强烈的体验与想象性记忆联系起来,从而维护了个人感受的真切性。全诗句式整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充分的感染力,传达了情真意切的内心感受。
  适用年级:初三
  【王光明推荐语】食指的诗典型反映了知识青年一代在“文革”中的悲哀与绝望。他的诗面向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因而不仅具有历史生活场景的存真性,也重新恢复了真正的人性,把特定情境、细节和个体的想象力重新带人到诗歌的话语空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一首在文革中被知青广泛传抄的诗,写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告别城市的一个瞬间,由于个人生活细节和深切感受的进入,一座意识形态的城市在四点零八分的尖厉的汽笛中陆沉了,上升起来的是亘古不变的亲情(这是曾被孟郊凝固在唐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至情,被诗中说话者用感应的方式织人到自己的歌唱中,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那种情感的性质)。诗中的告别显得十分悲怆,在无法调和的对立中呈现出一种悲剧性,表达了一代人从盲目、狂热走向失望与挣扎的内心世界。
  【王家新推荐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记录了一个历史时刻,但这却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述,并伴随着一种对个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觉悟。诗中告别故乡的疼痛以及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把一代知识青年的启程还原为一种内心的放逐,因而它不仅唤起了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人的共鸣,还成为文革后期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先声。
  诗人自写诗以来一直十分注重诗的语言形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