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深宫实录-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腾掷骄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其后是穿著服者,
臂鹰走犬,表演围猎状,俗名为“走解”。上述表演者是御马监的勇士。
清代每年端午节,皇帝在圆明园的望瀛洲,太后在蓬岛瑶台,观龙舟相
竞,“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龙舟竞渡者为宦官,在表演前他们在福
海已经演习多时。道光以后内患外乱,皇帝不再有兴致观赏龙舟了。应节戏
则照例上演。
六、乞巧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讵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流传于民间的浪漫故事。据古人考证,这个故事始
于汉武帝。七月七日作为节日,对宫女们来说是再重要不过了。织女与牛郎
毕竟相会有期,恭立于七夕星空下的代代女儿们,并不认为织女哀哀可怜。
织女在人们观念里是女神,她掌握着幸福、巧艺和寿考,而且这位女神心地
善良,她会接受人们虔诚的祈福。传说唐大将郭子仪曾在七夕请求织女赐给
长寿富贵,织女笑着说:“大富贵亦寿考”。后来果真福寿两全。这等梦臆,
宫女们难以编织出来,因此七夕之夜的翘望和祈求代代相传,期待的心绵绵
不绝。
七月七日是宫女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西汉的宫女们到百子
池边,演奏于阗乐,相互以五色缕羁连,叫做“相连爱”。在宫中的开襟楼,
宫女们竞相穿七孔针,乞求织女授巧。七夕穿针仪式成为宫女们历代相沿的
习俗。唐宫七夕,宫女们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空中穿去。为了穿针乞巧,
宫中出现了穿针楼(南齐)、乞巧楼。
元代宫廷曾有斗巧的游戏,宫女们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
得巧,迟完者则输巧。众人出资赠给得巧者。元武宗时洪妃独宠后宫,七夕,
诸嫔妃不得登台,台上结彩为楼,洪妃与几名宦官登上。洪妃剪彩散于台下,
令嫔妃宫女们争拾,以拾到的彩丝艳、淡分胜负。次日举办斗巧宴。
明宫七月七日,设乞巧山子,兵仗局进乞巧针。宫眷们身着鹊桥补服,
在这日午间斗巧。在庭院中放置一盆水,水被日光久晒,生了一层膜,宫女
们设针浮于膜上,看水底针影:影呈云龙花草形者,便是得巧;如果形如椎、
丝、轴,就是拙针。清宫沿此习俗。
既是乞巧于织女,就须有贡品。各朝宫中,织女星下,都摆设着各种果
品,“甘瓜素果敞清筵”。唐至清,宫女们在陈设瓜果花酒以外,采蜘蛛于
小盒,次日观蛛网之疏密,以密而圆谓之得巧,此法由唐宫中传至民间。清
代的七夕巧筵常设在御园四十景之一的“西峰秀色”,设彩棚、摆蛛盒。乾
隆诗云:“西峰秀色霭宵烟,又试新秋乞巧筵。”
清宫每年七夕,陈瓜果,设牌位,由皇后亲行拜祭礼。牵牛和织女的神
牌分别是“牵牛河鼓天贵星君”,“天孙织女福德星君”。
古人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列为三元。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中元节起自于佛教“目连救母”的典故。《盂兰盆经》中说:“目连比
丘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为火炭,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
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
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佛。佛敕众僧皆为施主,咒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
后受食。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
者,亦应奉盂兰盆为尔,可否?’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
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果之形,极工妙之巧。”
信佛而崇尚孝道的古人对此广为化之,形成了一个节俗。唐代每年七月
十五日,宫中都要接受尚署进献的盂兰盆。盂兰意为救倒悬,盆是食器。皇
帝在这一日还要进行有关活动。唐宪宗曾于此日到安国寺观礼,唐代宗曾在
中元节于内道场造盂兰盆,不惜花费银子百万两,把盂兰盆装点得珍贵之极。
又架设高祖李渊以下七位先皇的神座,备旙节、龙伞、衣裳之制,各书尊号
于幡上。神座被隆重地异出内廷,陈于寺观。是日宫中大排仪仗,百官序立
于光顺门以迎候神座。在通往寺观的道上,旗鼓大张,人群迎呼。此后每年
都要举行这种仪式。有识者却嗤其为不典、伤教。
中元节逐渐发展成为祭悼先人、超渡亡灵的日子。到宋代,市井上除卖
瓜果食品以外,又卖冥器,如靴鞋、袱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城
中人或在家祭祀、或前往墓地拜扫。宫中车马出门朝陵。官方祭阵亡军士、
设孤魂道场。
明代中元节例于番经厂、大高玄殿作法事。与天启皇帝同乘舟、落水而
未能生还的小太监高永寿,被天启特命在中元节法会上超渡亡灵,这是唯一
的一位宦官获此哀荣。
中元张灯,起于宋太祖,开宝四年中元节京城张灯。宋太宗时曾诏令三
元张灯,皇帝在中元节御东华门观灯,后又取消了中元、下元之灯。南宋中
元节,皇帝赐钱差内侍到龙山放江灯万盏,在江上放灯,意在祭享江海鬼神,
以“渡”亡灵并供士民游观,明清沿之,中元节大放河灯,地点是西苑(今
北海)湖中。民间则在运河闸上燃灯。灯是用蜡烛置于荷叶上点燃的。明代
宦官、宫女常在西苑桥上,河灯万盏之时,相携看灯,夜深方归。清慈禧太
后曾于中元节,集僧徒数百,超渡孤魂。夜晚与宫眷泛舟湖中,糊纸如荷花,
点燃上面的蜡烛,漂灯于水上。
清代中元节除放河灯外,偶有放烟火之事。应节戏“佛旨渡魔”、“魔
王答旨”照例在御前上演。
中元节祭悼先人、亡者,需食素。王建宫词云:“看取中元斋日到”。
明宫此节例行食银苗菜和冰鸭,银苗菜是藕的嫩芽,冰鸭乃是头一日晚上煮
熟后凝成膏状的鸭子汤。甜食局例行进供佛波罗蜜。
七、中秋
《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八月
十五夜正是夕月之夕。
此夕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且五谷已熟,瓜繁果
盛,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无过于中秋之夜。文人学子常于这一夜泛舟湖上,举
杯邀月,叹今夕何夕!
中秋之夜,并不存在严格的祭月仪式供皇帝主持,宫中是一片与月同怡
的浪漫情调。为了更接近明月,帝、后们登上宫中最高的楼台赏月,还要与
水中之月同乐,所以赏月台要建在水边。唐玄宗曾与杨贵妃在太液池边中秋
望月,月斜后便望不见了。玄宗遂勅令于太液池西再筑高台,与贵妃来年望
月。故说中秋玩月,肇于唐明皇。
赏月时,筵宴、笙歌不可缺。鲜果、美酒、佳肴亦是娱月之设,歌声、
乐声飘向夜空,自有享月之意。皇帝经常召来词臣雅士,对月吟诗。
古人逢节日,喜欢食夹馅的饼,中秋日常吃果饼,饼呈圆状的象圆月,
遂有月饼之称。明宫八月十五日,每个庭院都摆设月饼、瓜果,傍晚就开始
静候明月。月亮出现,即焚香大吃月饼,一直吃到夜深。如剩有月饼,则收
存到岁暮再吃,那时则称之为团圆饼。
兔是月仙之一,清代民间街市叫卖的泥塑彩兔,常被宫眷们买来供月,
“不供嫦娥怜兔影,为侬捣药祝长生”。
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故称重阳。此时正是秋高气爽,过了重九便进入深
秋,秋气日渐萧肃。古人在这个节日要饮酒、佩茱萸、登高、赏菊、食粘米
花糕。
《西京杂记》记载,汉宫每年九月九日,宫中上下佩茱萸、食蓬饵、饮
菊花酒,据说可以使人长寿。菊花酒是在菊花舒展时连茎叶一并采下,杂黍
米中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酿成,开罐而饮。菊花在百花凋谢后盛开,古人
视它为象征长寿的吉祥花。秋天与人生的暮年相对应,于是人们在重阳节释
发生命长生不衰的愿望,饮菊花酒寓意着祈望生命长久。不过古代重阳节,
延年益寿并不是唯一的主题。
重九,宫廷以及民间,人们欢乐、享受季节的馈赠、畅抒豪情或者讲习
斯文,互致美意。
菊花在这个季节独领风骚,受到人们珍爱,不能不赏菊。魏武帝(曹操)
在重九日送给书法家钟繇礼物,并书:“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
今奉一束”。北宋时已有许多品种的菊花供人延赏,有黄白色的万龄菊、粉
红色的桃花菊、白色的木香菊、黄色的金铃菊、纯白而硕大的喜容菊。南宋
的庆瑞殿,重九前已陈列好万树菊花,灿然眩目,且点菊灯,以助佳氛,皇
帝赏菊、赏灯,同时赏赐奏乐的宫廷艺人。
清代慈禧太后每当宫中菊花发芽时,便愉快地做起花匠的工作,修齐剪
枝。她对于辨别菊花似有奇能,菊尚未发芽时,就能指出开何种颜色花,花
开之时,果然不误。可谓现今的园艺师了。
茱萸俗称辟邪翁,插在头上或浮在酒上,取辟毒气、御初寒之意。
皇帝在重阳日或登高、或赐宴公卿、或讲经史、赋侍,以赏菊、登高为
多。登高,或到郊外登山、或登宫苑中的小山,也有登塔、登楼台之时。唐
中宗曾登慈恩寺塔。明代皇帝在此日驾幸御园的万岁山、兔儿山或旋磨台,
穿着菊花补服的宫眷、宦官随同登高。不过旋磨台并不高,皇帝要在这里例
行观看秋收打稻戏。清代皇帝或在禁内登高,或登临香山,若值秋勅,则往
往策马奔向塞外之山。
重阳节,人们用当年收获的米面蒸糕,上嵌百果,称为重阳花糕。南宋
的御厨蜜煎局用五色米粉塑成狮子蛮王状,以小彩旗簇之,用熟栗子肉捣成
的细末,入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