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深宫实录-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野对于叶子戏和马吊戏的喜爱超过了明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他们在牌场上
争胜,一较输赢得失,玩得有滋有味,明代的文人墨客还将这一游戏著书立
说,更使这一游戏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明代的《叶子谱》、《马吊牌经》等叶子戏专著对于这一游戏的传播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了清代,纸牌的游艺斗胜便种类繁多,热闹得无以复
加。清时的纸牌游戏包括叶子戏、马吊戏、游湖戏、麻雀戏、混江戏等多种
多样,不一而足。清代宫中的许多纸牌流传了下来,保存至今。故宫博物院
所藏清宫纸牌极多,制作十分精巧、质地异常精良,包括人物、花鸟、故事、
小说人物等种类。

清代的帝后嫔妃和宫女、太监都喜好纸牌,借此消磨时光。清代喜好纸
牌这种游戏蔚然成风。清代宫中流行纸牌游戏,超过了明代。不仅宫中如此,
朝野文人士大夫也嗜好成性。康熙时,文人士大夫就喜马吊戏成风。雍正时,
纸牌戏更是风靡一时。《啸亭杂录》记载说,雍正初年,殿元王云锦元旦时
和朋友们玩叶子戏,玩得忘乎所以,后来,丢失了一叶,怎么找也没有。第
二天,王云锦上朝,雍正问他:夜间以何为欢?王如实回答,雍正笑着说:
不欺暗室,真状元郎。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叶,正是王云锦夜间所失。


麻雀戏是由明代的马吊戏发展而来。麻雀戏起于宁波沿海一带,后风行
各省,最终传入京师和宫廷。史称:肃亲王善耆,贝子载振皆以叉麻雀为自
豪。清末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极好纸牌戏。史称:孝钦后
尝召集诸王福晋、格格博打麻雀戏。慈禧晚年时,静坐深宫无事,常以麻雀
戏为乐:奕劻遣两女入侍慈禧太后,每日挟金数千和太后博戏。

清宫的《水浒》人物纸牌,每套一百二十张,每张上绘人物图像,上方、
下方标有万万贯、千万贯等字样。晚清时,西洋扑克牌传入清宫,宫人们又
多了一种新的纸牌花样。


第十章宫中游乐活动


一、百戏纷呈的游乐场景

中国古代的百戏包罗万象,内容极为庞杂,包括歌舞、杂技、角力、幻
术等等。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百戏的一些科目产生。中国权威
性的古书《庄子》《列子》《国语》《史记》等都曾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
期就有侏儒抉卢、优倡侏儒为戏、弄七剑、弄丸等。但这个时期只是百戏的
形成时期,而且这时的技艺还是初始的摸索阶段,还没有臻于成熟,还没有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百戏的初具规模大约是在秦汉时期,尤其是到了
汉代,基本上自成体系。

汉时的百戏称为角抵戏、角抵奇戏,简称角抵。角抵戏来源于战国时期,
史称秦武王作角抵。《汉武故事》中说:未央庭设角抵戏者,六国所造也。
秦统一中国以后,角抵戏的范围有所扩大,包括角力、角技艺、射御。角抵
戏发展到了汉代,内容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实际上相当于后世所称的百戏。
汉代经过上百年的休养生息,发展到中期以后,百戏便十分繁盛。民间以百
戏戏倡舞象和倡优奇变之乐招待客人,以示隆重,甚至于在丧葬白事时也要
有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演出。

汉代的帝王们对于百戏很热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就是一个热心百
戏的戏迷。史称元封三年春日,武帝在宫中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的臣民百姓
皆热热闹闹地前来观看。元封六年夏日,武帝又在上林苑平乐馆中举行盛大
的角抵戏,京师臣民观赏游览,络绎不绝。汉代的帝王们不仅在宫中作角抵
戏让臣民观看以示君民同乐,还将百戏用以招待各部落首领和外国使节。百
戏出现在外交场合,可见百戏在汉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很高,备受尊
重。

纪传体史书《汉书》记载说:汉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
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巴俞即指巴俞舞。
海中砀极是一种乐曲名。都卢就是缘竿、爬竿戏。漫衍鱼龙是汉时假形戏曲。
汉武帝一次巡狩时,曾在巡狩地接见了外国客人,武帝赐赏了珍贵的礼品,
又吩咐演出角抵戏,出奇戏诸怪物,令客人惊叹不已。

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和东汉顺帝刘保都喜好百戏,并曾以百戏隆
重地招待外国客人。百戏沸沸扬扬地在宫中和京师流行,引起了一些恪守中
庸、反对炫耀和侈糜的儒生士子的忧虑。昭帝用百戏招待外国客人时,就曾
有一些贤良文学之士对此提出非议: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奇虫不畜之兽,
角抵诸戏,炫耀之物陈夸之,殆与周公之待远方殊。贤良儒士们追慕周公,
以周公的平易待客来说服夸富争胜的汉代皇帝,但这些意见并不为帝王们所
重视。

角抵戏就其狭义意义上讲是指角力一类的活动。角力、摔跤这种游戏起
码在战国时期即有。古代宫廷宴会和招待客人等活动中都要有角力一类的表
演助兴。民间富裕人家的节宴也要请角力士来表演。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
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木篦上部弧形背面上有一幅角抵的彩色漆画,画面极
其生动;画上有三个男子,都是上身赤裸,下穿短裤,腰间系带,足穿翘头
鞋:右边两人正角抵竞胜,紧张热烈,左边一人平伸双手,密切注视,显然
是角抵裁判;画面的上部还垂挂着一条飘带,可见这场赛事是在帷幕内进行。

百戏在中国古代除了指角抵戏以外,还包括履索、缘竿、弄丸、使剑、
扛鼎、转石、冲狭、燕濯等。履索就是高絙、绳技。学者张衡在《西京赋》


中说:走索上而相逢。李尤《平乐观赋》称:阮高履索,踊跃旋舞。这就是
文人学者关于履索的描述。后汉时,正旦节日,天子要登临德阳殿接受百官
的朝贺,受朝后,便有履索的精彩表演:用两根大丝绳系住两柱头,两柱相
去数丈,一对倡女对舞,行走于绳上,相逢时切肩而过,没有倾斜、下坠,
十分惊险。沂南汉墓出土的石刻绳技图就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履索技艺,图
上所展示的比上述《晋书》中的记载更为惊险;绳上行走三人,一个倒立而
行,绳下仰植四把寒光四射的刀剑。这可真是如临深渊,如履刀山。

缘竿又称为都卢、都卢寻橦。秦汉时的缘竿活动是从战国时的扶卢技术
发展而来。缘竿、扶卢都是在竖立的长橦或竹竿上由体轻善缘者在橦竿上做
各种惊险的表演。橦或竿可以竖在地上,也可以放在车上,或顶在一人的额
上。额上缘橦、缘竿又称为戴竿。车上表演的缘竿则称为戏车。沂南东汉石
刻上的戴竿图清晰地再现了汉代的缘竿活动:图上一个身材魁梧健壮的男子
额上顶一个长橦;长橦上又有一根横木,横木左端一个小孩表演跟卦倒绝,
横木右端一个小孩表演虬萦龙蟠,长橦顶端又有一个小孩表演旋腹。这幅东
汉的戴竿图真可谓惊险绝伦。这种游戏自汉后便进一步发展。傅玄写有《正
都赋》,生动的描述了晋时的缘竿活动。宋时的缘竿长度一般在三丈以上。
宋仁宗有一次观赏百戏,一位缘竿艺人从竿上坠地,碎首身亡。仁宗恻然心
动,诏令此后橦竿长度减去三分之一。于是,宋以后宫中的缘竿都不超过两
丈,比民间的缘竿要短。

唐玄宗时,教坊艺人王大娘以长于戴竿著称。王大娘在百尺竿头安设海
中三神山的瀛洲、方丈木山,教坊小儿手持绛节,出入山中,歌声不辍。有
一次,王大娘在宫中御前表演这一精彩的绝技,恰逢十岁的神童刘晏奉召在
此观看。刘晏正坐在杨贵妃的膝上,和玄宋、嫔御们正一同观赏,一时兴奋
异常的杨贵妃命刘晏即兴作诗,吟咏王大娘的竿技。刘晏出口成诗:

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唐敬宗时,宫中又有一位缘竿高手的女艺人石火胡。石火胡是幽州人,
长于戴竿,有养女五人能在竿上做各种惊险的动作,观者无不惊骇。石火胡
是在为敬宗祝寿时在御前作精彩的表演,她的五个养女都才八、九岁。百尺
竿头,张五条弓弦,五女各居一条弦上,身穿五色彩衣的五女在弦上执朝持
戈,随《破阵乐》曲的节律展开舞姿,俯仰起合,左右飘移,翻飞起舞,如
同五只彩蝶。这等惊险的舞技之下石火胡依旧稳如泰山,保持着平衡,真是
令人难以置信。

石火胡母女在御前表演的另一个惊险节目更是令人心怯目眩:她将十张
床子层层重叠,最大的床子边长仅一尺有余,石火胡稳稳地立在床顶,诸女
攀缘而上,每人手持五彩小旗,在上手足齐举,应节而动,口唱动人的《浑
脱曲》,歌声抑扬清越,神态从容。石火胡惊险绝伦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敬宗惊叹之余,厚赏了她们母女。后来,唐文宗即位,认为这项技艺险
而伤神,不让继续表演。此后,石火胡母女便没有再在宫中施展这种绝技。

缘竿筋斗也是唐代宫中的一项表演绝技。唐玄宗时,有位筋斗绝伦的教
坊小儿,而他的教练正是唐玄宗。玄宗想使这位高徒精彩的表演出人意料,
命他在宫中秘密操练,集会演艺时夹杂在内伎之中,突然缘长竿噌噌而上,
直到竿头,一个潇洒自如的空中倒立,忽地松开握竿的双手,然后垂手抱竿,
在空中连翻筋斗而下。这一险象环生的动作在转瞬间完成,惊得在场的人目


瞪口呆,连艺人们都难以置信。惊诧惊愕之余,人们回过神来,丢下手中的
器械,兜圈乱跑,山呼万岁。一同观赏的百官也纷纷上前拜贺。玄宗无限得
意,这才派中使宣旨:此伎尤难,近方教成。

弄丸使剑之戏源自战国,发展到汉代以后,又增加了不少花样。通常的
玩法是:将数丸或数把短剑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