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深宫实录-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
绝。”此后,团扇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们抒发伤情的重要题材。
明永乐年间,朝鲜进赠明宫折扇,明成祖见此扇折、展十分方便,甚喜,
称之为撒扇,命工匠仿制。折扇时兴以后,团扇不再独领风骚。清代宫中喜
用的是丰润、杭州生产的折扇,做工精细,图画也很优雅,扇骨六十根至一
百二十根不等,清末宫中摆上了欧洲的电气扇,然而并没有捐弃传统扇子。
宫眷们更喜欢随手的传统扇子,一般初夏用折扇,仲夏用芭蕉扇,盛夏用雕
翎扇,雕翎以叶越少价值越高。宫词有“丰润杭州便面娇,内官舒卷嫩凉招。
殿头电气虽清暑,适手终输五叶雕”。
如意如意作为搔痒用品不知起于何时,如意的梵语为阿那律。南北朝时
期如意在中原成为士大夫们不离手的东西。如意的形状是长柄,柄端呈手指
形或心字形。王恺和石崇斗富时,石崇以铁如意击碎了王恺的珊瑚树。梁武
帝持有金如意和犀如意,有次附马殷钧被永兴公主欺侮,梁武帝把公主召来,
用犀如意打在她的背部,如意立即打碎,武帝犹未解气。梁武帝的犀如意如
此不结实,应是犀镂竹节如意,柄是用竹节做成的。唐代有能够辟暑的犀如
意,不知如何制成,唐文宗曾赐给李训此物。唐玄宗有次背部奇痒,罗公远
折了根竹枝权当玉如意供玄宗急用,而金刚三藏却从袖中取出七金如意献
上。
用珍奇物品制作的如意也是一种玩物,早在三国时,东吴的孙和就持水
晶如意在月下挥舞,如同舞剑。到了清代,如意更成了珍贵的礼物和吉祥物,
制作也更加精巧,其端多呈芝形或云形。手巾、香囊古人常将手巾带在身上,
以备试手用,帝、后、宫女也是如此。《英雄记》中说“尊者前宜各具一手
巾,不宜借人巾用。”西汉时外戚王莽斥出王闳,王闳到王太后前面哭泣,
太后掏出手巾为其拭泪。孙权也曾用手巾为人拭泪。
香囊内中置香料,后妃们常将香囊别在腰上,携带一身香气。香炉梁孝
元帝曾作《香炉铭》:“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火微
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熏。”古代宫廷中的香炉主要用来熏衣
服,也是一种欣赏物。早期的香炉象征海中博山,以蒸气飘香,水雾象征海
之四环。后来香炉用以焚香。皇宫中的香炉都用贵金属制成,曹魏宫中供皇
帝用的是纯金香炉,贵人、公主用纯银香炉。明宫中的香炉以黄金为圆炉,
大口细颈巨腹,三足饰以钑花,有盖为蹲龙形,两耳为飞凤。
香团,为被中香炉,冬日放在被中取暖,是由西汉长安巧匠丁缓发明的。
香团外层是金属镂空圆罩,内设机关三层,中部是烧灼的火球,火球可在内
面转动。
暖手、辟寒古代宫中用有暖手的东西常见的是雄黄,雄黄是一种矿物,
桔红色,半透明。宫中将雄黄磨成圆饼状,冬天暖手。明崇祯帝待下人很温
和,某日无气极冷,宦官钱守俊在旁侍立,崇祯问他:“汝寒否?”对答:
“寒。”崇祯将一块暖手赐给他,告诉钱:“合此于掌中以笼袖,则通体俱
暖矣。”
唐宫中有一样奇异的暖杯,青色,有纹如乱丝,杯薄如纸,将酒注入杯
中,便自然沸腾,冒出蒸气。皇帝命将暖杯视为珍品藏于内库。
汉武帝时,异域进贡一种辟寒香丹,冬天在殿内焚之,则暖气发散,室
中升温,从外进来的人都要减衣。唐代交趾国进贡辟寒犀,放入金盘中,就
暖气袭人。不过这些辟寒奇物并不常有也不常用,用火取暖则属常规。秦咸
阳宫冬天用火盆、火炉取暖。到北魏时已有火地,在地面下烧火,通过烟火
道传烟于室外。北京故宫有许多设置火地的宫殿,而坤宁宫则有火炕,连接
锅台。壁衣,紧贴于墙上的厚布,也有一些防寒作用。故宫藏品中的明清手
炉,呈长方体,长二十厘米,宽十二厘米,上有提手,炉中盛炭火散热。
唾壶皇帝使用的唾壶也是用贵金属制成的,金、银唾壶较常见。如曹魏
宫中皇帝规定用纯金唾壶,贵人用纯银唾壶,其他朝代大多如此。如果皇帝
讲求节俭,则用金粉涂饰的唾壶。汉魏时,由侍中掌管皇帝的唾壶,晋孝武
帝时儒臣孔安国为侍中,在孝武帝身边持唾壶奉御,而朝廷之士和他的朋友
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其实历史上这项工作大多是由宦官担当的。
澡盆中国古代皇室及民间的浴具都是盆,而没有淋浴。盆的材料和制作
当然不同,民间中上人家用铜盆,宫廷中常用金、银盆。澡盆又称澡盘,盛
洗澡水的用具称为澡灌。晋代太子纳妃的聘礼中有两件澡灌。澡灌有提手,
小口巨腹。古人用豆末与药物配制成洗粉,称为藻豆,可以令皮肤光润。
溺器溺器又称为虎子或伏虎。皇帝的虎子汉魏时由侍中执侍,后来改由
宦官负责。皇帝的溺器随时为皇帝服务,外出时也随行。皇帝溺器也身价不
凡,西汉的虎子用玉制成,五代后蜀皇帝孟昶的七宝溺器更是价值连城。而
宋仁宗用漆器作虎子,难能俭朴。镜古人将铜磨制成镜,镜又称为鉴。皇帝
日常用的镜子边长一尺余,镜框杂饰以金。后妃们则有稍大些的穿衣镜。唐
玄宗曾对镜自怜,发现自己一天天消瘦,当时韩休在相位,对皇帝很不客气,
有人趁机请玄宗贬斥韩休,玄宗说:“吾虽瘠天下肥矣。”这种褒奖真正难
得。
魏宫中始出现带支架的镜台,供梳妆用。晋时已能够制造一人高的大镜,
晋宫仁寿殿前摆着一张高五尺余,宽三尺二寸的大镜,清莹耀目。武则天建
议高宗造镜殿,镜殿四壁皆树大镜,室内光线闪亮。大臣刘仁轨进殿奏事,
见殿内坐着好几个同样的皇帝,吃惊不小,于是进谏:“天无二日,民无二
王,适四座有数天子不祥。”高宗命将四大镜撤去。
十、皇室御厨
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饪从来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世界范围内也
只有中国宫廷把吃饭搞得那样大张旗鼓,有众多苛繁的讲求。在“民以食为
天”的中国古代,如果全国的百姓都有饭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础的事务
也就是最重要的事物,所以帝王们不能不讲究饮食。“王者食所以有乐何?
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如果天下饥荒,饿殍满路,帝王就应当有撤馔
之举,以显示与天下同心、体谅民情。
先秦时,君主的厨师已经列为职官。宰,原本是君主的厨师,后来才成
为最重要的辅臣,例如伊尹就是商汤的宰,司马迁说,伊尹扛着鼎,端着俎,
用美味令商汤心悦,然后向汤传述王道。从伊尹与商汤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伊尹确实是一位高明的厨师,他对汤说:“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
臭恶犹美,皆有所以。风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之材,九沸九变。火之为
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
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热而不烂,甘
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灭,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
自从宰不再在御厨中操作以后,御厨中的首领就是膳夫了,还有庖人、
食医、内饔、外饔、笾人、酒正、醢人等分工合作。秦汉时御厨的首领叫做
大官令,下有大官丞、胞人长、丞、大官献食丞、汤官令、丞。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为光禄寺,沿至清代。隋唐又开辟了
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从此各代的膳食机构为两个,其一的光
禄寺主要负责祭祀食品、宫廷朝会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禄寺下设太官
署、珍馐署、良醖署、掌醢署(这种设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
史等负责人员外,供膳二千四百人,主膳十五人。负责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
省尚食局,长官为奉御,督办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食
禁,呈给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尝。此制延及宋辽。
明清的御膳由宦官机构主办。明代宦官十二监中的尚膳监是负责御膳造
办的,而实际上御膳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轮流按月率属造办,只
是在崇祯年间一度由尚膳监负责,意在省事,然而崇祯十三年后仍回到以前
的做法。尚膳监则办理宫眷和典礼上的食品。清代御膳由内务府下属的御茶
膳房办理。御茶膳房设总管大臣,下设各局:荤局、素局、饭局、点心局、
挂炉局。慈禧在位时,设西膳房,专为她做各类食品。
清代在制度上规定了帝、后及其以下各等级的饮食供御。每日供给皇帝
的膳食原料有: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
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
共六十斤,包瓜、冬瓜各一斤,苤蓝、干闭蕹菜各五斤,葱六斤,玉泉酒四
两,酱、清酱各三斤,醋二斤,牛乳一百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
叶七十五包(十五斤)。
皇后的膳食日用是:猪肉十六斤,羊肉一盘,鸡、鸭各一斤,新粳米一
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白面
七斤八两,麦子粉八两,宛豆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两,蜂蜜四两,核桃
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
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清酱一
两,醋二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
十一、进膳制度
帝王们每日进膳颇有讲究。《周礼》中规定,王在进膳的同时要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