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藏传因明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说明其内在的逻辑展开过程,试以“小理路”为例,这一部分共讲了七个问题,依次作如下展开:
“乙一、辩论红白颜色等”'9' 这一节,是从驳斥“白法螺颜色应是红”这一简单命题出发,正面阐述了佛家的物质论,把外部世界分为色、声、香、味、触五蕴,色又分形色、显色二类。形色是指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形状,即长、短、高、下、方、园、正、不正八种状况,显色则是指事物的颜色,又分为三小类,一类为“根本显色”,这是指青 (兰)黄、赤、白四色,实际上是指三元色。第二类是“混合色”,这是三元色的混合而成。第三类是支分色,即“云烟尘雾、影光明暗。”'10'
“乙二、辩论成事” 上面是从现象角度讲了世界是什么,这里进一步解释世界是从何而来,也就是哲学上的本原问题,普觉是用了唯识的观:“由量识所成,为成事之性相”。'11'成事又分为二大类,一类叫“常”是指非实物形态的事物,一类是“物”,物又分为物质,心识、不相应行三种。接下去则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的五对范畴:
“乙三,辩论认识体” “物与能表功能是异故,盖量识认定能表功能时,而量识尚未认定物者有之,而由量识认定物时,必须量识先认定能表功能故”。'12'唯识宗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种子”,种子本身非实体而是一种具有“熏习”而派生八识及万物功能,故讲功能时,不一定有实体,而讲事物时则定离不开功能,这是佛家的体用范畴。
“乙四,辩论否定是、否定非” 肯定与否定,是与非这是认识与判别事物的基本范畴之一,这里实际上已提出了双重否定律。
“乙五,辩论小因果” “是”、“非”还可能是一种现象,认识的任务要上升到本质,这就要探究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生,是因之性相”,“所生,是果之性相”。'13'按佛理又分亲因(直接因)、疏因(间接因)、近取因(主要的因)、助缘因(次要的因)等。在“中理路”中,后来普觉又进一步阐发了“大因果”,应该说佛家,特别是用因明对因果关系的探索是卓有成果的。
“乙六,辩论总与别” 因明学中的总别范畴一般是指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类与个体的关系。“总”又可具体分为“总类”、“总聚”、“总义”等。在藏传因明中这对范畴有时还可以表示为二种不同的遮遣法,如声论立“声常”,并以“所闻性”这种同类法为因来遮遣,这就是“别”,而佛家立“声无常”,并以“所闻性”等异类法进行遮遣,这就是“总”。'14'
“乙七、辩论质与体” 这是讲实体和属性的范畴。
上述小理路所阐述的这七对主要范畴,基本上都属于本体论范畴,但又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以论辩对诤的方式来进行表述的,这也是“摄类”范畴的一般叙述模式。中理路和大理路则是对摄类范畴的进一步详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藏传因明的摄类范畴系列使因明学成为一个比较严整的哲学范畴体系,包含了极丰富的哲理和教理。'15'
四、藏传因明的逻辑贡献
在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因明的主要贡献在于知识论,而在逻辑方面似乎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确实,藏传因明比较注重于知识论,这与以逻辑立破为中心的汉传因明是有明显区别的,但同时,藏传因明在形式逻辑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贡献,略举如下:'16'
1.关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廷 《量理藏论》云;“一切所知因性相、所表、事相三相同遍”。'17'这里的所表即是指概念,“性相”是指内涵,“事相”则是外延划分中的事例。宗喀巴《因明七论入门》中又讲了以下定义中的三种过失:
(1).“性相不遍之过,比如,以具颈背肉峰等花斑,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定义过窄的过失。
(2).“性相逾遍过,比如,立具头颅,为犏牛之性相。”这是属于定义过宽的过失。
(3).“不存在于相依之过,比如,以具颈背肉峰等为理由,将马说为犏牛。”'18'这恐怕是指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不相称之过失。
关于概念间外延划分的种类,在陈那、法称所提出的相属,相违关系之外,藏传因明又提出了“一”和“异”、“同”和“异”的范畴。《量理藏论》云:“识现为异与一之门,立诸事之一与异之名”,这是说“一”即是概念间外延重合,同一的这种关系;而“异”就是非同一,非重合的关系;后面又一分为三:“彼等异法若饶益则系属,若妨害则相违;若非二者,则安立为异'19'。”这里的系属也就是概念间外延上的包含与包含于的关系,相违是指并列关系,其中可包括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面“为异”就是陈那说过的“别异”,可以理解为外延上的交叉关系。至此,藏传因明已经明确了概念的五种基本的外延关系。这是中国逻辑史上对概念外延的一次最明确的分类。
乙关于判断论 (1)、四遍与十六遍关于因和后陈(宗法)间的遍转关系,印度因明只讲同喻的后遍与异喻的遣遍,而藏传因明又新增了“下遍”与“违遍”。“凡无彼因、皆遍无彼后体,名为违遍;凡是后体,皆遍是因,名为下遍。”'20'可见,违遍是异喻体的前后换位,下遍则是同喻体的前后换位,这样就构成了“四遍”。进一步在四遍的谓词中加入一次否定,又构成四种颠倒周遍,合为“八遍”:
“彼因皆后体,唯许为后遍;后体皆彼因,为往下周遍;凡非是后体,非彼因遣遍,彼因非后体,许之为违遍;此等即名为,正确四周遍;彼因非后体,乃许为颠倒;之随因后遍,后体皆非因,为颠倒下遍;凡是非后体,皆非非彼因,许为倒遣遍;凡论式之因,非彼彼后体,为颠倒违遍。'21'”
用符号式可表达如下:(M为因法 P为宗法)
后遍 MAP 颠倒后遍 MEP
下遍 PAM 颠倒下遍 PEM
遣遍 PEM 颠倒遣遍 PEM
违遍 MEP 颠倒违遍 MEP
在这里PEM”MEP,MEP”MAP,PEM〓MEP。而PAM和PEM则是一种上反对关系。
四遍按二二排列组合又可成为十六遍,
即:
后遍后遍,后遍下遍,
后遍遣遍,后遍违遍;
下遍后遍,下遍下遍,
下遍遣遍,下遍违遍;
遣遍后遍,遣遍下遍,
遣遍遣遍,遣遍违遍;
违遍后遍,违遍下遍,
违遍遣遍,违遍违遍。
这其中,凡是后遍重迭的,判断的值不变;后遍之后重迭下遍的,单数之重迭即等值于下遍,双数的等值于后遍;违遍的重迭同此理。后遍,下遍,遣遍又分别还有八门翻法,又可形成多种判断形式。'22'四遍——十大遍的翻法实际上是讲判断间的对当和换质位关系,已涉及到了直接推理的内容,这无论是印度因明,还是汉传因明都未论及的,是藏传因明的一大贡献。
(2)关于肯定与否定 “否定非是与是二词同义语”,“否定非是重迭则与否定唯非是为同义语”,“否定是之双数重迭语与否定非是为同义语”,“否定是之单数重迭语与否定唯是为同义语”。'23'这里的“是”与“非”是指正概念和负概念,而“否定是”是指负判断,正负得负,负负得正,这就是双重否定律,藏传因明在11世纪即已由恰巴曲森提出了这一范畴,比西方德摩根整整早了500多年。
(3)关于联言判断 《因明学启蒙》提出五种类型的应成论式,其中有三种相当联言判断的省略式:
“一、谓若于有法重叠之立法”,“如言以瓶作为有法,以柱作为有法,以物作为有法,应是所作性,是无常故。”这是一个宗支省略了部分谓项的联言判断。
“二,谓后体堆砌之立法”,“如言以所知作为有法,应非所作性,应是常住,应非物,不能表功能故。”这里的宗是一个省略部分主项的联言判断。
“三,谓因堆砌之立法”,“如言以相智作为有法,应是物,是有为法故,是表功能故,是刹那性故。”'24'这里的小前提是一个联言判断的省略式。
印度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论式中只有直言判断和假言判断,广泛使用联言判断这又是藏传因明逻辑论的一个特点。
3.关于应成论式 藏传因明的逻辑论中,最著名的是它的“应成论式”。所谓应成论式,是指因明中专用于反驳的论式,早在龙树的《中论》中已有运用。龙树的后学,特别是佛护、月称的中观应成派就是用这种只破不立的论式去破斥他宗外道的。陈那《正理门论》、《集量论》也常用“反破方便”和“顺成方便”等一些论辨中的变通论式,但没有专用于能破的论式。有学者认为,法称的《释量论》又明确反对把应成论式作为能破的正式论式'25'。只是在藏传因明中,特别是宗喀巴以后的黄教因明才明确地把应成论式作为论辨中的主要论式。这种应成论式,用彻尔巴茨基的话来说是一种“因的系列”。在列举了第一个论题(宗)以后,下面全部是因支,每一因支是前一个因支的因,又是后一个因支的宗,这实际上是一个省略的连锁三段论。这种论式的最大特点是简略、紧凑,特别适用于激烈连续的论辨场合,在陈那因明中,三支式只能省略喻支,法称则主张二喻可单独立式,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宗支,而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全部省略了喻支,并省略了大部分宗支(只保留第一个),这在逻辑论式上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藏传因明中又把应成论式分为“破他论式”和“断诤论式”,前者是对敌论的反驳,后者是对敌方反驳的反驳,二者同属于“出过破”。藏传因明还分析了应成论式本身的真和似,可以说对反驳论式的研究是具有独创性的。
藏传因明的特点之一还在于它建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