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
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十九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
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那年告老回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幅锦缎,
说:
“留着它,再过三十二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维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明太祖派锦衣
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
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
知道?”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
不沾酒,也不吃肉。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
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太祖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明太祖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一说,也
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
场惊怕,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十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维庸往来密切,明知胡维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
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亲家。明太祖大封功
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可是明太祖一
翻脸,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人。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
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
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
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并没到这里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
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上下五千年
226 燕王进南京
明太祖一面杀了一些权位很高的大臣,一面把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其中
一部分藩王还拥有军队。明太祖认为这样做,可以巩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统治,哪料到后来
反引起了一场大乱。
明太祖六十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音wén)以长孙的地
位,被立为皇太孙。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炆的叔父,眼看皇位的继承权落到侄儿手里,心
里不舒服。特别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音dì)一向带兵驻守北平(今北京
市),多次立过战功,对朱允炆更不服气。
朱棣在明太祖的儿子中是比较精明能干的。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叫朱允炆对对子,出的
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音shān)。”明太
祖嫌他对的不好,马上沉下了脸。朱棣正好在旁边,就接嘴说:“孩儿倒也想了一个下
联。”明太祖叫他说来听听。朱棣说:“日照龙鳞万点金。”原来龙是皇帝的象征。朱棣的
对语,无非是想讨明太祖的欢心。明太祖听了,连声夸奖朱棣对得好。朱棣也就更不把朱允
炆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虽然老实,对朱棣瞧不起他,毕竟还看得出来。皇太孙的东宫里,有个官员叫黄
子澄,是朱允炆的伴读老师。有一次,朱允炆一个人坐在东角门口,皱起眉头长叹气。黄子
澄见他心事重重,问太孙为什么发愁。朱允炆说:“现在几个叔父手里都有兵权,将来怎么
管得了他们。”
黄子澄跟朱允炆讲了一个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接着说:“当时吴楚七国诸侯这样
强大,但是到他们发动叛乱,汉景帝一出兵,他们就垮了。殿下是皇上嫡孙,将来也不怕他
们造反。”朱允炆听了,心总算放宽了一点。
公元1398年,明太祖死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又叫建文帝
(建文是年号)。当时京城里就听到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建文帝听
了这消息害怕起来,把黄子澄找来说:“先生可记得那次在东角门说的话吗?”
黄子澄说:“陛下放心,我怎么会忘记呢!”
黄子澄退出宫门,就找建文帝另一个亲信大臣齐泰一起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
兵力最强,野心又大,应该首先削除燕王的权力。黄子澄不赞成这个做法,他认为燕王早有
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打草惊蛇,不如先向燕王周围的藩王下手。周王朱棣(音xiā
o)是燕王的弟弟,他的封地在开封。如果先把周王除掉,就好比砍掉燕王的翅膀,下一步
再除掉燕王就不难了。两人商量停当,就向建文帝回奏。建文帝听了很高兴,就找个由头派
兵到河南把周王朱棣抓起来押到南京,削去王位,充军到云南。接着,又查出三个藩王有不
法行为,把他们一个个削去王位。
燕王早就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发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
有时候还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那时候正是大热天,燕王却坐在火
炉边烤火,嘴里还不停地叫冷。使臣一回报,建文帝也相信燕王真的病了。
但是齐泰、黄子澄却怀疑燕王装病,他们一面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抓起来,一面又
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带兵逮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些官员当内应。不料张信是站
在燕王一边的,反向燕王告密。
燕王得到消息,就把王府里充当建文帝内应的官员全抓起来,宣布起兵。燕王是个精明
人,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就找个起兵的理由,说要帮助
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历史上把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变”(靖难是平定内乱的意
思)。
燕王本来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手下有一支经过训练的精兵。他起兵南下,很快攻下了一
些据点,许多州县的官员纷纷投降。建文帝害怕起来,撤了齐泰、黄子澄的职,想要燕王退
兵。燕王哪肯罢休。
这场内战,差不多打了三年,到了公元1402年,燕军在淮北遇到朝廷派出的南军的
抵抗,打得十分激烈。有些燕军将领主张暂时撤兵,燕王说:“这次进军,只能进,不能
退!”
没多久,燕军截断南军运粮的通道,发起突然袭击。南军就一败涂地了。
燕军势如破竹,进兵到应天城下。建文帝见形势紧急,一面要将士拼死守城,一面派人
向燕王求和,愿意割让土地,请求燕王退兵,又遭到燕王的拒绝。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京城终于被燕军攻破。
燕王带兵进城,只见皇宫大火熊熊,正在燃烧。燕王赶快派兵把大火扑灭,已经烧死了
不少人。他查问建文帝的下落,有人报告说,燕兵进城之前,建文帝下命令放火烧宫,建文
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杀了。
燕王朱棣即位,这就是明成祖。到了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打那时候起,
北京一直成为明朝的京城。
上下五千年
227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
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
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
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
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
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
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这一找,就找了二
三十年。
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
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
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
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
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过圣。郑和小时候就从父
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一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得到明成
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
叫做“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宝太监”。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
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