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领袖香港(选载)-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直下,就在我们的当下。
  由于这第三个50年的香港社会文化的独特性,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人的国民意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民政事务局2005年中完成的全港性公民教育意见调查显示,香港市民具有相当高的国民身份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另一方面香港社会也具有颇高的世界公民意识,很支持一些国际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如人权、平等机会、民主等)。这充分反映香港市民的国民意识,是建基于香港作为多元、自由和开放社会的基本价值。普遍来说,香港市民的爱国精神是倾向自由和理性的。这独特的社会文化,可以说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资产。香港的前途,香港的命运,在于我们如何珍惜和发扬这独特的文化资产,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您如何看待青年一代在促进两地融合中的角色和作用?
  香港今后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可谓息息相关,连成一体。今时今日的年轻人,如何看待自己,才能在香港与中国现代融合变化的过程中,发挥推动甚至带领的作用呢?
  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三个重点。
  其一,年轻人要认识历史,正视历史,承传文化,继往开来。现代化的香港背后,是150年英国殖民地统治的历史。在早期的典型殖民主义统治下,中国人抬不了头;但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逐步完善,香港人的自我身份得以提升,造就了现代香港人感到自豪的核心价值体系。香港新一代的青年,应该尊重这个独有的香港历史,继承已有的文明制度与价值体系,并以广阔和深远的世界视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与此同时,我们要努力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并与内地其他区域尤其是珠三角的人民交流和联系,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动力根源,也为香港的多元文化找到自身的定位。这样,新一代的年轻人方能参与推动香港的社会发展,以至推动中国的进一步现代化。
  其二,年轻人须认清个人在社会和国家担当的角色,从而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与国家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换句话说,每个年轻人,都应走出装备自己为改善个人生活或满足个人愿望的框架,重新着眼如何成为独立自主、乐于助人、有责任感、勇于为社会承担、为国家贡献的年轻人。这并不是因为内地商机无限这个实际因素,而是只有这样,年轻人在个人的学业、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才具有更深层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令中国以至全球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制度可以持续性地发展。
  其三,年轻人须培养多元包容的胸怀,多与不同背景人士交流,以促进共融的社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城市、有文化内涵的国家,应当可以容纳不同的思想、意见和批评,从多元化中取得创新与凝练。
  在现今个人主义高涨的新一代文化中,如何促进年轻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扩阔视野、提升对社会的承担感,是香港特区政府整体青年发展策略的重点目标。因此,政府和所有关注青年发展的团体,不断开拓青年参与社会的渠道和空间,目的是让年轻人透过参与青年团体和社区组织的活动或社会服务,与不同背景、不同才能、不同识见的人士相处和合作,接触社会上的不同社群,尤其弱势社群,从而亲身感受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激发热诚、启发思考。
  您如何看待香港与内地文化产业合作的前景?
  香港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区和独立关税区,加上自由的市场政策、独立的司法制度、自由流动的信息网络、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丰富的海外市场开拓经验,一定可以在内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而内地各地拥有不同的优势,包括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的市场空间、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也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们两地互相合作、结构互补,一定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拓展新的领域,增添新的内容。
  在全球化形势下,中华文化必须寻找新的扩展方式。文化产业是一条流动而开放的产业链条,可以将各地的文化创意、生产要素和销售市场连接起来。中华文化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包容性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色彩。我期望我们中国人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金色链条,将整个国家各方面的优势都结合起来,再将中国与周边的区域市场结合起来,进而与世界连接,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也让世界分享到中国的先进文化,从而增进区域和平,确保中国的长远利益。
  您曾经讲“一国两制”是香港进步的最大动力,但这个动力仍未开发出来。如何理解?
  中国是个大国,在开放政策方面必须要考虑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开放需要有秩序地逐渐进行,例如货币改革和金融市场开放,必须审慎而行。香港则历来是自由社会,而且是城市经济,没有太大顾虑,可以全方位对外交流。然而,香港缺乏经济腹地,而且对外谈判等国际角力,则需要国家在背后支持。
  香港回归后,正好解决了国家和香港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这就是“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和威力。目前只是在金融合作等方面较能展示,其他方面仍有潜力,需要时间来摸索工作的模式。
  《心系家国》播出之初听到一些反对声音,经过几个月后市民似乎接受了,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香港回归后,各界相当关注如何在香港推行国民教育的问题。为此,公民教育委员会联同青年事务委员会于2004年中成立了“国民教育专责小组”,目的是制订在学校以外推广国民教育的策略及计划。专责小组于2004年国庆节开始推出“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短片,每天在各大中文电视台的主要新闻前播放一次。这是香港首次贯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宣传短片。
  短片的主题,即“心系家国”,旨在表达国民关心家庭和国家这份自然的情怀,我们希望藉着短片提高市民的国民意识及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
  短片推出初期,我们收到不少市民的意见,当中包括赞赏及批评的意见,其中较多人提出的意见是在短片中加上国歌的歌词。因应市民的诉求,国民教育专责小组于2004年底为短片配上了国歌歌词,让公众更熟悉国歌的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国歌的认识,国民教育专责小组于2005年5月底开始加强改进“心系家国”短片的内容,由嘉宾讲解有关国歌的历史、制定的时代背景及歌词的精神等资料。
  “心系家国”短片自推出至今已有大半年,我们收到的公众意见数目逐渐减少,显示市民逐渐理解播放短片的目的,也普遍接受我们因应市民的意见对短片做出的改动。我很高兴现时我们收到的意见;较多是有关对国歌歌词及背景的查询,可见短片引发了市民进一步了解国歌的兴趣。我们现正制作新一辑贯以国歌的电视宣传短片; 短片将以《祖国近貌》为题,预计于2005年下半年推出。
  这个过程给我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即如果你坚信一件事情是对的,是应该做的,你就要坚持到底,不怕批评。只要本着爱国之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一定可以逐步得到认同。
  您说过您是民政事务局局长,也是香港的文化局长。在文化政策方面,您的夫人对您有过怎样的影响?
  我们在家里不谈政策方面的事,我不把公事带到家里去。但我的工作受到她默默的支持。由于夫人以前工作的关系,我同电影界很多导演、制片、演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文艺家很熟悉,使我有机会深入了解文化事业,以及他们的需要和想法。
  作为香港主管文化的机构,民政事务局在振兴香港电影业方面有何举措?
  香港曾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产片曾是香港欣欣向荣的标志,也是香港文化的最佳展示平台。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可望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
  我们希望透过CEPA,为香港电影业打开国内(尤其是珠三角)的市场。
  通过康文署电影资料馆举办的各项活动,提高市民对电影欣赏的兴趣,并突显电影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性。每年拨款超过100万港元,资助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香港国际电影节在添马舰举行的户外播影活动,其中包括一晚播映港产电影,向市民推介本地的优秀电影作品。
  康文署辖下的电影节目办事处,为推广香港的电影和录像文化,常年举办和赞助约900场电影和录像节目、工作坊及研讨会等,并通过举办各种专题电影节目及相关活动,例如“世界电影经典回顾”、“儿童电影合家欢”、“微波国际媒体艺术节”等,以推动本地电影及媒体艺术的发展。
  我们还积极寻求与各领事馆、文化机构及电影组织合作举办不同类型的电影节目,以提供公众欣赏多元电影文化的机会,并促进文化交流。2005年的节目包括“中国电影展”、“德国电影精选”、“南非电影节”和“法国电影节”等。
  通过香港演艺学院的电影课程,为电影界提供技术人才。举办“第三届大中华地区大学生影视奖”及青少年讲座等推广活动,提高香港作为亚洲影视娱乐中心的地位。
  香港艺术发展局屡获民政事务局辖下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拨款进行独立电影拍摄计划,鼓励创意,发掘并培育有潜质的本地电影制作人,提高电影工业的艺术素质。
  您经常以孔孟老庄的思想,阐释您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政府的政策,显示出宽阔的胸襟视野和学问修养。这种功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我早年在私塾读书,接触中国经典文化,而且香港旧时的基本教育,也沿用往日的文选,因此只要用心,都能有一定的国学知识。平日我也注重阅读经典,也喜欢和学者、文化人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